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口作为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客观存在,包含着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人口这一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主体”。人口质量一般也称为人口素质,主要是指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富强和家庭的幸福。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人口素质的一部分对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口作为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客观存在,包含着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人口这一"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主体".人口质量一般也称为人口素质,主要是指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富强和家庭的幸福.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人口素质的一部分对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是一个综合指数,它受众多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制约,单纯从某一因素谈规模效应的最佳值是不切实际的。现就家庭农场规模经济的影响因素谈几点看法。一、当地自然因素是决定家庭农场规模经济的基础家庭农场的规模是否适度,首先要受当地的自然条件制约。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或当地自然条件不能满足家庭农场各项技术方案的要求,在生产上是不可行的。自然环境因素不仅直接决定家庭农场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实施是否有成效,而且能衡量成效的大小。所以,对家庭农场规模是否适度的评价比较,需要衡量其对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小麦产品的需求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而且追求质量上的改善和提高.作物品质的形成同产量一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通过测定,小麦品质既受品种本身遗传基因的制约,又受自然和栽培措施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是基因、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RDI)2005年组织的17省农村土地调查的数据,对中国农地流转市场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描述,并分析农地流转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认为,目前的中国农地市场处于初级阶段,发育缓慢,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产权和制度因素是制约中国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规范的合同签订与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发放能够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此外,农户家庭人口数、非农人口比例、农民受教育程度以及区位条件等也是显著的影响因素。研究还发现,土地分配的完全行政方式(即土地调整)、过渡性方式(如“两田制”等)与土地市场方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和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正确认识农村社会转型期发生的变化和出现的新特点 1.经济关系出现了交错性。一是与政府系列的经济组织发生联系,形成管理与被管理的经济关系;二是与市场经济派生出来的经济组织发生联系,形成各种契约关系,如与各种民间的技术协会、销售商以及加工企业发生联系;三是与集体经济组织发生联系,形成产权关系,如农民家庭对集体企业、集体农场拥有一定的所有权,要参与集体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和利益分配。这三种经济关系的存在,使农民家庭在总体上置于一种交错性的经济秩序之中,受不同的利益关系和规则所左右。  相似文献   

7.
了解不同收入阶层农村居民膳食质量分布的变动状况,明晰收入对农村家庭膳食质量的影响程度,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制定营养干预政策。本文基于1997—2011年中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与2015—2018年全国农村微观经济数据,采用随机优势法测算了中国不同收入阶层农村家庭膳食质量分布的变化情况,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收入增长及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家庭膳食质量改善的影响,并重点关注了收入影响的非线性特征。研究发现:(1)1997—2018年,不同收入阶层农村家庭膳食质量在不同分位数处均显著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居民的膳食质量水平仍然偏低;(2)低收入群体总体改善程度较高,高收入群体改善程度较低,不同阶层膳食质量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其中,高收入组的膳食质量改善主要发生于1997—2006年,低收入组的膳食质量改善则主要发生于2011—2018年;(3)农村家庭膳食质量评分的收入弹性仅在0.2左右,并随膳食质量评分的提升而下降;家庭人口特征变量、食物价格、食物消费习惯及食物环境等因素均会影响农村家庭膳食质量的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特点与可持续利用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人地关系之间的两个实体,既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又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和土地作为空间因素的制约;通过对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根据杜会和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可能提供的情况,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途径,力求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实现土地步源永续利用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污损土地包括污染土地和损毁土地,其中污染土地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使土地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受到一定影响;损毁土地指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土表丧失或整个土地毁坏而丧失其第一生产力。根据国务院2014年4月公布的《全国土壤污  相似文献   

10.
碳汇存在两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森林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二是社会属性,林业碳汇就是利用森林的碳汇功能,把二氧化碳吸收并间定在森林和士壤里面,同时按照一定规则进行交易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相似文献   

11.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影响基本农田划定的因素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本文选取坡度、自然等别和建设占用的影响因子,利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提出了浮梁县基本农田空间布局和调整方案,并引入紧凑度指标进行验证,对浮梁县基本农田规划编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郊被动型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就业转移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嵌套Logit模型,考察和分析了城郊被动型城市化过程中影响城郊农民非农就业意愿及成功实现就业转移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劳动者个人因素对非农就业倾向及转移成功率有重要影响;年龄是影响非农就业倾向最重要的因素,非农就业倾向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受教育程度总体上是影响具有非农就业意愿者能否顺利实现就业转移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对农民实现非农就业转移成功率的影响最为重要;劳动者家庭人口数及供养的非劳动人口数量对非农就业倾向及成功率影响不显著。因此,加强中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技能教育、健全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系统是被动型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及顺利实现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粮食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统一体,既受特殊的自然条件制约,又受体制机制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保障粮食安全既要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限制,又要理顺僵化的体制机制.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今后我们必须改变以往过分依赖政策解决粮食安全的做法,注重法律作为一种正式制度对保障粮食安全所具有的长效作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从粮食产业本身的弱质性及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有针对性地作出法律回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农村居民储蓄行为的客观因素构建了储蓄行为模型,并进行了定量分析。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收入是影响农村居民储蓄行为的主要因素;在外部因素中,利率、货币化程度等因素对农村居民储蓄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此外,在同等外部条件下,不同农户的家庭规模、借贷数量、缴纳税费等方面的差异对农村居民储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户籍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渗透远远超过了户籍制度的本身,成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象征。户籍管理制度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城乡社会经济关系的同时,客观上也维持着城乡封闭格局和城乡差别,束缚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成为制约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本文通过对城镇居民(指非农业人口,下同)和农村居民(指农业人口,下同)的比较研究,试就现行户籍制度下的城乡关系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耕地、收入和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湖南省实地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探讨了耕地、收入和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主要结论是,没有证实耕地、收入和外出打工行为间的倒“U”关系以及没有证实在耕地和收入居中的家庭里农民更愿意外出打工的假说;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教育对农民外出打工行动具有促进作用;年龄和外出打工行动间具有反向关系;人口多的家庭中人员外出打工的较多;儿童和老人的人数越少、劳动力人数越多家庭的农民越发愿意外出打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江苏省和甘肃省870户农民家庭人身保险消费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分析了家庭属性、家庭成员属性、传统保障和社会保障四类因素对农民家庭人身保险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差异、人均纯收入、人情开支和户主受教育年限对农民家庭的人身保险消费行为有正的影响,而家庭平均年龄对人身保险消费行为有负的影响。该研究结论对于当前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业种植结构及演化的空间分布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区位商的概念研究了17种农作物大类的空间分布和各地农业种植结构的演化,从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两方面解析了中国农业种植结构分布和变化的原因和动力。得出的主要结论为中国农业种植结构的空间分布主要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而其分布的变化则主要是经济行为的结果;劳动力密集型的种植比重同人均土地资源的数量呈负相关,土地密集型的种植比重同人均土地资源的数量呈正相关;城镇化和人口发展决定了蔬菜生产的分布和变化,城镇化还影响着各地的复种指数的变化。提出政府应加强对各种农产品市场的状况分析和信息服务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金阳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边缘,金沙江下游北岸。全县幅员面积1588.23km2,总人口17.6万人,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8%,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山区贫困农业县。受自然、社会、历史等诸多因素的综合牵制,金阳条件艰苦、生活清苦、工作辛苦,是有名的“三苦地区”,瓶颈制约突出、历史欠账巨大、发展相对滞后,是凉山州首批四个国贫县之一,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  相似文献   

20.
浅论中国农村社会组织的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农民因受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特别是政策制度,上级的过度汲取以及恶势力侵害等结构性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处于极为不利的弱势处理。其根本症结在于:因公民社会的发育迟缓而难以现现有组织的,体现自身利益的具有社会团体性质的规范的社会组织,由此严重制约了农村现代化并极大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使社会与国家之间的良性互难以实现。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促使中国农村走出困境的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社会组织所应发挥的积极作用和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