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国际碳交易中,中国缺乏核证减排量(CER)的定价权,主要由于国内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弱、碳交易项目类型过于单一、碳交易项目受制于欧美发达国家对CER的需求、国内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滞后。因此,中国应当采取在国际碳交易定价中的积极应对策略,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确立自愿减排和配额相结合的交易机制,发展碳金融衍生品及其服务,战略性储备碳排放权资源。  相似文献   

2.
我国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在试点实践中不断发展,规模和交易额不断增大。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制约因素,包括碳配额分配制度不统一、碳配额市场较为分散等制约。我国碳配额交易市场同样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外部挑战,包括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和发展中国家的压力。我国碳配额交易市场需要不断深化发展,逐步完善碳配额交易市场制度,不断扩大国际碳市场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3.
国际碳交易体系的运行及我国碳市场的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际碳交易主要有两种体系:一种是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为代表的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体系。这个体系有完善的国际和国内法律制度的约束,是国际碳交易的主要市场。欧盟碳交易体系行使了国际碳交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功能。另一种是以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为代表的自愿减排交易体系,该气候交易所基本面临终结。我国目前的碳交易体系是自愿交易体系,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我国碳市场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和完善,碳交易会逐步由自愿减排交易体系向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体系过渡。  相似文献   

4.
2013年覆盖全国大部分省份的雾霾,加速了现代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即以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2013年也因此成为我国碳交易的元年.有必要从碳交易市场产生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出碳交易市场运行的核心——配额机制,了解我国碳交易的配额总量的确定方法以及配额激励约束机制,借鉴欧盟成熟碳交易市场、配额机制的经验和教训,以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配额分配.  相似文献   

5.
全球碳交易市场的状况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区域市场中,也存在不同的交易商品和合同结构,各市场对交易的管理规则也不相同.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ETS)依然是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引领者.自运行以来,碳产品交易量和交易额一直占全球总量的3/4以上.2007年欧盟排放配额的成交量是20亿,价值超过500亿美元,无论是交易量还是交易额都比2006年翻了一番.2008年上半年由于欧盟排放配额价格依然在高位运行,欧盟排放贸易体系的碳交易量和交易额与上年同期比较,又有很大程度提高.2009年在全球1440亿美元碳交易额中,欧盟市场就占到1180亿美元.该体系依然主导全球碳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6.
全球变暖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保护环境引起了全球各界人士的关注,并达成了共识.各国采取了多种的节能减排措施,碳排放交易市场便运应而生并日益盛行.目前,对碳交易中的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各国都没有设计出一套较为完善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本文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目前碳排放权交易的二种类型即基于配额交易的碳排放权和基于项目交易的碳排权,结合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分析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希望在完善碳交易准则,在碳交易活动顺利开展中起到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谭广权 《西部金融》2022,(7):68-73+79
实现我国“30·60”目标,碳交易市场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2021年7月,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启动开市,标志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发展。碳价是碳市场运行的核心,合理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对市场稳健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全球主要碳交易市场碳价的定价机制,总结各碳交易市场不同阶段碳定价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我国碳交易市场定价机制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其中,为占据碳交易市场的主导地位,定价权成了各国之间争夺的焦点。文章基于碳排放权及其交易市场的特征,从金融市场视角分析碳排放权价格的影响因素:一级市场中,主要表现为减排目标、减排技术、管理成本以及市场风险等;二级市场中,主要表现为能源价格、预测价格水平等。并从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价值估值方法、碳交易风险管理体系和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建议,籍以提高我国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的定价权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构的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各超标排放的缔约方及其企业,可在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上买入相关配额以作抵消。低排放量的缔约方及其企业,亦可将所节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配额出售以换取利润,在这种市场前提的催生下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平台应运而生。但是,随着当前的金融危机暴露了很多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被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经历了2011年以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之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开始交易。这意味着全国越来越多的重点控排企业都将陆续通过购买碳排放权配额或是自行节能减排的博弈,在生产模式上实现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转变。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相关经营活动严格征税,利用国家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实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税收数据共享共用,有助于对重点控排企业节能减排进度实施监控,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提供税收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世界总碳排放量的削减成为当下全球发展问题的讨论重点。因此,各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受到人们的瞩目。维持碳交易市场的健康运营,碳核查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但在我国建设统一碳市场的当下,如何在碳排放配额初始免费分配中保证企业提交的碳核查数据真实可靠,成为碳交易体系面临的难题。文章借助斯塔克伯格模型,用博弈论分析了碳配额分配的制度设计对碳核查数据真实性的影响,从而在一开始就督促企业的碳核查工作合规,有力支持2017年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市场化的碳减排机制被认为是实现全球低碳目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针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过程中配额分配的合理性问题与碳减排过程中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矛盾性问题,本文构建包含自然-社会-经济多重系统的DSGE模型,分析比较不同碳配额分配比例下的碳排放权交易活动对中国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引入使得棕色企业得到了技术改进,同时绿色企业显著改善了环境质量。其次,初始碳配额分配比例对系统产生显著影响,随着碳配额分配比例的降低,棕色企业技术冲击对中国短期经济的波动效果增强,而绿色企业技术冲击对中国经济的波动效果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通过调节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中碳配额的初始分配比例,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动态优化,为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长短期目标关系、提高双碳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优化能力、重塑自然-社会-经济多重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推动工业企业绿色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在碳交易框架下,以是否被纳入全国碳交易重点排放企业作为准自然实验,结合企业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水平,探究碳交易能否有效促进污染行业相关企业绿色转型。首先,结合经济利润函数,对工业企业参与碳交易的成本-收益进行理论模型推演;其次,采用三重差分(DDD)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与清洁行业相关企业相比,碳交易能显著提升污染行业相关企业的ESG水平,促进其绿色转型。机制分析发现:一方面,碳交易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效应弥补成本,倒逼企业绿色转型;另一方面,企业被纳入碳交易市场能产生绿色信号,引起股市关注效应,促进企业绿色转型。此外,碳交易价格的联动作用和行政干预的协同作用,能够强化碳交易促进污染行业相关企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效果。以上研究为碳交易驱动工业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对于发展和完善全国碳交易市场、进一步推动“双碳”目标落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碳市场的发展是渐进式的.目前还处于自愿减排阶段,且还要在非强制性和非证券化两个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在国际上还处在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碳交易机制还没有建立,碳交易的条件与环境还未形成,碳交易的准备工作才刚刚起步,面临着一些亟待突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基于跨行业水权交易的北京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资源短缺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北京市面临在不增加用水总量的条件下提升水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假设水权可以交易,本文主张运用制度创新手段,在用水定额和用水配额的基础上首次提出跨行业水权交易的创新模式,构建了跨行业水权交易体系模型,并从定额管理、配额管理和水权交易市场三方面设计了实现系统运行的机制,最后以工业和农业的水权交易为例,验证了这一制度能够实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回收体系发生很大变化,形成一些区域性集散地和交易市场,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成为资源供应的重要补充,有助于实现十一五节能降耗减排目标,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但也存在监管不到位,市场秩序混乱,回收环节多,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二次污染问题突出,废物进口配额管理不完善,法规不健全,认识不到位等问题。本文对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现状和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总结和分析,有助于读者了解行业情况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以来,各国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承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在我国“30·60”碳中和、碳达峰战略目标策动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顺利上线,第一个履约周期各项指标表现良好,但仍面临一些制约市场发展的因素。本文在借鉴欧盟、加州、韩国等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有序优化碳配额初始分配方式,持续提升二级市场交易活力,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保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碳排放权进行控制是对温室效应的重要解决途径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开始重视全球变暖的问题。本文以碳交易产生背为景,阐述了我国碳交易系统政策法规的发展脉络,分析了我国碳交易试点及碳交易进展的现状,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以《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为背景,针对我国现行立法中关于碳交易的基本法律规则尚未确定的问题,结合国际社会对碳交易的实践经验,拟就碳排放权法律属性的认定、碳交易市场规则的完善、碳交易场所的设置与监管等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完善我国碳交易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政策是我国主动作出的战略决策,有助于倒逼用能结构的转型,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在该目标政策背景下,以市场激励的手段促使企业与个人节能减碳势在必行.沿着市场激励的路径,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另一方面要对碳税制度进行探讨.以量能课税原则为视角,通过剖析量能课税原则的两重内涵,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