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退出与国有企业的退出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准确把握企业进入退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位置,分析企业进入退出壁垒,并将其与中国的制度因素相结合,考察进入退出壁垒的失效,从而可以看出进入退出理论在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思路与对策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中国彩电业的市场行业和市场绩效进行了分析,用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理论剖析了彩电业过度竞争、价格大战和低劣市场绩效的原因。最后指出彩电业的出路是降低彩电业的退出壁垒,实施国家援助退出政策,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我国陷入经营危机的证券公司的退出壁垒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降低证券公司退出壁垒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降低我国证券公司退出壁垒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我国陷入经营危机的证券公司的退出壁垒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降低证券公司退出壁垒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孙秀芝 《中国经贸》2010,(8):175-175
本文结合国有经济产业退出的壁垒研究,探寻既定社会福利条件下的国有经济产业最优退出路径选择。通过对中国国有资本分布产业的市场结构的分析,说明其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论述的市场结构特点并进行了重新分类。既定市场结构条件下,国有资本的退出壁垒是不同的,根据退出壁垒的特点国有资本的退出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998—2007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的企业数据,根据产业演化模型分析了中国制造业行业生产率提升的来源,重点研究了沉没成本和以国有经济比重度量的行政性进入壁垒对市场结构和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我们发现,沉没成本和行政性进入壁垒的降低显著提高了行业生产率,同时行业沉没成本的降低提高了市场竞争性,降低了市场集中度,但行政性进入壁垒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通过企业的进入退出分析以及行业生产率的分解,行政性进入壁垒降低对行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国有企业的进入退出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国有企业自身的生产率持续提高,对总体生产率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行政性进入壁垒的降低,减少了非国有企业的进入成本,高效非国有企业的进入提高了行业生产率;随着国有经济比重降低,偏向国有企业的政策扭曲减少,降低了行业生产率差异度,整体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主导型消耗战与制度性退出壁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消耗战的框架分析了地方政府在设置国有企业制度性退出壁垒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在本文的分析中,地方政府通过补贴等方式将亏损企业维持于市场之中,而这一行为客观上对其他地区的企业生存形成压力。在这种政府主导的消耗战中,地方政府决定退出壁垒持续的时间。分析的结果表明,如果设置壁垒能够给地方政府带来更高的净收益,或者地方政府能够更多地将维持退出壁垒的成本转嫁出去,那么退出壁垒持续的时间将越长。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国国有经济的市场结构的分析,说明了其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论述的市场结构特点并进行了重新分类。既定市场结构条件下,国有经济的退出壁垒是不同的,根据退出壁垒的特点国有经济的退出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本文最后分析了国有经济的退出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行业的结构性进入壁垒和新厂商的应对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壁垒使得新进入市场的厂商必须承担一些在位厂商并不承担的成本,结构性进入壁垒是由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产品差异化、行政性政策和法律等行业中的客观因素所形成。为应对结构性进入壁垒,新厂商可采取积累必要资本量、灵活切入、市场追随和战略联盟等策略。  相似文献   

10.
叶生新 《改革与战略》2012,28(7):108-111
中小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现存的资本壁垒、规模经济壁垒、制度性壁垒和技术壁垒又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文章认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必须把握好进入产业的时机;创新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破除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壁垒并提升竞争水平;营造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体制与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1.
企业间的过度竞争是一种不正常的经济现象,它主要表现为行业内企业的"进入过度"与"退出限制"并存,从而损害了一般竞争所应有的效率.治理企业过度竞争的主要措施有:制定合适的产业政策,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健全企业退出机制,降低退出壁垒;鼓励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大力推广集团化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有效规避企业间的过度竞争.  相似文献   

12.
市场进入壁垒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世英 《开发研究》2005,(4):98-100
从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和对现实经济的更深入理解的角度看,研究进入壁垒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现实意义。本文从进入壁垒的概念、决定因素、进入壁垒与市场绩效、进入管制与产业组织政策等方面对进入壁垒问题的研究作了较全面的综述,以利于对该问题的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主导设计:市场进入壁垒理论新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下,主导设计作为决定与控制市场进入壁垒的根源性壁垒,成为市场进入壁垒的新范式.为此,在当今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的技术经济规范转换期,及时较早进入新技术系统,形成自我支持的技术体系和市场支撑网络,是后进企业和后起国摆脱大型跨国公司控制,成功实施进入跨越和实现赶超的根本路径和机会窗口.  相似文献   

14.
邵骏  张捷 《南方经济》2015,33(10):1-14
从制度环境质量、要素使用特征以及政府干预等方面探讨了中国服务业进入壁垒的形成机理,并利用拓展Orr模型实证检验进入壁垒对中国2008年40个二位数服务行业进入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依托行政审批制度的行业准入管制的放松有利于提高服务业进入率,但税收负担、资产规模和研发投入构成显著的进入壁垒,其中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对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的要求更高;政府干预形成的进入壁垒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庞大的营业额和资产规模上。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外贸易中遭遇的专利壁垒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际贸易中有一种新形式的壁垒--专利壁垒正在逐渐形成,并且对我国呈现包围的趋势,发达国家利用专利设置了一道道贸易壁垒,一方面抵御了我国产品的进入,另一方面使他们的产品通畅地进入我国市场。认识和应对好专利壁垒,打好专利战,对发展入世之初的中国对外贸易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2月31日三鹿事件开庭,轰动全国并影响整个乳制品行业的三鹿奶粉事件最终以三鹿破产告终.三鹿等规模不断扩张的在位企业并没有因为规模的扩张获得有效的市场进入壁垒,缺乏壁垒所导致的价格战使企业利润越来越低是三鹿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文章指出企业应该通过不断优化自身组织结构、建立和谐的供应链体系、加强产品创新能力来建立有效的市场进入壁垒.  相似文献   

17.
在转型经济的制度背景下,高管政治关联是影响企业价值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文章选取我国中小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以2009-2011年为检验区间,考察政治关联、进入壁垒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结果表明,政治关联对技术创新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检验发现,进入壁垒在政治关联与技术创新中具有中介效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产业过度进入的制度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性进入壁垒的存在,是导致我国转型期产业过度进入的一个重要原因。制度性壁垒在使我国的市场竞争性下降的同时,却又形成了企业过度进入的局面,这与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论述有极大的不同,本文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在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市场中,还是在不具备网络外部性特征的市场中,与在位者相比,市场后入者都面临着进入壁垒的阻碍。本文在对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产业的市场竞争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络外部性市场中后入者所面对的进入壁垒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网络外部性强化了进入壁垒对市场后入者阻碍功能。案例分析中,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后入者中国联通在竞争中的暗淡市场表现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网络外部性对进入壁垒的强化作用。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最后对网络外部性市场中的后入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构建FDI与东道国国内投资关系的理论模型,利用2003~2006年中国八大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FDI对中国国内投资的挤入和挤出效应及进入壁垒对该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来看,FDI对国内投资产生了显著的挤入效应,在进入壁垒较高的行业存在并不显著的挤出效应,而在进入壁垒较低的行业却存在明显的挤入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