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确定影响城市建设的因素,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等级的划分以及各因素权重的确定。运用多因子加权叠加分析法,以荆州楚天凤凰城为例,利用GIS相关技术对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研究土地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对土地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杨绍微  欧朝蓉  周姗  包广静 《价值工程》2021,40(24):193-196
合理评价区域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云南省为案例地,建立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云南省县域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以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法分析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云南省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指数0.26-0.84之间,5个等级的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区的面积分别为91,768km2、87,697km2、66,188km2、10,6662km2和39,832km2,分别占云南省国土面积的23.40%、22.36%、16.88%、27.20%和10.16%.②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指数值呈带状分布,由南部向北部腹地递减.③云南省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指数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在空间上从南到北呈现出"高-高""不明显""低-低"的聚集格局,两极分化明显.云南省自然环境整体生态适宜性较好,区域分异特征显著,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存在显著的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3.
基于RS和GIS的乌鲁木齐市空间扩张特征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乌鲁木齐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以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三个时间的Landsat TM和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监督分类和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分析了近十年城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市2001年以来,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在不断扩大,面积由2001年的166.80km2增加到2010年的342.67km2;(2)自2001至2006年,建设用地面积年均增长率为7.18%,年均扩张速率为13.82km2/a;(3)自2006年至2010年,建设用地面积年均增长率为7.75%,年均扩张速率为21.36km2/a;(4)城市人口数量、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是乌鲁木齐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杨绍微  欧朝蓉  周姗  包广静 《价值工程》2021,40(24):193-196
合理评价区域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云南省为案例地,建立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云南省县域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以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法分析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云南省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指数0.26-0.84之间,5个等级的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区的面积分别为91,768km2、87,697km2、66,188km2、10,6662km2和39,832km2,分别占云南省国土面积的23.40%、22.36%、16.88%、27.20%和10.16%.②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指数值呈带状分布,由南部向北部腹地递减.③云南省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指数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在空间上从南到北呈现出"高-高""不明显""低-低"的聚集格局,两极分化明显.云南省自然环境整体生态适宜性较好,区域分异特征显著,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存在显著的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5.
广西水土保持功能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参考《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导则(试行)》,对广西水土保持措施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蓄水保水、生态维护、水质维护、人居环境维护等功能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广西重要水源涵养功能区面积13.25万km~2,重要土壤保持功能区面积3.56万km~2,重要蓄水保水功能区面积8.17万km~2,重要生态维护功能区面积6.49万km~2;重要蓄水保水功能区面积2.00万km~2;重要蓄水保水功能区面积2.36万km~2,同时依据赋分结果,明确了各县级行政区的水土保待主导功能,为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广西区各地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借助GIS和数理统计工具,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空间分析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行探索,为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呈现出“五减三增”的态势,城镇生活用地、工业生产用地和其他生态用地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其他五类用地呈现出下降的态势,而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面积的扩张主要来源于生态用地面积的缩减。2.虽然研究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耦合协调关系较高,但总体来说耦合协调水平呈下降趋势,而且区域生态环境滞后问题严重,影响了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的高度耦合。研究结果揭示,加强对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大数据的沈阳国土空间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年国  王娜 《价值工程》2019,38(14):10-13
在对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技术方法及应用实践进行分析总结后,深入剖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阶段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基于能够获取的海量精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阶段进行城乡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六方面指标体系,采用单要素与多要素相结合的空间分析方法,划定沈阳市区范围内城乡用地的建设适宜性。结合生态红线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并依据功能将沈阳市区划分为生活功能区、生产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区,保障了城市建设用地选择、粮食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合理需求,满足城市发展建设和指导下层次规划编制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态用地的安全格局规划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平顶山新区为例,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和GIS、RS空间技术,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了生态用地综合安全格局,并划定了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结果显示:(1)研究区最小生态用地(禁建区)面积为97.89km2,主要包括重要的生态"源"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湿地、林地、草地等;中、高水平生态用地(限建区)面积共计69.48km2;适建区的面积为127.63km2,集中分布在新区的中部至西北部。(2)生态用地安全格局的构建,将显著提高新区内生态"源"地间的连通性和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基于安全格局理论的生态规划方法,为城市生态用地定量研究和科学规划以及"三区"划定提供了新的空间途径。研究成果旨在为平顶山新区的空间布局规划和生态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其他同类地区的生态用地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从土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和经济规模三个视角计算了人口集中指数。结果发现,土地面积视角下的人口集中指数最高,为50%左右,建设用地视角下的人口集中指数为25%左右,前者是后者的2倍。与这两个视角下的人口集中指数相比,经济视角下的人口集中指数变动较明显,且低于前两个视角下的人口集中指数。认为经济发展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动力,协调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是促进人口分布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快速城镇化地区城镇扩展的生态安全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锐 《城市发展研究》2013,20(8):82-87,100
研究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GIS和RS技术,以苏南地区常熟市辛庄镇为例,从景观类型、建设密度、生态价值、生态适宜性和生态敏感性等5个方面建立城镇扩展的阻力因子评价体系,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计算研究区城镇空间扩展过程需要克服的综合累积阻力,在此基础上基于阻力阈值将研究区划分为优先建设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4个等级,最终形成辛庄镇城镇扩展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而确定了辛庄未来空间增长的合理规模与发展方向,以期为研究区未来的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