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推进通州与北三县协同发展,不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北京大都市圈发展的应有之义。纵观全球都市区域发展规律,区域间的关系都是从竞争走向竞合、从功能隔离走向功能融合、从分治走向共治。研究发现,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处于由竞争向合作、功能隔离向功能融合的阶段,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阶段性的发展困境。建议设立通州与北三县协同发展改革试验区,以通北协同发展为突破口,通过促进通州与北三县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方面创新探索,既有利于加快城市副中心建设,促进高质量的都市圈发展,更能够探索突破现有治理格局,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为京津冀乃至全国区域协同治理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3.
《企业经济》2017,(6):23-28
矿产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明显地呈现正、负价值的两面性。一方面,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利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却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如:改变地形,引发地质灾害;对水、大气、土壤造成污染;破坏生态系统,酿成严重的生态危机。企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参与主体,尤其是矿山企业肩负着建设绿水青山的重要使命。因此,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区域的矿山企业必须全面实施生态工程,全过程推进清洁生产,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全员共建绿色矿山,大力推进矿业转型与升级,形成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推动河北农业绿色转型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企业》2016,(7)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要着眼于加快河北农业绿色转型,推进河北农业绿色转型是巩固河北农业区域核心地位的需要,是破解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过度损耗的需要,是维护河北农业资源持续生产力的需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河北要在农业的绿色转型中找好自己的定位与职能,积极培育绿色农业产业集群、打造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营造良好的绿色农业发展环境,在支持农业绿色转型过程中加快与京津政策支持体系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6.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作为三极之一的河北省则成为京津冀发展中的短板,本文通过对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今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几个重点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整改对策,从而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创造条件、扫除障碍。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定量测度京津冀的系统协同度。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序度呈现出极大的空间差异性,京津两地为有序度的最高值区,京保石和京唐秦为次高值区,沧州、邯郸、邢台和衡水为较低值区,而张家口、承德等区域为低值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协同度在不断上升,并且2010—2015年的协同度增速要快于2005—2010年,可见京津冀协同发展程度在近五年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8.
9.
本文探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随着京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河北省环境治理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了新背景下河北省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协同发展给河北省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河北省出版企业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以更加开放的眼界和共同发展的理念,在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上加快步伐,积极主动在利用京津优势、加强与京津务实合作上下功夫,全力推进在出版、印刷、发行、新媒体等方面的产业对接协作,承接京津地区相关产业的外溢辐射,提升省内出版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1.
制造业与服务业区域融合:对京津冀地区的一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区域融合可以分为区域分工合作与区域集群式发展两个阶段。笔者基于京津冀三个地区产业发展表现出的不同特点,探讨了京津冀制造业和服务业区域融合的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域,认为区域融合机制的创新可以借助服务增强战略、知识区与产业区互动以及产业集群政策来实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制造业和服务业区域融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整合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促进京津冀旅游产业协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地区历史悠久,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厚,世界文化遗产众多,皇家文化遗产集中。梳理了京津冀地区的皇家文化遗产、长城军事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遗产、红色旅游资源、民俗文化遗产和馆藏文化遗产,从政策、规划、交通、教育、科技、财政、金融、监管和宣传等诸多方面对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旅游产业协同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15.
16.
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是中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三大引擎,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也是中国最有可能建成全球巨型城市区、实施全球化战略的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可以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企业活力》2016,(6)
转型升级是长三角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增速放缓,平均增速低于全国但略高于京津冀,而核心城市上海在两区域中平均增速最低。在创新投入方面,长三角整体优势明显,各省市均衡性优于京津冀;在创新产出方面,长三角新产品和专利绝对规模优势突出,但专利创新质量较低。长三角创新成果国际竞争优势较弱,在创新投入产出效果方面,基本没有优势可言。因此,长三角重点要做好规划制定、创新体系和产业化创新建设、先进制造业发展以及核心城市引领等方面的工作,巧借"微笑曲线"和"武藏曲线"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对接"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转型。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