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出行链的居民行为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空间与居民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活动分析法(Activity-based Approach)是将时间与空间、活动与移动、选择与制约结合起来分析人类行为的有效手段.基于出行链(Tour-based)分析思想,以2007年北京城市居民活动日志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次序Logit模型对居民工作日出行的多目的性、交通方式机动化程度的决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对居民出行链的决策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居住空间由中心向外缘扩展,居民出行的多目的性增加、机动化程度提高,扩展至五环以外有所回落;活动时间、移动时间、出行距离对出行链的多目的化、交通工具机动化具有正向影响,晚高峰的机动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丛云龙 《管理观察》2011,(28):24-24
随着居民出行对交通赖程度的加大和城区中心地带土地开发强度的增强,走城市中心区交通堵塞问题日益突出。拥堵收费这种交通措施可以有效的缓解中心地区交通拥堵现象。本文在分析大城市中心区拥堵收费实施条件与方式的基础上,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交通堵塞收费现象对于居民出行行为以及中心区动静态交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典型城市空间形态对居民出行能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5个典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应用其2000~2010年的样板数据,分析人口密度与居民出行能耗的关系,并通过STIRPAT模型评估不同人口密度条件下,城市空间形态和居民社会经济属性对居民出行能耗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居民收入是影响我国典型城市居民出行能耗的关键因子,其次是城市空间形态要素。2人口密度与人均出行能耗呈显著负相关,与欧美城市相比,我国典型城市人口密度对居民出行能耗的影响更显著。3当人口密度大于200人/hm2时,其对出行能耗的抑制作用迅速增强,建成区面积对出行能耗的影响不显著,万人公交车保有量的提高会导致居民出行能耗升高。4当人口密度小于200人/hm2时,建成区面积是影响居民出行能耗的关键因子,建成区面积越大,居民出行能耗越高;万人公交车保有量的提高能有效抑制居民出行能耗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出行信息服务能够便于出行者制定出行计划,减少其出行过程中的时空消耗。为了科学评价居民出行信息服务水平并提出合理的优化对策,从出行者角度对居民出行信息服务水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将出行信息服务分为出行前信息服务、静态出行信息服务和动态出行信息服务三大类。依据出行行为特征建立出行信息服务水平评价指标,通过居民出行信息服务调查来采集实际数据,并利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对昆明市居民的出行信息服务水平进行了评估。评价结果表明昆明市的出行信息服务水平较差,并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对交通间题的社会学研究还刚刚起步。笔者曾就城市居民出行行为心理分析作过一些初步尝试,探讨了城市居民出行选择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在理论上分析了城市居民出行选择过程中的行为心理表现(见参考文献⑥)。为了对此问题作进一步深入探讨和实证分析,最近我们结合马鞍山市交通规划在该市作了一次社会咨询调查。本文是对调查成果的分析总结,期望能从中窥视到形成城市交通特征和问题的深层根源,从而诱导我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一、我国城市居民出行心理特征及其原因分析所谓居民出行行为心理实际是人们在出行之前和出行之中的一系列选择决策过程,它包括为什么要出行,在什么时候出行,采用什么方式出行,选择什么路线出行,是否需要同伴或选择什么样的同伴出行等。从广义上看,还包括家址、工作地址的选择和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7年天津市居民住房与交通状况调查问卷》微观数据,利用空间插值法刻画天津市居民通勤特征,并构建MNL模型分析居民通勤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天津市居民通勤距离由内向外呈跳跃式衰减圈层结构,居住中心性与就业岗位郊区化并存;跨区域通勤以内部通勤为主,侧面通勤、逆通勤为辅;非机动化程度较低,以共享单车为主体的绿色出行模式初现;通勤距离、私家车及自行车、电动车拥有状况、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行为影响显著。基于此,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打造慢行交通系统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非集计理论,以个人为单位,通过研究居民的出行行为特征,分析性别、年龄、职业对居民出行方式的影响,然后应运效用最大化原理,建立不同影响因素与出行方式选择之间的函数关系。最后,以南方某城市居民调查结果为例,进行实例分析。并将研究结果应运于交通运输管理、划以及政策的制订,从而达到缓解交通拥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TOD建成环境特征对居民活动与出行影响——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OD建成环境塑造是TOD空间规划和管理的关键。以北京为例,对TOD区域建成环境对居民和乘客活动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数据,通过构筑居民就业地选择、购物出行和休闲娱乐出行等三种活动和出行的Logit选择模型,定量分析了TOD土地利用、交通设施、街巷格局、商业设施等建成环境要素对居民活动和出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于莉  倪杰 《物流科技》2021,(2):101-104
针对上海地铁平峰期客座率不高、运能低的问题,对乘客愿意增加平峰期出行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并根据居民对地铁票价优惠、增值服务的需求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各措施下乘客平峰期地铁出行意愿情况;建立平峰期出行意愿二项Logit模型,研究出行者特性、出行行为特性以及选择方案特性等因素的影响。由此为平峰期地铁客流提升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互联网营销方案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侍非  王晨 《价值工程》2014,(29):105-107
从出行次数、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距离等各个方面分析城市居民出行特征,探讨其对居民出行的影响关系,结合居民出行意愿、路网情况、经济情况与可持续发展要求,提出宿迁中心城区居民出行优化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主要分析了供应链配送系统中分销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关系.应用最优化方法提出了以转运为基础的动态数学模型。模型中讨论了如何动态地集中控制各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库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并给出了按BENGERS方法设计的求解算法。模型中约束方程数量的有限性保证了算法的收敛性。最后,以苏果超市为背景对模型进行实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的降低库存,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2.
孔庆岩  张莹 《价值工程》2012,31(35):223-224
经济学中弹性问题一直是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并且弹性理论的应用很广,而且在不断扩大。本文通过总结微观经济学中弹性理论的内容,介绍弹性理论在现实中的各种应用,为广大经济学爱好者理解及运用弹性理论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强氯精生产过程中若控制不当,会使物料结晶颗粒过小,造成氯化锅出料结晶差,出黏料,产生废料,从而增加生产成本和废水处理的难度。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8,(14):277-278
对110kV红某变电站#2主变A相高压套管介质损耗角tanδ值增长速度异常做了详细说明,并对套管进行了详细的试验分析,结合试验结果对产生这类情况的原因作了分析和研究,可供类似情况作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全面分析了企业文化教育在物流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从打造“人本型、民主沟通型、激励型、服务型、学习型”企业文化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发挥好企业文化教育在物流人才培养中作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刘伟玲  李海平 《价值工程》2012,31(7):136-137
如何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文章在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指标体系设计中存在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张宝同  王琳  郭峰 《价值工程》2012,31(1):275-276
本文建立了场站保障装备管理指标体系,重点对指标体系中各个参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风沙是一种以气候为主因的灾害类型,大风是形成风沙的主要因素。地形、降水、气温和沙源也是促成风沙危害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不同的沙化土地分布特征划分治理区域,通过对其风沙危害季节的风沙扩散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正确评估,统筹设计治理方案,构建防沙治沙的安全格局,能有效地阻止风沙漫延,切断其扩散路径,降低风沙灾害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9.
我国垄断产业改革进程测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顺利推进并深化垄断产业改革,全面系统评价我国垄断产业改革的现状,系统研究影响、制约我国垄断产业改革的因素,设计推进、深化垄断产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与机制就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利用OECD测度垄断产业规制指数的方法,测度得到了我国电力、电信、民航、铁路、邮政、燃气、公路等7个产业的规制程度以及我国垄断产业垄断程度的总指数,并与OECD主要国家进行了比较,为推进并深化我国垄断产业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施工项目危险源进行概括分析,并论述了施工项目危险源控制的原则和方法,以期对我国当前的施工项目安全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