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来华留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日益与国际接轨,语言生、学历生、高水平进修生数量增长较快。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留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来华留学生被录取进入中国的学校学习后,要在中国的体制内接受教育,但是,因国情、文化、教育、习俗和生活学习的不同甚至语言沟通的不顺畅,必然会对中国的教育管理方式有不懂、不明白之处,因而就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各高校要实现留学生教育进一步健康有效的发展,就必须妥善解决外国留学生在华心理适应性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探讨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性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来华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关注在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情况已经成为中国留学教育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社会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和学术适应三个方面研究德国留学生群体在上海某高校的跨文化适应情况,并对在华留学生的生活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在研究社会心理适应时,主要分为思想情绪、 心理健康和情感价值观三个方面;在研究社会文化适应时,主要分为生活适应、 人际交往和融入当地文化三个方面;在研究学术适应时,主要分为学习硬件,学习软件和学术成果和发展三个方面.本文还探讨了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华留学生的个性,语言能力和出国动机等个体特征以及文化接触的时间,群体间有效接触,留学支持等情景特征都是对跨文化适应有影响的个体因素.然而社会、 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国家间存在差异的社会因素是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造成影响的更为深层和本质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来华留学生人数日益增多,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参差不齐,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在江苏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就读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从文化智力和文化距离等影响因素设计问卷调查,结合访谈分析研究影响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主要原因,提出高校辅导员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吸引大量留学生来华学习交流,同时带来了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如何消除该问题,本文从跨文化适应的涵义出发,给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研究意义,并基于留学生来华学习的跨文化适应遇到的问题,提出四点改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策略,希望能给本领域教师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
张朋  郑小凤 《价值工程》2011,30(36):125-126
本文在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的基础上,对红河学院越南留学生体育消费从水平、结构、动机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发现越南留学生在中国高校学习期间体育消费的群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医国际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医养生学这一与人们健康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越发受到国际学生的关注。结合越南学生的学习实际,通过对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如何提高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水平,为来华留学生提供涉及学习、生活、文化认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服务,是推动中国留学生教育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本文在回顾来华留学生支持服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指出现阶段我国在留学生在支持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8.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在华留学生人数已接近33万,医学留学生已成为除汉语留学生之外最大的留学生群体。本文对医学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分析入手,进而提出有助于提高医学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及高校跨文化管理能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孟加拉国留学生这一较小群体,研究其跨文化适应情况,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性地提出对策,因势利导地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疏导和排除消极的心理因素,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挖掘自身潜能。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及专业学习的教学效果、实现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构想的提出,给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招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江苏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招生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文章积极探索江苏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来华留学生招生管理模式,提出江苏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招生对策,从而推动江苏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招生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价值工程》2017,(5):10-12
随着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学生社区消防安全工作值得关注。结合云南省某高校学生社区消防安全现状分析可知,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社区消防工作存在部分学生宿舍消防设施不符合防火要求,学生消防意识淡薄,违规使用电器普遍,消防安全出口被关闭,管理工作不到位。要确保学生社区消防安全,需要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基本方针,推进消防文化进学生社区,健全学生社区消防制度建设,调动学生参与消防工作的积极性,及时发现并整改消防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2.
易延松  胡阿静  谢安国 《价值工程》2011,30(23):229-230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对幸福的追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通过调查,发现学习、就业、家庭、婚恋、人际关系等是影响大学生整体幸福感的基本因素。基于调查,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建议:①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培养积极心理品质;②创造条件,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③加强学业指导和辅导;④开展社会实践,创造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条件和机会;⑤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搭建大学生体验幸福感的机会和平台。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我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颖  高素珍 《价值工程》2011,30(13):220-221
针对我国外语教学缺乏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的实际,教师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我培养符合我国国情和普通高校校情。英语教学实践表明:大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点的多维扩展式自主学习,可促进和加深他们对目的语语言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使他们根据实际主动寻求跨文化交际机会,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刘丙泉  吕高羊 《价值工程》2013,(32):234-235
社会对于高校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态势,这些对高校学生素质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文章重点分析新时期下高校学生素质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越来越多的外派人员回国及回国后的高离职率引发了对于该群体适应问题的关注。由于逆向文化冲击的影响,外派回国人员会遭遇比融入外国文化更困难的再适应问题。而其中,对工作的适应是最重要的,可能也是最困难的。外派回国人员工作适应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和非组织因素等三类,对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组织必须在从外派到回国的整个过程提供系统的诊断与支持,来促进外派回国人员的工作适应。  相似文献   

16.
陈美霞 《价值工程》2014,(29):270-271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程中,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实际上是非常严峻的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而解决现今社会现实的就业问题的核心就在于改变精英意识的就业观念。大学生的就业观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本文就大学生就业观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找出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形成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价值工程》2016,(15):165-167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以及人们跨国、跨地区流动的增加,跨文化适应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选取来陕外籍商人这一特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来陕外籍商人跨文化适应的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来陕外籍商人跨文化适应的三个核心变量都处于中上水平,它们之间呈中等程度的显著正相关;在所考察的来陕外籍商人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变量中,异质文化认同度对文化适应之间呈现显著的相关,异质文化认同对文化适应有着显著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志瑾  曹莹 《价值工程》2012,31(18):280-281
社会高速发展,带来了网络语言对汉语的剧烈冲击,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使用网络语言既给他们的学习既带来了创新的元素,也在语文教学中产生了很多棘手的问题。本文在调查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现状的基础上,试探寻如何在教学中面对其双刃的表现,使学生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上朝着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郭宏焘  黑新宾 《价值工程》2011,30(22):272-273
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对延安大学非体育类专业的部分学生进行研究,并对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可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持续参与的占相当大的比例。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对大学课余体育锻炼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价值工程》2017,(20):149-151
互联网销售平台以及物流网络的发展,使得销售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机遇。如何有效的利用高校的研究资源,打造三七互联网销售平台,是三七种植户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本文通过云南三七种植户与淮阴师范学院的跨区域校农合作模式的研究,试图帮助云南三七种植户构建互联网销售平台,解决云南三七种植户所面临的销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