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莉 《集团经济研究》2004,(11):152-153
一、大学生择业心理及表现大学生择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已由传统的计划分配向市场凋节转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就业制度改革既为广大的大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给广大毕业生带来了巨大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后单位制时代,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的一个社会热点.从"统包统分"到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再到目前的"自主择业",大学生的就业制度越来越灵活,择业自主权也越来越大.大学毕业生择业机遇增多的同时,又给大学生的择业带来了许多挑战,很多学生在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时有盲目、赶时髦、不符实际的特点.大学生合理、科学、理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指导中的地位越发重要,职业锚理论是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职业锚理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留村任职工作、继续学习深造、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发展、另行择业等"五条出路"引导聘用期满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这对大学生"村官"的长效计划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目前这"五条出路"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希望通过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人才选拔机制、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人才培养机制等途径,破除大学生村官"五大出路"障碍。  相似文献   

4.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时代呼唤自主的学习者,创造型人才的智能结构有更高的自主性,表现为智能活动更有目的,更受自主意识的支配,为完成一定的外部任务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智能结构并使其整体运作.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主动驾驭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且有利于激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转变为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这就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出新的挑战。文章通过分析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现状,从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加强学生对就业局势的把握、提升职业规划课程的辐射深度、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服务等五个方面来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用高效行动去实现职业目标。  相似文献   

6.
张磊 《中国就业》2014,(10):18-19
学生在择业面试的认知、准备及参与中,存在着凭临场发挥、靠形象气质、需展示个性、重人脉关系、考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误区,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择业面试的竞争力和成功率,甚至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需通过正确认识择业面试、合理定位自我形象、搜集用人单位信息、认真分析面试题目、注重综合素质展示、加强双向沟通交流加以校正。大  相似文献   

7.
济南市市中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部门紧紧围绕"有人管事、有才干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的总体要求,深入开展"提人知户、提户知情、提情知需"的"三提三知"活动和"班长"文化建设,扎实做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以"四有"为"基"夯实管理服务工作基础健全组织,做到"有人管事"。市中区从2006年就设立了军转办,编制7人,正处级事业单位。随着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8.
2000年国家实行大学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分配制度,同时取消了大学生国家计划分配,目前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已经形成。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同样是大学生,有的就业顺利,有的却异常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外部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产  相似文献   

9.
刘璞 《新远见》2010,(8):110-120
大学生就业因其高学历、专业性而具有独特性,而且经过近2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已经完成了从"两包"(包当干部、包分配)到"两自"(自费上学、自主择业)的根本性转变,大学生承担了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费用,大量的贫困大学生由此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如果一旦毕业即失业,而又没有相关的社会保障,将面临极大的压力。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承担促进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就业从过去"统包统分"完全转变到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给大学生和高校有关职业指导人员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从求职业技巧的训练与指导的重要性出发,论述了如何加强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同时结合学校实际,介绍了在学生中开展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