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据工信部发布的最新电信行业统计数据,2012年,非话音业务收入增长16.9%,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例上升到49.5%(P85)。专家预测,今年非话音业务收入将会突破50%的分水岭。就业务结构而言,传统的电信业务给运营商带来的价值正在不断下降,移动通信及宽带化继续扮演电信业增长引擎的角色,收入贡献进一步上升。业务结构的变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电信业的发展走势,而且也将重新定义电信业的内涵和外延,重塑电信业  相似文献   

2.
曾娅 《中国电信业》2003,(12):22-24
本文是ITU发表于日内瓦电信展第一天展场日报的背景报告,从固话、稻动、互联网和宽带等各方面对当前全球电信业的发展状况作了概述,包括ITU最新的统计数据。其结论是:增幅下降、股市低迷只是电信业在过去四年中表现的一个方面,从最简单的衡量手段——用户数和电信收入——来看,这个行业的情况好得让人吃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不仅能每天使用电信服务,也有能力为服务付费,电信业仍然是一个领先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  相似文献   

3.
蔡翔 《当代通信》2004,(1):29-32
2003年10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终于超越了固定电话。从全球电信发展来看,移动超越固定是电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属于电信业的发展规律使然,原本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尤其在欧美电信业发展全面萧条的今天,由于它们的移动通信发展均经历了“终端高额补贴”、“3G许可证竞购”等。在2002年  相似文献   

4.
电信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在电信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根据电信业自身的特点,引入竞争首先要解决好互联互通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三十年间,全球电信业经历了重大的变革。竞争机制的引入促进了电信业的创新,电信服务市场的范围与规模都获得了极大的拓展,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近几年,电信业创新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电信市场日趋成熟、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持续的创新保持电信业的稳定增长,是电信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3G、NGN…….转型,创新,融合……,全球电信业走到了一个变革的路口。变革的时代伴随着的是推进变革的技术。尤其是随着3G移动通信的来临,NGN,网络融合的迫近,一些最新的电信热点技术相继浮出水面,同时也让这个变革的时代更为精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技术的发展对电信业未来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分析过去一年中几大炙手的技术热点,我们看到的是电信业未来发展的些许趋势。让我们在分享这些热点技术的同时,对电信业的未来进行新的憧憬与勾勒。  相似文献   

7.
从国内外电信业的发展历程看。政府监管政策的调整始终对运营商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近期国家两个政策的出台将影响电信业未来的发展格局:一是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向国内三大传统通信运营商发放4G牌照,国内三家运营商均获得“LTE/第四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TD—LTE)”经营许可,  相似文献   

8.
自国家鼓励电信业向民间资本开放、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重要举措出台后,虚拟运营商的发展备受全社会的关注。现阶段,关于移动通信虚拟运营商(Mobile Virtual Network Operator,简称MVNO)如何运营、如何塑造竞争优势并与基础移动通信运营商(MNO)共生共存,成为业界共同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一个错误的判断 多年以来.中国电信业一直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迅猛发展.在不断创造世界电信业发展奇迹的同时.从一个80年代制约国民终济增长的瓶颈产业变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近几年,随着需求的被逐步满足.电信业从前些年的以数倍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转为略离 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发展.从3年前开始.年业务收入增长率速度平均下降一个多百分点,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差也随之缩小。如2004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率为12.6%,同期GDP增长率为9.5%,相差3.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据信息产业部最新统计,2003年1~10月,全国电话用户数新增9185万,总数达到5.12亿。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新增4091.7万,达到2.551亿;移动电话用户数新增5093.3万,达2.569亿,移动电话用户数已经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移动电话用户数量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量,是我国电信业发展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移动超固定不是一个单纯的事件,它对我国电信业发展的格局,对今后政府的监管政策、对移动和固定运营企业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本期“新电信沙龙”栏目推出专题,邀请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雷震洲、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宋俊德、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政策所高级研究员游五洋、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总监卢勇等专家,就移动超固定这一现象对产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末,电信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开放竞争,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数据业务急剧增长,用户对多媒体业务产生了强烈需求,用户对移动性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凡此种种,电信业面临着强烈的市场冲击与技术冲击,普遍认为现在的网,不管是固定电话网,基于IPv4  相似文献   

12.
环球     
《财富》全球500强榜单显示电信业盈利情况不容乐观美国《财富》杂志7月9日公布2008年度全球企业500强排行榜。电信业共有22家企业上榜,总数较去年增长了1家,但从行业收入与行业利润的统计结果看,电信业总体盈利情况不容乐观。此次榜单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各企业2007年度的运营业绩。根据《财富》的数据,以行业的收入增幅计算,电信业排在第5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信业》2002,(3):12-16
中国电信业逆风飞扬 中国电信业:风景这边独好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电信业经历了从积累到飞跃的高速发展时期.据统计,"九五"期间,中国通信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8.8%,是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幅度的3.2倍.  相似文献   

14.
回首过去的2005,电信业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可喜的是,转型,融合,创新的发展趋势日益彰显,信息服务业大行业的观念已经开始树立。同样我们尚存些许“遗憾”,被人们热炒了许久的3G版照并没有发放,众人期待的《电信法》距离出台也还有一段时日……,“遗憾”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产业走向成熟的表现,代表着时机还没有到来,而在步入2006年之后,时间的积累带来了时机的成熟,这也让我们对电信业的发展有了更多的畅想。从“十五”走向“十一五”,移动通信从2G到3G,电信业转型从概念到深化,业务创新从基础到增值,政府监管从探索到日益成熟,市场拓展从国内到海外……2006将电信业带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经历了20多年高速增长,城镇的电话用户趋于饱和,已没有太大的增长空间,电信业进入了发展瓶颈,所以运营商急需开拓一个新的市场以保证业务的持续增长。农村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是电信企业发展的新增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无论从国家要求还是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市场都很重要。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电信业一直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从1985年起,中国电信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开始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1991年至2000年是中国电信发展的起飞阶段,十年闻电信业务收入年均增长41.6%。为同期GDP的4倍左右。其中1993年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率高达61.8%。此后电信业务收入年增长率逐年下降,2002年以后,电信业务收入的增长就落到与GDP增长相近的水平。中国电信业发展的曲线上隐约出现了拐点,我国电信业正由高速成长期进入较为平缓的成熟发展期,而电信企业也加入全球电信业的发展潮流,开始了自己的转型之路。2005年,中国电信率先提出要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 这一切变化的背后其实是驱动电信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微信恐慌症的背后,是责任与义务的不对等,是通信行业在高利润增长考核压力下行业增长乏力的担忧,而虚拟运营商一旦出现,无疑将增加局面的复杂性。融化的坚冰,OTT与虚拟运营电信业向民间资本开放已经突破了政策的坚冰,工信部已就有关具体试点方案向三大运营商征求了意见,虚拟运营商的出现已指日可待。比如,移动通信转售放开后,在移动通信领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需求推动下,电信业持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上半年,中国电信业继续保持两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增长,多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好于前两年。1~6月,全国电信业务收入完成219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1%,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近4个百分点(未剔除企业调整统计口径的不可比因素):电信业增加值完成1319.8亿元,增长19.2%,增幅比GDP  相似文献   

19.
电信业“十一五”规划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定的。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电信大国。“十一五”期间,我国电信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电信业发展,要坚持质量,效益,速度,规模并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在继续做大的同时努力做强,向电信强国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20.
进入2005年时,业内外人士对我国电信业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如今在迈出2005年,我们应当对过去的期待予以回顾。电信业盘点:放量反观2005年全国电信业,可以用平稳增长来慨括。如果借用股市的技术术语,可以用“放量”来形容。2005 年1-10月业务总量9448.28亿元,同比增长25.2%;电信业务收入4807.84亿元,同比增长11.6%;电信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