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应用基于GARCH模型的Co Va R方法对我国16家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银行遭受冲击所产生的风险将通过各种渠道,增添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另外,实证发现中国上市商业银行贷款客户集中度与其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之间存在着负向相关关系。商业银行应优化银行贷款结构,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监管当局也应根据具体情况对银行贷款结构进行监管,妥善安排监管标准和导向问题,为建设和谐的金融环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3~2013年中国13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所有权结构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权结构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具有重要影响,相较于中央政府控股、股权集中度较高的银行,非中央控股、股权集中度较低的银行具有较高的风险承担;股权制衡程度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将银行风险承担分解为系统性风险承担和公司特质风险承担后,研究发现所有权结构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公司特质风险承担的影响上.  相似文献   

3.
宏观审慎监管需要微观基础.研究商业银行偿付能力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和银行体系风险的关系,有助于监管当局制定合适的监管工具,有效管理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中国未曾爆发过真正意义的银行业危机,因而研究影响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因素成为难题.在借鉴风险二维定义属性基础上,本文对商业银行偿付能力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如何影响银行业稳定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商业银行偿付能力上升时,银行风险承担会上升,进而增加银行倒闭的预期损失;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上升也会增加银行倒闭的预期损失;商业银行偿付能力提高时,流动性风险会降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上升时,偿付能力风险也上升.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2008年-2014年中国16家上市股份银行和日本10家上市银行的平衡面板数据研究了利率市场化程度对贷款利率影响因素的作用。发现利率市场化的程度越高,在贷款定价时,对违约风险的考虑将越充分;不管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如何,营业成本一直是决定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最重要因素;风险厌恶程度和流动性风险这两个因素对贷款定价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为此,在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在制定贷款定价策略时要更加考虑违约风险这一因素的影响,银行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贷款定价体系,以期确定一个最佳的贷款利率。  相似文献   

5.
贷款过度集中会使银行业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周期的影响,造成银行机构的流动性风险,进而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累积。本文采用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指标对西藏地区的贷款集中状况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银行经营风险及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防范、控制贷款集中的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6.
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对全球经济发展、人类生活水平提高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伴随各类贷款及信用卡的普及,商业银行风险也越发多样化、复杂化。贷款业务是银行的支柱性业务,通过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风险研究,能够使商业银行更好的规避风险,推动经济进步。本文以商业银行内、外部风险为主线,细化研究贷款业务风险,得出了完善人事,升级结构,优化系统,盘活资金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基于手工整理的中国32家银行2007—2016年的细分资产数据,利用持有共同资产间接关联网络模型,本文从银行体系、银行资产和个体银行三个层面,分别构建了系统性风险指标、系统重要性资产指标、系统重要性银行指标、系统脆弱性银行指标来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整体表现出上升趋势,同时银行体系对系统性风险的承受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从资产端来看,制造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等是影响最大的系统重要性资产。从银行端来看,除国家规定的"五大行"以外,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大型股份银行也应纳入系统重要性银行。个体银行的系统脆弱性在总体数值和波动程度上差异较小,但农业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和系统脆弱性都较高,需警惕冲击引发的"联动"风险现象。进一步研究表明,个人住房贷款、个人信用卡业务、权益工具业务对银行系统重要性和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在逐步增强。本文把脉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事实特征,对针对性地制定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余额宝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货币市场基金,本文从余额宝收益率与商业银行利率间联动关系和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两个视角分别构建DCC-MVGARCH模型和SVAR模型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研究结果表明,余额宝收益率与商业银行利率存在正向联动关系;从长期来看,余额宝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趋于均衡,但在短期内,余额宝的发展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应当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强化监管,使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互利共生的同时降低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9.
武彬彬  王晶 《中国市场》2013,(32):24-26
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金融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信贷投放一方面会影响银行的经营业绩,另一方面也会对国民经济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此研究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影响因素对银行制定经营策略防范系统性风险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宏观经济景气程度、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以及中国对外贸易情况四个角度对全国大型银行贷款规模做脉冲响应分析,研究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所受上述影响因素影响的程度和时效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行为的理论阐释,本文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实施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和风险行为的关系以及资本监管的政策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资本监管的强制约束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变动与风险变动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最低资本监管要求能够有效地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但对银行的资产风险变动没有显著的影响;银行规模有助银行提高资本和规避风险,但盈利水平对资本变动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网上购物感知风险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消费者来说,网络购物比在实体商店购物存在更高的风险,感知风险是影响消费者网络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文章认为,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主要包括功能风险、财务风险、心理风险、社会风险、时间风险、安全风险和隐私风险.文章提出,为减少感知风险,对于消费者来讲,在整个购买过程中,应主动搜集信息,注重商店形象,购买名牌商品,寻求商家保证,选择安全的支付方式;而对于网络商来讲,则应从网络技术和安全、网站网页设计、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等四个方面进行努力.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消费者网络购物的信心,从而达到获取顾客、创造价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可转换债券现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投融资工具。从实践看,上市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仍存在发行风险、转换风险、以及经营环境、业绩、财务、操作、被接管和兼并等因素带来的融资风险,如果这些风险问题得不到较好解决,将严重阻碍证券市场的发展。企业应完善融资风险预警系统,有效规避可转换债券存在的融资风险。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和有利的发行时机,解决好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股权融资比例过高、投资品种匮乏和金融创新困难等问题,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完善。  相似文献   

13.
逯东  池毅  纳超洪 《财贸研究》2021,32(4):83-97
选取2006-2015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公司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风险管理委员会能够显著降低公司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并且这种效应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更加显著.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公司战略激进度在风险管理委员会降低公司风险的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显示,当风险管理委员会成员与审计委员会成员交叉任职,以及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独立性越强、规模越大、成员财务专业背景比例越大、召集人为董事长或CEO时,风险管理委员会降低公司风险的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4.
雀巢公司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食品公司,它已走过了130多年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16.
17.
A recent Deloitte study of 600 Supply Chain and C‐Level executives revealed that 45% felt that their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programs were only somewhat effective or not effective at all, while a mere 33% used risk management approaches to proactively and strategically manage supply chain risk based on conditions in their operating environment. Using a two‐method approach, the research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approaches by examining how performance varies when these approaches are applied under different risk conditions. The results counter prevailing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appropriate use of such widely acknowledged risk management approaches as postponement and speculation, and highlight the dangers of functionally isolated decision making. The results lend credence to increasing calls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o address broad‐based supply and demand chain problems, and support the need to utilize performance metrics such as net profit to accurately assess supply chain decisions.  相似文献   

18.
19.
Inflation Risk?     
De Grauwe  Paul 《Intereconomics》2021,56(4):220-222
Intereconomics - Inflation is on the rise again in the industrialised world. This has led to fears of a sustained surge in inflation.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while such fears may make sense in th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