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截至2015年底,中国境内在役油气管道总里程累计约12万千米.2015年,中国油气市场需求增速收窄,资源供应更加宽松,管道建设节奏继续放缓;国家继续出台政策法规,鼓励天然气行业的发展,促进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国境内段工程如期开工,将形成中国东北方向陆上天然气进口战略通道;页岩气管道快速推进,新粤浙煤制气管道项目获得核准;油气管网改革方案备受关注;管道装备制造水平稳步攀升;中国首次主导制订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的国际标准.2016年,中国油气管道发展可能进入低谷,建设节奏持续放缓,建设管道“气多油少”的特征依然明显;油气管网改革方案或将落地,将加快推进中国管道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2.
截至2013年底,中国已建油气管道总里程约11万千米,其中天然气管道6.477千米,原油管道2.6万千米,成品油管道2万千米。“十二五”前三年(2011—2013年),国家先后发布了天然气发展和能源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同时下放部分管网项目审批核准权限,并出台了鼓励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和油气储运设施公平开放的政策,促使全国油气管网建设亮点频出:中缅、中贵管道投产,主要干线实现互连互通,天然气输配网络化格局初步形成;地方“气化工程”加速,省域管网建设踊跃推进;“西三线”项目引入社会资本投资,管道建设资本实现多元化;油气管道建设材料和装备国产化率大幅提高;管道运营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展望“十二五”后两年,油气管道建设任务仍非常繁重,但要夯实管道安全生产工作,并加强对管道联网有关问题的研究,重点包括: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扶持,制定统一的压力等级建设规范,统一规范入网气质条件、适时推行能量计量,以及协调配套储库、枢纽站和分输站建设。  相似文献   

3.
2020年,中国新建成油气管道里程约5081千米,油气管道总里程累计达到14.4万千米。油气消费增长态势趋缓,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管网集团全面接管三大石油公司相关油气管网资产,全国主要油气管道实现并网运行;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段(长岭-永清)和青岛-南京天然气管道相继建成投产;初步建立油气托运商机制,基础设施公平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广东省管网率先融入国家管网,"全国一张网"建设进入新阶段。展望2021年,预计天然气需求将长期保持增长态势,国家规划要求加快建设天然气基础设施;国家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对油气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新要求;省管网融入"全国一张网"是大势所趋;大力打造油气管网平台经济;初步试点实施天然气能量计量计价。  相似文献   

4.
2021年,中国新建成油气管道里程约5414千米,油气管道总里程累计达到15万千米。油气消费增长态势向好,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管网集团接管陕京管道等资产,全国天然气主要干线管道全部实现并网运行;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南段(永清-上海)和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卫-吉安)中卫二站等天然气重要工程开工建设;跨省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重新核定,“一企一价”正式调整为“一区一价”;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全面铺开,多家省级天然气管网公司融入国家管网集团;油气管道“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建设启动。展望2022年,天然气需求保持增长态势,天然气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顶层设计出台,推动天然气“全国一张网”体系加快完善;省级管网改革成为未来油气行业重点改革方向;管网隐患治理和安全改造是行业重点治理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油气管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余洋 《国际石油经济》2007,15(3):27-29,33
到2006年底,中国长输油气管道总长度已超过5万千米,其中天然气管道约5万千米,原油管道约1.5万千米,成品油管道约0.56万千米,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跨区域油气管网。2006年,中国多条天然气干线联络管道相继建成,冀宁联络管道连结陕京二线和西气东输,淮武联络管道连接西气东输和忠武线,提高了中国天然气供应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此外,区域性输气管道建设方兴未艾,广东LNG管道工程正式投产运行,西部管道以及珠三角成品油管道等多条成品油干线管道陆续建成。目前,中国已形成多个油气区域管网,其中包括川渝、华北及长三角地区比较完善的区域性天然气管网,中南、珠三角地区的区域性天然气管网主体框架,以及东北、西北和华北的区域性原油管网。近几年,中国的钢铁冶炼和制管水平大幅度提升,X70等高钢级管线钢得到了大规模应用,X100管线钢的研制开发获得成功,陆上管道施工的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十一五”期间,中国油气管道工业将继续得到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2022年,中国新建成油气管道里程约4668千米,油气管道总里程累计达到15.5万千米。国内油气消费短暂波动,油气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董家口-东营原油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安平-泰安段、泰安-泰兴段,神木-安平煤层气管道等工程建成投产,文23储气库一期、二期工程,川气东送增压工程(二期)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段等国家级干线工程开工建设;浙江省天然气管网融入国家管网集团;国家管网集团管输服务集中受理工作圆满完成,开放服务及交易平台成功上线;中国油气管网在建设速度、智能化发展等方面明显加快。2023年,天然气需求将重现增长态势,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力;智能化建设将是油气管道发展的重要趋势;托运商管理等天然气运营相关规则将日趋完善;城镇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将成为“十四五”期间重点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7.
高鹏  王培鸿  王海英  罗天宝 《国际石油经济》2015,23(3):68-74,111,112
截至2014年底,中国境内建成油气管道总里程约11.7万千米,其中天然气管道6.9万千米,原油管道2.7万千米,成品油管道2.1万千米。2014年,管道建设节奏相对放缓;国家密集出台鼓励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不断助力油气管道行业持续发展。中俄签署天然气供应协议,中俄东线管道项目启动;非常规天然气快速发展,多条页岩气管道先后建成投产,新粤浙等大型煤制气外输管道项目取得进展;地方国企和民营资本参与大型油气管道项目建设;中国石油江苏LNG接收站储运设施率先向国内外第三方用户公平开放;管道建设技术和装备制造技术持续取得新突破。展望2015年,资源和市场的新形势可能迫使油气管道建设有较大调整,但"气管道加快建设、油管道平稳发展"的趋势不变;调峰气价等政策或可加快储气调峰设施建设;随着全国油气管道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开展,管道安全改造和隐患治理工程将大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2007年中国油气管道发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截至2007年底,中国国内已建油气管道的总长度约6万千米,其中原油管道1.7万千米,成品油管道1.2万千米,天然气管道5.1万千米。2007年,中国西部原油管道建成投产,成品油管道加快了“北油南运、西油东送”的管网建设步伐,川气东送管道正式开工,中亚天然气管道和西气东输二线建设方案基本确定,三大陆上油气进口战略通道逐步进入实施阶段。与此同时,中国管道工程技术获得多项重大突破,X80高钢级的管线钢开始得到工业性应用。中国第四次油气管道建设的高峰期已拉开序幕,未来几年中国油气管道工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管道技术水平将不断提升,管道制造业将加强专业化整合,管道建设将逐步实施EPC管理,管网系统实现集中控制、灵活调度。随着中国油气管网的进一步完善、陆上进口油气管道的建成和沿海LNG大规模引进,建立全国性调度中心及区域调度中心将是今后管网系统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家天然气利用和环保政策密集出台,驱动国内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国内天然气管道、储气库等储运设施建设进度相对滞后,已成为天然气产业发展的瓶颈。随着国家油气管网改革深入推进,国家管网公司即将落地,预计未来5-10年将是天然气事业的历史机遇期,管道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然而天然气的高危属性又注定管道企业必须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提出了管道企业在发展中必须重点关注的管道规划设计及管网结构优化、管道本体安全及环焊缝问题、管道高后果区风险管控、地质灾害及河流穿跨越等突出安全问题,并进行了问题分析和探讨,以期望能引起行业从业者共鸣,共同促进国家天然气管道事业安全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油气管道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已建油气管道的总长度约为6.4万千米,其中天然气管道3.2万千米,原油管道1.9万千米,成品油管道1.3万千米.2008年建设的重点管道工程有川气东送、西气东输二线等天然气管道,曹妃甸-天津等原油管道,兰郑长、郑州-安阳汤阴、长岭-株洲等成品油管道.目前,在我国的川渝、环渤海及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域性天然气管网,中南地区、珠三角地区也基本形成了区域管网主体框架.我国油气管道运输仍存在一些问题:天然气管道输送能力不足,同时,地下储气库等调峰设施建设滞后,致使管道输送能力不能充分利用;部分原油管道老化,管线运能不足,管道设施不能满足陆上原油进口的要求;成品油管道建设滞后,管道运输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未来几年仍将是我国油气管道建设的高峰期,管道在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将继续向着高压力、大规模、大口径、高钢级方向发展.管道管理模式将从"建管合一"发展到"建管分离",并将积极建立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从而做到对各种事故事前预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