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6年,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全球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加快;国际油价触底反弹;欧佩克与部分非欧佩克产油国达成联合减产协议;世界天然气市场供需宽松;全球工程技术服务市场规模进一步萎缩;世界炼油能力缓慢增长,乙烯新增产能大幅减少;全球成品油供需持续宽松;油气公司经营业绩继续下滑;油气招标总体遇冷,并购市场继续低迷;油气合作经营风险上升.中国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石油消费增速大幅放缓;天然气供需总体宽松;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国内原油产量跌破2亿吨,天然气产量增速继续放缓;炼油能力略有增加,地炼市场份额大增;三大石油公司生产指标小幅下降;海外油气权益产量稳中有增,民营企业和地方国企“走出去”取得新成效;中国陆续发布能源领域“十三五”发展规划;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更加明晰.2017年,国际油价将实质性回升;全球天然气供需宽松加剧;世界炼油和乙烯能力将继续增长.中国三大油品供应过剩加剧;中国天然气市场总体宽松,国家有望全面放开非居民用气价格;炼油过剩形势更加严峻;油气行业市场化改革将全面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2.
2023年,全球经济面临新冠病毒疫情后的复苏考验,全球油气市场呈现出4个“变”和5个“不变”:全球石油市场生产主体没有变化,“欧佩克+”减产机制仍然发挥作用,以布伦特、WTI为主的油价体系仍然发挥决定作用,低碳绿色的能源转型趋势没有变化;全球油气供应走向和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颠覆性变化,美国在全球油气行业的影响力快速提升,国际社会的关注点更侧重能源供应安全,全球能源消费心理变得更为低碳和绿色。2024年,在气候变化、经济复苏、新能源蓬勃发展、局部性地缘事件突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全球油气市场将迎来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3.
第36届剑桥能源周(CERAWeek)的主题是:改变的步伐——共建能源新未来.与上届能源周的沉闷和谨慎相比,本届能源周显得轻松和乐观许多.笔者梳理出本届会议上有关全球油气行业发展的6个动向:1)北美石油公司积极响应特朗普新政,力促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回归;2)美国“4D”能源政策将重塑北美能源业,推动石油企业转型升级:3)欧佩克与非欧佩克国家联手稳定国际原油市场成为新常态,但不可对沙特阿拉伯或俄罗斯期望过高;4)美国大规模出口LNG成为“搅局者”,3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或将成为未来较长一个时期全球天然气及LNG市场的“标杆价格”;5)相比油砂等其他非常规资源领域,大石油公司更看重深水油气勘探开发;6)风险勘探仍是国际大石油公司发现规模储量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资讯     
正全球油气供给将持续宽松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7)》称,全球能源发展已进入油气供给宽松期。当前,全球石油及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均持续增长,但消费增速不断放缓甚至可能出现下降。未来一段时间油气将持续呈现供大于求态势,全球油气市场格局将被重塑。报告认为,美国已逐步替代欧佩克成为搅动石油市场供需格局的  相似文献   

5.
2023年9月7日,国际能源变革论坛油气产业转型发展分论坛在苏州成功召开。围绕“推进油气绿色转型,共建共享绿色未来”主题,会议就油气产业绿色转型、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绿色金融创新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共商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未来。中国石油国家高端智库发布了由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编制的《油气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报告》。与会专家认为: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呈“三度一化”特点;世界能源需求持续增长,油气主体能源地位保持不变;能源清洁化、电气化趋势明显;能源转型重新回归务实和理性;天然气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扮演稳定器的角色;要统筹供应安全与绿色发展,坚定有序推进油气产业转型;油气转型发展需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6.
何世念 《中国石化》2012,(12):21-23
欧佩克国家、俄罗斯夕阳西下,美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油气生产国,北美将成为新"中东",世界或重回廉价油气时代,页岩气正在改变世界能源政治版图。随着绿色低碳潮流的推进,天然气将在未来20年内取代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而美国页岩气技术革命的成功则加速了世界天然气时代的到来。美国将取代俄罗斯、沙特成为世界第一大油气生产国,北美正在成为新的"中东",俄罗斯、欧佩克国家如夕阳西下;廉价油气时代或重新来临,国际油价可能降到每桶50美元以下;天然气化工迅速发展,燃气汽车将取代燃油汽车成为主流,等  相似文献   

7.
美国国家石油委员会近期在欧佩克首脑会议上发布了一篇名为《事实》的报告,公布了其对到2030年全球能源情况的调研结果,并给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2022年,受部分重要产油国地缘风险飙升、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增长乏力、“欧佩克+”增产规模低于预期、新冠疫情持续反复导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放缓等因素综合影响,国际油价“三起三落”。2022年,受欧洲地区天然气地缘风险持续恶化影响,全球天然气市场区域性供需失衡,全球LNG资源加速流向欧洲,同时,高气价导致全球天然气需求小幅下降。  相似文献   

9.
2016年,受油价持续低位运行影响,资源国政府持续推进油气行业改革,加快推进能源行业的结构性调整;供给端保持减税,消费端税负有所增加;扩大油气开放领域,增加对国内外资本的吸引力.2016年巴黎协定生效,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共识.受油价影响,清洁能源发展速度减缓,但从长期来看,清洁能源仍然是全球共同的发展方向.当前各国政府将继续支持清洁能源的发展,但支持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俄罗斯“布子”对欧能源外交棋局,在欧洲能源地缘政治博弈中抢得了先机。俄罗斯为维护其经济和战略利益,积极建设“北流”、“南流”天然气管道,并扩建完成波罗的海原油管道运输系统二期工程,在减少对相关国家能源过境依赖的同时,提升欧盟对俄能源的依赖度。俄罗斯以提高天然气购买价格、建设和升级油气管道等为条件,加紧对中亚、里海地区油源和气源的控制。不久前的俄格冲突进一步加剧了外高加索地区的紧张局势,使得从格鲁吉亚过境的油气管道风险陡增。俄罗斯还全面强化与北非的能源合作,试图阻碍欧盟能源供应“多元化”;努力分化欧盟,打破欧盟实行“统一能源政策”的部署;与伊朗等天然气生产大国酝酿建立“天然气欧佩克”。俄罗斯通过实施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步骤,扼住欧洲的能源“命门”,不仅经济获益丰厚,而且外交底气十足,在与欧盟的能源博弈中取得了一定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1.
媒体观点     
《中国石化》2012,(12):6
欧佩克预测今后全球石油需求减少欧佩克最新研究报告预测,2035年前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将低于预期,但页岩油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增大,将使全球石油供应发生较大变化。预计2016年全球石油总需求将降到9290万桶/日,2035年约10730万桶/日,比2011年预测减少200万桶/日。国际能源署:巴西将成原油增产最快国家之一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12年《世界能源展望》显示,到2035年,巴西原油日产量将比目前增加350万桶,上升至570万桶,增长速度仅次于中东的伊拉克,在全世界  相似文献   

12.
韩国在能源消费方面有三个主要特点,即:利用国际油气资源,改善国内能源消费结构;发展炼油工业,满足国内油品需求;充分发挥进口油气资源的效用,实行能源消费多样化。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及政策因素的影响,估计今后几年韩国石油进口量将大体维持现有水平,而液化天然气进口量将大幅度增加;通过扩大从非欧佩克国家的进口和自营勘探开发,油气进口来源将有所扩大;炼油工业和石化工业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石油产品和石化产品出口可望增加。  相似文献   

13.
根据美国《油气杂志》(OGJ)最新发布的年终统计数据,全球石油(包括原油和凝析油)产量在油价低迷背景下逆市飞扬,继上年突破38亿吨之后,预计2015年达到39.1亿吨,增长2.6%,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下称"储量")略微增长,石油储量增长0.1%至2268.8亿吨,储采比58年,天然气储量增长0.4%至196.7万亿立方米,储采比按上年数据为58年(见表1). 尽管油价暴跌,但欧佩克毫无减产之意,2015年石油产量预计将大幅增长3.2%至15.6亿吨,仍占全球的40%;欧佩克油气储量变化不大,维持在1652.1亿吨和95.1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球的73%和48%.  相似文献   

14.
2015年度剑桥能源周以“转折点”为主题,概括了当前低油价背景下的全球油气供需新格局、新平衡和“新周期”.将全球油气市场面临的形势概括为八大转折:1)美国禁止油气出口的政策出现松动;2)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低速,国际油价反弹失去重要引擎;3)迎接天然气时代;4)OPEC的策略由限产保价转向更关注市场份额;5)国际石油公司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6)墨西哥油气产业政策由封闭转向开放;7)美俄欧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俄罗斯油气东向出口加快;8)美国对伊朗政策开始转向,伊朗有望成为全球油气供应的“重要一极”.  相似文献   

15.
1.国际油价走势“一波三折”2019年,在全球油气上游市场多重因素复杂作用下,国际油价呈现“一波三折、宽幅波动”走势,全年整体在40~80美元/桶区间震荡。一季度前后,受沙特、俄罗斯等主要产油国坚决执行减产协议等影响,国际油价从2018年末的低点反弹,呈现单边上涨走势,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于4月25日创下75.6美元/桶的阶段性高点。其中,欧佩克和俄罗斯等其他产油国严格执行减产协议,欧佩克减产执行率为150%。5月沙特原油日产量965万桶,远低于该国在全球减产协议中承诺的目标日产量;俄罗斯5月原油日产量下降至1111万桶,创2018年6月以来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6.
埃克森美孚最新发布的《2040年能源展望》认为:到2040年,全球人口数量将从现在的70乙增长到接近90亿,经济产出将翻番,能源需求将比2010年增加约30%;石油仍将是第一大能源,非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需求将增长70%;全球天然气需求将上升约60%,到2025年天然气将成为第二大能源.发电业将成为全球能源需求最大、增速最快的领域,居民和商业能源需求将继续从消费者直接使用一次能源转向使用电力.交通能源总需求将增加近45%,其中重型车柴油需求将比2010年增加85%,航空和船舶燃料需求几乎翻番.制造业和化学工业引领工业能源需求的增加.全球碳排放量预计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从2030年到2040年将基本保持不变.科技进步继续推动液体燃料供应量增长和供应种类多样化.  相似文献   

17.
王勇  王立敏 《国际石油经济》2012,20(4):14-20,125
2012年版《BP 2030世界能源展望》显示:到203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将较2010年增长39%,年均增速为1.6%,几乎所有的(96%)消费增长都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尽管可再生能源增速最快(年均增长8.2%),2030年化石能源仍将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80%的份额.全球液体燃料(石油、生物燃料和其他液体燃料)2030年需求总量将超过1 03亿桶/日,新增需求(1600万桶/日)几乎全部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并主要由欧佩克和美洲国家的供应来满足.天然气将成为消费增长最快的化石燃料,年均增长为2.1%,液化天然气和非常规气将在供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印发展速度、规模以及中东的供应能力对2030年全球能源前景意义重大.到2030年,南北美洲将基本实现能源独立,亚太地区的能源缺口却不断扩大.这提醒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能源强度;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合作;对非常规资源应加强科技攻关和国际合作,实现其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并逐步实现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尽管与现有的主要全球能源治理机构的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中国目前仍然主要依靠传统的双边和地区合作的方式即地缘政治战略确保海外能源供应安全.从能源供应角度看, “一带一路”倡议可被视为双边和地区能源合作的加强版.自21世纪初期以来,中国寻求更多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更积极地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并致力于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碎片化的国际能源治理体系既不具备权威性又缺乏信誉,国内能源治理的相关机制也制约了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基于当前的国际能源治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全球能源治理应该着眼于有限的目标,例如改善国际油气数据共享机制,提高透明度,加强全球清洁能源合作,稳步推进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而不是追求有约束力的全球能源治理机制.G20为各大国进行协调并管理国际能源市场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机制安排,是实现全球治理目标的良好平台.中国应利用自身在G20的相对重要地位,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  相似文献   

19.
在地缘政治动荡加剧的背景下,沙特阿拉伯、伊朗两国复交原因极为复杂,可以主要概括为沙伊两国诉求转变、美国战略重心转移和中国的大力推动。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恢复外交关系,对沙特阿拉伯巩固自身在欧佩克中的核心地位、伊朗拓宽原油产量和出口空间有着重要作用。两国作为欧佩克的发起国,恢复外交关系有助于增强欧佩克组织的凝聚力,提升欧佩克在全球石油领域的话语权,还能为中东地区提供更加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降低因局部地缘冲突导致油价大幅波动的风险。建议中国油气企业把握中东国家的和解窗口期,推动中沙能源合作战略和策略的调整完善,拓展与沙特阿拉伯在油气和绿色低碳领域的合作场景;发挥绿色油气田建设、绿电-绿氢-绿色炼化产业链建设的先行优势,加大合作开发力度;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油气开发绿色转型和炼化产业低碳转型;深化与中东地区石油公司的合作力度,在进口油气时推动沙特阿拉伯等国带头支持人民币结算。  相似文献   

20.
一、煤炭经营绿色化是我国煤炭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大趋势下 ,各国政府都把协调“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视为全球面临的共性问题。 1994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 2 1世纪议程———中国 2 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由此拉开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绿色工程”序幕 ,这是我国社会坚定不移朝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的里程碑。《中国 2 1世纪议程》内容涵盖了广泛的领域 :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 ,到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与实施以及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 ;从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