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水体黑臭问题愈发突出,在国务院“水十条”发布后,全国各地开始大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为解决青岛市城市黑臭水体存在的污水系统不完善、水资源匮乏、生态基流短缺、河道水质差等突出问题,以李村河流域为重点,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采取系统化流域治理思路,提出了排水系统补短板、污水设施布局优化、再生水补水和海绵城市建设等措施,减轻污染入河,提高河道环境容量,构建以源头控制为核心的水生态治理体系,以创建北方缺水城市水生态建设典型示范。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黑臭水体的长效治理,依据生物生态修复原理,利用控源截污技术(污水口处理器)、内源治理技术(清淤、底泥修复毯)及生态治理技术组合工艺(生态坝、曝气增氧设备、生态浮岛、人工水下森林、水质提升器)对北京方氏渠黑臭水体进行了治理,同时对水体水质及底泥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2019年8—11月水体黑臭得到消除,且2020年4—6月水体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要求,显示水质提升与外源污染的截除、内源污染的削减及各项生态治理措施密切相关。综上,为使水体彻底消除黑臭及保持良好状态,须控制外源污染、削减内源污染及采取综合生态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黑臭是水体有机污染的一种极端现象,目前,对于黑臭水体的修复主要有物理修复技术、生物修复和生态恢复技术.依据位于上海宝山区出现黑臭现象的老段浦河道的生态修复试验,尝试探讨黑臭水体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罗智威 《水资源保护》2016,32(S1):57-59
在黑臭水体的生态修复中,通常水中较高浓度的污染物会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发育,影响生态修复的效果。利用微生物耐污、高效的特性,有针对性地投放微生物来对水质进行初步改善,再引入水生动植物来恢复水体生态系统,提升并稳定水体的生态自净功能,使水体即使在无法彻底截污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健康稳定。本研究通过试点案例,证明微生物技术对黑臭水体的治理和水体生态修复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以北京市某区村镇黑臭水体治理项目为例,梳理黑臭水体成因、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具体整治措施及治理效果,形成智慧水环境管家系统治理体系。通过治理前后断面监测水质类别的对比分析,确定水环境管家系统在村镇级黑臭河道水体治理及修复中具有显著效果,能够起到长效保持作用,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该项目案例成功的经验,可为国内开展村镇黑臭河道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黑臭水体产生的原因以及我国黑臭水体治理面临的问题,提出我国黑臭水体治理的思路与技术:开展顶层设计,结合河长制与海绵城市建设,进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并综合采用源头治理、调水及水系连通、构建河道生态和物联网等技术,恢复湖体水生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7.
李欣  林臻  袁芬  许田田 《给水排水》2020,(S2):150-154
底泥污染控制是黑臭水体治理的难点之一,以受污染底泥为研究对象,考察过氧化钙(CaO2)原位化学修复对底泥黑臭的去除效果以及对上覆水中总磷、氨氮、COD、pH、溶解氧和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中投加过氧化钙处理后,底泥AVS(酸性挥发硫)可以降低72%以上,与对照组相比上覆水中TP降低85.5%,氨氮降低17.2%,DO由1.0mg/L上升到5.0 mg/L以上,Zn元素的浓度由0.7~1.3mg/L下降到0.05~0.15mg/L;同时也发现上覆水COD上升22.8%,Cu元素的浓度由0.02~0.09mg/L上升到0.1~0.2mg/L。  相似文献   

8.
黑臭水体治理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水体生态修复是黑臭水体治理中的最后一环。本文以白湖亭河为例,对其水生态修复方案进行分析,并简要介绍了治理后的成效。该方案通过打造生态活性水岸和底泥改良及净化消除内、外污染源,再通过曝气增氧、河道微地形改造以及种植水生植物技术的联合实施对其生态环境进行改造提升;经生态修复后,白湖亭河水体自净能力明显提升,水质情况显著改善,水体生态环境也基本恢复。该研究可为其他地区的黑臭水体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宋垒 《中国水利》2021,(5):31-33+27
在分析深圳市以往河道治污路线的基础上,指出了传统治污路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控源截污为主、河道截污为辅、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末端集中或各段分散调蓄、源头管控等策略。经过"十三五"时期对黑臭水体的整治,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市域河流水体的不黑不臭,呈现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新景象。  相似文献   

10.
11.
针对干旱地区污染水体修复及资源化利用的关键问题,以新疆阿拉尔纳污坑塘生态修复及景观提升项目为例,探索不同水生态修复技术在干旱地区高盐水体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前期调研、方法研究和技术论证,提出“控源截污、水质提升、活水循环、生态修复”的技术路线,阿拉尔氧化塘内废水采用“改性沸石原位修复+微生物降解+水生植被种植+曝气增氧”的协同技术体系改善水质,实现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水体自净能力的提升。工程全面实施后,氧化塘内水体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色度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达80.73%、58.55%、62.63%、87.06%和68.61%,水体黑臭现象消失,生态效益显著,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水环境修复和水资源利用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七台河市于2019—2020年对万宝河的黑臭河道进行整治,为研究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本研究调查了2020年治理后的万宝河的水质数据,根据《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指南》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利用SWAT模型进行治理后流量补充模拟,结果表明清水源工程等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治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王逢武  封勇 《水资源保护》2016,32(S1):52-56
黑臭水体是水体有机污染的一种极端现象,本文概述了黑臭水体的形成原因和机理,阐述了我国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对未来黑臭水体研究进行了讨论和展望,旨在为进一步明确黑臭水体的治理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朱宏  杜磊  董育武  陈德忠 《治淮》2020,(1):21-22
一、前言淮安市淮安区地势低洼,城区内部河湖较多,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内部河道污染严重,沿线不通畅,亟需治理。目前,淮安区确定新一支大沟、老渔滨河、新路斗渠及头河、文渠、萧湖、新泗河、荷湖、清安河等18条河流为黑臭水体。按照国务院、省政府要求,淮安市市政府提出防治黑臭水体总体目标,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消除建成区的黑臭水体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上海水生态修复实例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上海水环境的治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水生态修复与建设工作在全市全面展开,控制污染源、消除黑臭、净化水体等措施呈多样性。工程的、微生物的、生物的手段繁多,治理结果初见成效。作者通过亲历的调查过程,例举了大量详实的例子,同时分析了成功与不足,着重指出了今后水生态建设与修复工作中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苏州某黑臭河道位于城乡结合区域,由于河道南侧雨污分流区存在雨污混接和商铺私接问题,河道北侧合流制区存在通河排口和管底标高不匹配等问题,河道受污染严重,水体颜色发黑,底泥上浮并伴随着恶臭气味.以该河道为例,通过"正向排查,反向溯源"、截污纳管和污染源削弱等岸上工程配合河道生态修复措施进行河道综合治理.结果表明通过以上治理...  相似文献   

17.
陈瑾  谭晓林 《水资源保护》2016,32(S1):63-67
为解决严峻的城市黑臭水体问题,达到“水十条”的治理目标,改善人们生活居住环境,以广州市马涌黑臭水体治理为试点工程,采取生物修复技术与物理修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治理。结果表明,治理后马涌水体的NH3N、DO、透明度、TP和COD等参数有了明显改善,黑臭底泥消减了27cm,马涌水质由劣Ⅴ类转为Ⅴ类,治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对商丘市现状及水污染成因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制定了黑臭水体治理的目标与原则,提出了整体的治理策略和规划技术路线。根据治理目标,计算了水环境容量与污染削减要求,明确了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与径流污染控制的要求。根据商丘市实际情况,重点探讨了控源截污工程中的污水处理厂布局、合流制分流改造、截污干管与排口、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径流污染控制,以及水系综合整治中的生态岸线、河道清淤、人工湿地、河道补水、闸坝调控等重点和热点问题,并根据商丘市的特点,基于动态模型的精准计算,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科学的规划及有效的实施,商丘市中心城区的黑臭水体得到了有效治理,水环境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对相关行业规划及业务监管平台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主要集中在重点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上,市场规模逾万亿。通过梳理各地水环境综合治理经验,发现当前仍存在难以形成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对城市建成区外的面源污染控制难度较大等问题。多方利益联合、多个企业合作成为水环境综合治理行业的主流项目模式。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和水环境改善需求的增强,预测水环境综合治理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相关技术工具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以安徽省某市城镇黑臭河道治理工程为例,研究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措施.结合该河道污染情况,首先采用生态船、生态修复剂对河道进行初步处理,之后建立河道仿生系统,从根本上恢复河道生态环境,从而实现长效的治理效果.提出的方法,可为类似污染河道治理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