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者     
温州财团:慎用民间资本投资 民营企业的融资路上,温州财团是一种制度创新,这是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共识,但温州财团会不会因为将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结合而重蹈德隆的覆辙,这是温州财团领导层要回答的问题。 中瑞财团董事长郑胜涛并不讳言看好金融领域,他表示,希望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中瑞财团也可以涉足商业银行和保险业。由于中国目前还没有针对以产业资本为主体的金融控股集团的法律规范,郑胜涛的想法也不是不可行的。由于温州财团进行的是工商企业登记,还不具备金融机构的资质,那么温州财团调动民间资本  相似文献   

2.
冷成金 《英才》2004,(12):21-21
此前,浙江温州中瑞、中驰财团重金礼聘来的两位职业经理人相继辞职,舆论大多归咎于两个财团。其实,这并不公平。  相似文献   

3.
2004年,中国首批民营财团横空出 世。人们关注中驰财团的同时,也把目 光投向了“华通”,投向了“华通”的掌 舵人——李成文。 联合 温州从来不缺少新闻。2004年5月 19日,李成文联合温州七家知名企业发 起组建了中驰财团,并担任中驰财团投 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自温州媒  相似文献   

4.
2004年6月16日,首家融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于一体的真正意义上的民营财团——中瑞财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瑞财团)在温州市发展大厦17楼挂牌。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中瑞财团是全国首家无地域限制的以“财团”命名的控股有限公司。温州市委书记李强表示:“中瑞财团的出现是温州民  相似文献   

5.
5月19日,两家以财团冠名的企业——中瑞财团控股公司和中驰财团投资有限公司同时在温州拿到了营业执照。前者由9家企业发起,注册资本为5580万元;后者由7家企业发起,注册资本1亿元。二者均为无地域限制的公司,在本地工商局注册之前,都经过国家工商总局的批准。6月2日,中瑞财团召开记者招待会,外地媒体惊呼“中国第一家民营财团浮出水面”,而温州当地则反应平淡,一位官员脱口而出:“又多了一个炒家。”但不管外界反映如何,中驰财团的最大股东之一长城电器集团董事长叶祥尧肯定地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温州企业组建财团。”源于自救?“温州财团…  相似文献   

6.
以财团之名     
冷振兴 《公司》2004,(8):16
据新华社报道,6月份,由温州9家民营企业联合组建的中国最大的民营财团——中瑞财团控股有限公司在浙江温州正式开业。9家企业所占股本相同;财团没有控股股东,董事长两年一换、轮流坐庄。  相似文献   

7.
当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民营企业继续成长的制约瓶颈也开始逐渐显露.为了走出困境,一些民营企业联合起来,共同探索变革的道路.这其中,以温州民营企业组建"财团"所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然而,不到半年,温州两家民营财团经营同时出现危机,社会各界对财团的态度也与先前大相径庭.如何正确看待民营企业对发展方向的探索以及还"财团"以本来面貌,显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就环境气候而言,温州绝对称得上中国最佳的金融业态孕育土壤——温商遍布全国,民间资本雄厚,且金融意识强。然而,现实状况却是,即便是在浙江一省范围内,温州有组织的金融业态也属落后之列:民营商业银行数量、规模,不仅远远落后于杭州、宁波、台州,甚至比不上县级市义乌;上市公司数量,在浙江省地级市也只能排在七八位之后;而率先拿到全国第一个财团类企业注册的中瑞财团公司,也在轰轰烈烈成立之后迅速湮灭。  相似文献   

9.
自2004年11月8日,中国第一民 营财团中瑞财团以15.3333亿的高价拍 下温州最大的地块后,截至10月8日, 中瑞财团本该于9月8日全额付清的温 州市中心东方造船厂地价款,仍未能完 全缴纳(尚余8亿左右尾款逾期)。于是, 这个曾经被尹中立称之为“最大炒房 团”的财团企业,在温州当地地产界引 发了从未有过的震荡。  相似文献   

10.
温州的私营企业开创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先河,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引领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方向,逐渐形成了中国民营经济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温州模式".随着中国政治环境的健全和市场环境的规范,"温州模式"逐步暴露出制约企业继续成长的因素,温州民营企业将面临变革.6月中旬引起中国工商界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中瑞财团、中驰财团相继亮相温州,预示着温州民企在企业内外环境的压力下开始了新一轮的企业成长出路和发展模式的探索.温州民营企业变革开始显露端倪.  相似文献   

11.
号称中国第一家全国性财团组织的温州中瑞财团,其第一任总裁杨新泉在高调上任几个月后又低调离职了,人们诧异其来去匆匆。与之相反,当初徐刚作为职业经理人赴任吉利集团总裁时,人们并不看好他的前景,猜测他若能和董事长李书福(因张放不羁、大胆开拓的性格被很多人称为“李疯子”)共事半年就不错了,但至今他们已密切合作两年多,吉利集团也顺风顺水的发展着。如今,职业经理人群体不断扩大,这类成功与失败的故事也在不断演绎。职业经理成败的原因很多,  相似文献   

12.
韩国国际化经营的特色──财团企业韩国企业财团有以下特点:1.官商结合:韩国企业财团同政府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创办阶段,韩国财团是通过从政府获得所谓“归属财产”而形成,在发展阶段,则得到政府在金融、税收及其他方面的特殊照顾。2.家族控制:韩国企业财团...  相似文献   

13.
媒体观点     
《经营者》2006,(7)
早在温州财团到北京之前,已经有很多媒体报道他们是携带百亿巨资炒北京国有企业的。周德文(知名温州智囊、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在谈及此次进京的目的时,显得十分谨慎,使用了“相亲”这个词,很有意思。据了解,这次主要对北京的国企改制的一些项目、还有一些高新技术实施项目来进行一些考察和洽谈,寻找投资的商机。——中央电视台在很多人眼里,一个“炒”字,几乎就成了温州商人的集体形象。这个“炒”包含着两层涵义,一是热,能把价格抬得高高的,让市场集体追涨;二是快,见利就收,资金快进快出。善于“炒”,说明了温州商人的精明,但同时多少…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六大财团不仅是主导日本经济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是构筑日本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是日本国民生活方式、组织方式以及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日本财团通常是以横向联合的方式并由主力银行,综合商社,大型制造企业这三个核心部分组成。中国民营企业在文化层面上与日本财团存在很多共性,笔者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必须以资本为纽带建立以企业法人持股的机制,引入和培养职业经理人才能真正的崛起并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日本财团所代表的家庭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山东企业管理》2014,(11):91-91
本书以温州大变局为例分析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从书中可以看到所谓温州精神就是发现机会、在纷繁的市场变化中找到赚钱的机会。这是长期积淀商业文化具备的素质:其次足大胆冒险,抓住机会就不放过:不怕失败.在温州人屡次创业中失败、跌倒,特别常见,但是他们总能够收拾心情找到新的机会.开始下一轮的机会,所以现在温州的困难肯定是小困难,他们一定能够找到适合温州人的创业土壤,真正的生意人也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创业精神和深刻领悟。  相似文献   

16.
广州温州商会会长刘剑:“我相信广州市场是欢迎温州人来投资置业的,因为广州的经济大环境好,广州人包容性强,而温州人则适应能力强,这会形成很好的互补效果。”  相似文献   

17.
温州再次成为中国经济的G点。 只不过,这一次和以往历次不一样,不再是荣耀等身。 作为中国经济的先行者,温州在所有研究中国经济的人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因此,身处高利贷漩涡中的温州,或许应该被看做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它今天所经历的一切,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这片土地的其他地方,也可能经历。  相似文献   

18.
被夸大的危机?大约一季度末开始,温外l再一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与近年来外界对温州关注的目光类似,这次也是“偏负面”。4月下旬,差不多是同一天,江南皮革和波特曼餐饮两家温州企业负责人失踪,另一家电缆企业三旗集团倒闭。这3家企业前仆后继倒下引起媒体注意,一时间,“温州经济出大事”、“温州中小企业扎堆倒闭”等说法不胫而走。  相似文献   

19.
除了金融改革试验区这条路,现在更多应考虑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资源配置更优化,朝着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方向走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怎样将救助与经济调整、产业升级、结构转型结合起来,真正形成一批代表未来温州核心竞争力,奠基“新温州模式”根基的优势产业和企业,这才是未来温州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仝新顺  曹勇 《企业研究》2009,(12):30-33
上海宝钢是谁的?没有人不相信它是中国的!但日本三井财团早已将它纳入自己的“利益共同体”,并成为其“超级提款机”。因为从铁矿石供应、运输,到产品的销售(贸易)、物流基本上都由日本财团参股或控股,唯一属于我们的是污染、产业工人和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