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郭超 《经济研究导刊》2014,(10):175-176
市民社会理论经历了古典市民社会理论、现代市民社会理论和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复兴市民社会理论的热潮,并于90年代被引入中国。当前中国建构市民社会主要存在经济、法治和文化三方面的短板,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完善市场经济、加强法治建设和培育理性市民文化的角度为中国形成成熟市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西方根深蒂固的市民社会思想观念对民法的产生和发展影响很大,而政治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必然会与以民法为代表的私法存在矛盾.如何处理好民法与政治国家、市民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事关社会主义法治发展与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3.
陈伟 《开放时代》2014,(6):71-82
黑格尔—马克思理论传统中的市民社会概念,未能揭示现代市民社会的本质特征。回到近代英美传统中广义的市民社会概念,于今日中国更有意义。广义的市民社会概念指向一种独特的社会政治秩序,它与商业社会相适应,以现代市民为主体,以法治为本质,包含了一系列抽象规则,并要求相应的市民风尚与礼貌。王绍光提出的"人民社会"构想,不符合商业社会的时代精神,指向的是一种集体本位、漠视个体权利与自由的支配体系。中国社会建设的方向是以宽容、文明、和平、诚信、自由为特征的市民社会,而非基于阶级区分构建起来的排斥公民自由、徒具人民之名而无其实的"人民社会"。  相似文献   

4.
民法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是通过调整人的行为进行,因此民法必须以一定的人性观点为出发点,以此为基础规制人的行为,制定相应的规则。民法的性质,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私法、权利法,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是民法性质的集中体现。1市民法的概念在所有的西方语言中,“民法”都是市民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国内外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运用市民社会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来探讨市民社会在中国的运用及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刚向社会主义市民社会转型期间,研究市民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准确定位政府地位、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的产生,并非固定不变的单一模式,在不同的国度,往往呈现出某些相异的特点。中外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近代的西欧迥然不同,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不可能孕育和萌生出市民社会。实际上,清末之际国家与社会曾一度建立了较好的新型互动关系。被视为阻遏中国市民社会产生最大障碍的封建专制政府,在清末“新政”期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并推行了一系列新的改革,在客观上对中国市民社会雏形的初始萌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社会中的政府公权力领域与公民私权利领域的界限不甚分明,也一直未能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如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法治政府理念的提出,为培育市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市民社会的建成有利在中国形成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社会结构,推进我国社会稳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保障人民健康权益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基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本文提炼了人民健康权益的"三重维度"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市民化意愿的"三重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健康权益可及性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的"三重假说"。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健康档案的建立会显著提升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拥有非流入地医疗保险对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而是否接受健康教育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本文发现农民工健康权益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主要体现为东部地区影响的显著性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是在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中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当前社会管理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在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确立和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从三个方面指出市民社会理论对当前社会管理所提供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10.
当代市民社会理论家葛兰西是继马克思之后,沿循着马克思市民社会的基本思想,不断开拓市民社会研究领域的当代思想家。他根据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新变化,转换了市民社会研究的新视角,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进行着市民社会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12.
在肯定资本市场为江苏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的同时,必须重视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银行业和信托业对资本市场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要认真防范和解决资本市场可能出现的泡沫和风险。  相似文献   

13.
浅析科学发展观与生态市场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翁志勇  张雅丽 《经济师》2006,1(1):71-73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新的发展观,而传统的市场经济所暴露出来的缺陷,所产生的严重的生态问题,则要求我们尽快建立起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与配套的新的市场经济体系———生态市场经济,以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杜莉 《经济纵横》2002,(6):26-30
近几年 ,我国的信用缺失日益严重 ,而体制和法制因素构成了我国信用缺失和信用关系不健康的根源。立信——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次考察了中国氏族社会后期以来4 000多年市场关系的发展所经历的商品货币关系、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三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中市场关系诸要素的演变过程与特征,证明它们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市场具有为自己扫除前进障碍的内在力量;市场经济向前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中国今天的市场经济是经济运行4 000多年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16.
开发性金融对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发展潜力。对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开发性金融的含义、特征和任务,分析了开发性金融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简要剖析当前制约我国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金融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开发性金融原理,提出了开发性金融支持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和重点,为进一步加强开发性金融支持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全部参与,出台系统性的法律法规约束政府、企业和公众履行循环经济的有关义务,对于加快循环型社会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以从“资源配置”、“绩效评价”和“企业人才鉴别”这三个层面促进国有企业转变经营机制;证券市场是解决自“拨改贷”以来形成的国有企业债务危机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国有企业的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通过证券市场的“资产重组与优化”、“引导资本流动”、“疏通投资渠道”和“宏观调控”等功能,可以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然而我国目前相关立法却还存在诸多不足。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分阶段、分层次地构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并确立合理的基本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虚拟经济与市场经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虚拟经济是以价值独立化运动为特征的一种经济,其产生的社会动因是社会经济目的的异化,主要载体是虚拟资本,作为实体经济的润滑剂,应加以发展,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