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小娟 《商场现代化》2007,(11X):237-238
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是转移地区和被转移地区相互选择的结果。本文依据成本——收益基本原理建立模型,分析产业转移的的根本原因,并结合比较优势分析表明产业转移的推进路径:由高梯度沿海发达地区A1转移到中梯度欠发达地区A2,进而转移到低梯度落后地区A3。沿海发达地区采用产业转移的方式,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有承接能力的欠发达地区,龙南作为A2区典型代表,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承接了产业的转移,从而使得各区域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2.
郑小娟 《商场现代化》2007,(33):237-238
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是转移地区和被转移地区相互选择的结果。本文依据成本——收益基本原理建立模型,分析产业转移的的根本原因,并结合比较优势分析表明产业转移的推进路径:由高梯度沿海发达地区A1转移到中梯度欠发达地区A2,进而转移到低梯度落后地区A3。沿海发达地区采用产业转移的方式,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有承接能力的欠发达地区,龙南作为A2区典型代表,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承接了产业的转移,从而使得各区域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3.
罗亚东 《商》2012,(8):184-184
推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从而实现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由于中部地区拥有的地理和基础设施等优势因素,决定了中部地区可以再这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积极承接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产业,促进中部经济的崛起。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发达地区开始向外转移,承接产业转移成为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具有很大优势,但也面临严峻的形势并存在一定的问题。该区域应借鉴经验,弥补不足,进一步做好产业转移承接工作,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产业转移是生产资源从一个地区向另外一个地区转移的动态过程,是实现产业承接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积极承接国际和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河南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在考察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的基础上,采用SWOT方法分析了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从宏观、区域、产业和企业角度提出对策,为政府制定、调整有关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当前,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转移的趋势不减,并且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同时,我国产业的区域转移浪潮方兴未艾。珠三角地区出现了大量企业外迁现象,相对落后地区正积蓄力量承接来自国际和国内沿海发达地区的转移产业。要在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政策中正确全面地运用集群发展战略,当务之急是要从产业转移的角度正确把握我国集群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7.
产业转移现象反映了一国或者地区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变化。"十二五"时期我国面临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竞争力,逐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的任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产业区域转移,实现我国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  相似文献   

8.
呼包鄂区域中竞争优势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商业时代》2005,(32):68-69,71
呼包鄂区域是内蒙古社会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但与内地及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本文通过运用竞争优势理论,比对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科技投入等因素,分析呼包鄂区域所具备的比较优势和劣势,从而提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不断加快了对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步伐,河南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区位和资源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进行河南产业集聚度的计算和分析,提出河南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优势产业选择的问题,以期在高效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促进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东郜沿海地区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了大量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失去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根据产业转移理论,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转移到西部地区.然而,本文研究发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未像人们预想那样大规模的从东部沿海转移出去,且还具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而这种优势在短期内不能消失.文章通过分析东部沿海向西南地区产业转移滞缓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加快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转移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阶段,东部地区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部分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企业面临产业转移,西部地区作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需要基于自身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承接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关产业,进而实现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优化升级。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梳理产业转移发展现状,分析影响天水市产业承接和产业选择的因素,助推天水市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通过产业承接实现自身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2.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转移属于重要的经济合作方式,为了促进区域经济梯度发展,产业转移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主要是由于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黑龙江省在产业转移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与机遇,但也存在劣势与挑战。本文主要研究了产业转移与我国区域经济梯度发展,以黑龙江省为例,提出了促进其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的产业转移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东亚模式、珠三角模式、苏州模式是产业转移过程中形成的几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产业承接模式.欠发达地区只有抓住当前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制定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产业承接模式及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模式、珠三角模式、苏州模式是产业转移过程中形成的几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产业承接模式。欠发达地区只有抓住当前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制定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吴颖高 《商业时代》2003,(248):61-62
新经济的特点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逐渐由世界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扩展,对于发达地区,一体化会促动经济活动运作加速,从而使财富增长速度大大加快。而对于不发达地区,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尽快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享受其带来的好处,另一种则是形成区域壁垒,阻止本区域财富向一体化程度高的区域转移。对于中国,加入WTO显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中国加速前进的转折点。如果过去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主要依据资产和规模,则现在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信息量占有和资产流动的速率上,在经济活动中迅速获取大量信息,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景海 《财贸研究》2010,21(2):15-21
产业集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单一地区需求导向决定的围绕城市群的产业圈层集聚布局,可以实现获取市场和节省成本的需要,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扩大,从而形成了该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集聚带来的区域发展追求市场范围,区域之间必然面临激烈竞争和资源配置的非"帕累托最优"。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是产业圈层布局和区域差异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无锡市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商贾云集,素有“小上海”之称,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作为全国首家成立广电集团的城市电视台,无锡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无锡台”)依托太湖之滨的区域经济优势,以无锡市本土市民为目标受众,深度匹配受众需求,把地方性、接近性优势和区域性经济优势体现在节目和产业经营中,尤其是近些年来更是顺应互联网发展思维,在借助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向前沿领域拓展。发展出适应自身的区域强势媒体的道路,成为全国城市电视媒体的发展表率。  相似文献   

18.
《商》2016,(2)
在工业化发展基础上驱动的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中的一种有效模式。这种模式形成集聚型经济发展模式,区域物流是这种发展模式中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区域物流发展对地区经济中资源利用效率.要素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产生了推动作用。产业集聚与区域物流协同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区域产业与物流业完全融合。因此,产业集聚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把握二者之间的互动发展规律,培育具有地区发展优势的产业集群,是不发达地区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部分地区因其所具有的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制造业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过程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这也进一步拉大了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如何立足于实地,选择其发展路径,是本文的立论所在。  相似文献   

20.
《商》2015,(46):210-211
随着中西部地区近几年的快速稳步发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生产要素成本存在巨大优势,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势头强劲。因此,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安徽省有着优越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皖江城市带在安徽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与促进中部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分析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与转移的金融支持现状,并结合地区发展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