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夏的扶贫开发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扶下,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从改变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围绕兴水治旱,以水治穷,展开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和全面的扶贫开发,使宁夏贫困地区率先在全国整体实现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完成了从极端贫困逐步走向稳定解决温饱的历史性转折,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生产主活基本条件落后的情况尚未根本改变,群众解决温饱的标准还很低,新时期以工代…  相似文献   

2.
消除贫困必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反贫困斗争中取得成就.2000年底,全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下降至3000万,实现了党和政府提出的2000年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庄严承诺.但是,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的任务还未完成,300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还有待解决;即使是初步解决了温饱的贫困人口,也还存在稳定脱贫、巩固温饱成果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农村贫困地区经“八七”扶贫攻坚,农村贫困人口从1992年的706万减少到2002年的283万人(其中返贫人口57万),经过11年时间,初步解决温饱人口423万,占贫困人口的59.9%。剩余的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是今后扶贫开发中难啃的“骨头”。在初步解决温饱人口群中还有243万人处于温饱线边缘,温饱很不稳定。除贫困县以外,全省农村仍有70多万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处于返贫边缘。  相似文献   

4.
1982年,中央政府开始投资于“三西建设工程”,目的是援助宁夏、甘肃两地最贫困的人口。从那时候算起,中国的扶贫计划大约已经实施了1/4个世纪。然而极端贫困的现象依然存在,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统计,2005年底,全国尚未解决温饱的农村人口还有2365万人,扶贫办系统建档立卡的工作对象有1亿多人回顾以往的扶贫项目,主要借助投资手段,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和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能够直接受益于这类项目的贫困人口,显然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那些不具备工作能力的贫困群体,则难以参与投资项目。因而可以说,现有的扶贫开发项目对于缓解这一群体的困境是无效的。救济,才是避免他们陷入难以生存境地的有效政策工具。还值得注意的是,难以预料的天灾人祸不仅会使原本贫穷的人更加贫困,而且还可能使非贫困人口陷入暂时贫困。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来应对这些风险,暂时贫困就有可能转化为长期贫困,相对轻微的贫困也有可能转变为深重的贫困。保险,正是预防和缓解此类贫困的一项经济安全设置。由此看来,仅仅凭借包括扶贫计划在内的任何一种单项社会保障措施,难以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一、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80年代以来,在全国范围内以帮贫困地区的群众解决温饱问题,增强其自我发展经济的能力为目标的扶贫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大部分贫困地区的经济有所发展,其贫困状况也有较大的改变。部分贫困地区已脱掉贫困“帽子”,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已得到解决。据统计1985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农村贫困问题。到目前为止,仍有5000多万家农民仍未解决温饱问题。相对而言,城市贫困问题则很少有人关注。但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特别是最近几年,由于下岗、失业人数不断增多,城市贫困日益突出起来。消除贫困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我们应当避免国家在接近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同时又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贫困问题。从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看,城市贫困不同于农村贫困,它不单单是经济问题,而且表现为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因此,研究与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经济、社会、历史的原因和自然、地理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致使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其中一部分地区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文化处于落后状态,部分群众缺乏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即没有解决温饱。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统计:1994年,我国农村约有8000万绝对贫困人口,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西部11省区,共计21个贫困片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国家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分布在中西部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地方病高发区以及水库库区。通过从1994年开始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截止2000年,中国农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但是仍有3000万人口出现返贫现象。贫困地区的共同特征之一表现为交通运输设施相对薄弱,交通不便。交通运输设施与贫困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对农村扶贫是如何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后,党和国家将精准扶贫作为实施农民脱贫小康战略任务的具体要求.保康县在面临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多、脱贫难度大的现状下,采取积极的精准扶贫措施,大力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掌握农民的需求,完善精准识别机制、引导社会资源广泛参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为实现全面脱贫和共同富裕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农业自然灾害与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自然灾害总是与贫困相伴随,且呈正相关关系。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破坏作用日益加重,从而导致一部分农村人口处在贫困线上,或使一部分已经脱贫的人们重新返贫,使得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更加艰巨。本文从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现状及特征分析入手,阐述了农业自然灾害的危害性,提出了减灾与扶贫相结合;国家财政投入和农业保险相结合;“教育扶贫”和“移民扶贫”相结合;脱贫与巩固温饱相结合的现阶段农村扶贫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财经科学》2000,(4):109-112
巴中地区是全国及四川小著名的贫困地区,其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十分落后,自1993年以来,当地政府解放思想,负重自强、艰苦奋斗、决战贫困,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扶贫攻坚的新路子,解决了90%以上人口听温饱问题,创造了饮誉全国的“巴中经验”和“巴中精神”。本文提供了巴中地区扶贫攻坚的实践经验并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由于市场经济规律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湖南省城镇居民中仍有一部分人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其中一部分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从社会影响角度考虑,城镇居民贫困问题千万不能忽视,由于城镇人口集中,人际交往较广,贫困问题产生的社会磨擦力和社会影响力较之农村更大。本文在对湖南省城镇贫困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反贫困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周光友 《生产力研究》2005,(11):158-159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贫困现状的分析,认为我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人口主要是丧失劳动能力或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人群,对这部分贫困人口继续沿用开发性扶贫方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我国现在的财力,我国政府完全具备通过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来从根本上全面解决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贫困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一个反映了人类低水平福祉的、复杂的多层次概念。尽管世界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世界银行2000年将贫困问题作为其重点关注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2003年提出“千年发展目标:消除人类贫困的全球公约”等,但迄今为止,全世界仍有10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8.52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我国自1986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技术、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但仍有2365万绝对贫困人口,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067万人,贫富分化现象愈演愈烈,贫困群体的弱势地位更加突出。那么,如何提高扶贫、减贫成效?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无疑有助于纾解贫困这一经济发展的沉痼。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9,(1)
以扶贫攻坚角度来看,贵州省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也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其脱贫成效不仅关系本省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更关乎着全面小康之大局。因此说,扶贫工作是贵州省重中之重。文章以贵州省产业扶贫为主线,针对当前贵州农村贫困现状、产业扶贫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扶贫模式等问题,结合贵州实际情况,提出贵州产业扶贫新思考。  相似文献   

15.
选准扶贫项目搞好扶贫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扶贫项目是贫困和返贫人口增收,稳定解决贫困地区农民温饱,加速实现扶贫开发战略目标的核心内容和载体,选准扶贫项目关系到反贫困和反返贫的成败,是加速实现扶贫开发战略目标、发展当地经济的关键。因此,必须从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发挥当地各种资源的优势,准确地确定近期扶贫项目。本文在对河北省贫困地区实际情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选准近期扶贫项目问题提出如下构想和建议,以供参考。一、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河北省贫困地区加速解决返贫问题,首先必须解决水的问题。河北省是我国水资源最贫乏的省区之…  相似文献   

16.
廖晶晶 《经济师》2008,(5):174-175
云南的旅游扶贫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在旅游扶贫中引入社区参与的机制,实现贫困社区居民的有效参与。文章探讨了云南贫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扶贫的必要性,并结合实践情况,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云南旅游扶贫的社区参与模式。  相似文献   

17.
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消除贫困、改善民生,而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直接影响共同富裕的实现进度。因此,厘清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动机与价值创造机制,对于我国扶贫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通过选取甘肃省一家民营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案例实践,在分析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探究民营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动机。研究结果表明:(1)扶贫政策能够给民营企业带来一定的便利,然而,随着扶贫政策实施的深入,如何建立具有长效、包容的机制才是真正解决“返贫困”问题的关键。(2)尤其是处于发展期的本土民营企业,对于参与贫困治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为敏感。我国应最大程度的开发所处贫困地区的潜在资源,形成企业与地区贫困治理的共赢机制。  相似文献   

18.
起年 《经济问题探索》2006,(11):158-160
一、当前扶贫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分析(一)主要的成就和问题归纳保山市自1986年以来20年的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共解决了96·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尤其是在1995—2000年实施《保山市“六六”扶贫攻坚计划》期间,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00元以下绝对贫困人口由62万减少为18·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下降为8·8%。然而,伴随着扶贫开发的不断深入,保山市的扶贫开发工作也遇到了新的、日显突出的问题。主要有:第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并未显著减少,贫困农村发展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第二,伴随着农村…  相似文献   

19.
百年征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社会摆脱了贫困、跨过了温饱、实现了小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生动诠释。在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脚步并未停歇,仍在向前推进。因此,在政治经济学视角下,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探索共同富裕之路留下的历史经验,进一步思考新时代共同富裕所面临的新挑战,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构建精准扶贫政策影响益贫式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2016—2019年宿迁市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数据,检验精准扶贫政策对村级益贫式增长与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1)在精准扶贫政策干预下,村级实现“强益贫式增长”,其机制在于,改变低收入农户生计模式、强化“三保障”、提升收入稳定性,而增强收入稳定性的中介效应最强;(2)帮扶措施实施广度与精准度较低造成扶贫项目收益减贫成效不足;(3)救助补助类收益能明显提升教育与医疗保障水平,但住房保障益贫性有限;(4)精准扶贫政策能促进较低收入农户实现更快增收,也呈现较强的县域益贫性。这意味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仍是难点,因此,应加大经济薄弱村产业帮扶力度,在提高贫困标准、强化分类施策的同时,提高帮扶精准度,探索建立综合性社会保障体制,提升精准扶贫政策的益贫式增长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