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关系比较复杂。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经营机制的转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由过去单一行政管理模式向多元化的模式转变。《劳动合同法》填补了我国“劳务派遣”的立法空白,因此,2008年1月1日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对规范劳务派遣市场,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有着重要的保证和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伶俐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7):156-157
2008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劳动合同法以及国务院2008年9月1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下称实施条例)分别对劳务派遣作出了特别规定,对被派遣劳动者有一定的有利之处。但对劳务派遣仍存在颇多争议。如对劳务派遣"三性":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在《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中被删减的争论。而这种变化也对被派遣劳动者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我国的劳动立法中关于劳务派遣的规定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3.
吴世火 《商》2014,(19):152-153
劳务派遣是我国在建立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实践过程中提出的一个现实课题,是我国劳务经济中比较新的一种形式,也是发展很快、问题很多的一种形式。《劳动合同法》的修改和《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实施,将使劳务派遣走向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牛睿 《商业科技》2008,(17):293-295
劳务派遣是一种非典型的劳动形态,涉及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本文对劳务派遣的法律性质、雇主对劳动者的责任划分进行了探讨,对《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了评析,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牛睿 《商场现代化》2008,(17):293-295
劳务派遣是一种非典型的劳动形态,涉及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本文对劳务派遣的法律性质、雇主对劳动者的责任划分进行了探讨,对《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了评析,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振友 《中国市场》2011,(48):169-170
本文就我国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对劳务派遣进行论述,阐述了某些企业如何通过劳务派遣这一新型用工方式来规避劳动合同法所带来的法律责任问题,并总结了在实施劳务派遣这一用工方式中,"派遣单位"、"派遣职员"和"用工单位"三方主体之间应重视和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对劳务派遣予以立法规制,对促进劳务派遣的规范操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鉴于在劳务派遣中劳动雇佣和使用分离的特殊性,以及我国在劳务派遣理论研究方面的欠缺,笔者认为<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立法规制上仍存在需要调整完善的几个方面,本文针对劳务派遣仍需调整完善的问题予以探讨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吕浩 《商》2013,(10):178-178
劳务派遣活动中出现的滥用问题已经成为劳动合同法在实施过程中的敏感的问题,全国总工会认为,劳务派遣之所以呈现“非正常繁荣”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规定过于硬性,无法起到限制用人单位规避劳动合同法的作用。劳务派遣滥用大大损害劳动者权益,导致劳务派遣纠纷的频发,深层次上还影响我国企业的产业升级以及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对劳务派遣现状进行论述,并对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9.
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对劳务派遣用工的适用范围、违法的处罚措施等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2014年1月24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劳务派遣相关问题予以进一步明确,规定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作为首个劳务派遣领域的"部门规章",该规定上承《劳动合同法修改决定》,下接各地有关劳务派遣的实施细则,已经成为劳务派遣领域的核心规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雇用环境和劳资关系,给众多企业用工管理和持续发展带来了新挑战。文章以劳务派遣用工的法律限制为出发点,结合A公司的管理实践,探析劳务派遣人员结构调整对企业用工关系的影响,以及劳务派遣人员转聘为合同制员工后的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丽华  薛寿春 《消费导刊》2011,(7):82-82,81
随着2008年1月1日起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对于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有效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劳务派遣这一新型行业在承载着维护劳务者权益的义务和责任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增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派遣公司如何在规范运作的框架下既能保障员工利益,又能创造更多的利润,同时建设性地进一步提高抵御风险能力,是劳务派遣公司目前面临的又一课题。  相似文献   

11.
张永勤  李玉强  刘野 《现代商业》2013,(17):102-103
随着《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劳务派遣制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重要的用工补充形式。本文首先就劳务派遣制在具体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实际作用进行分析,其次深入探讨劳务派遣制在实践及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和谐企业建设和劳动合同法的规范性要求,提出构建新型劳务派遣制度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论《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规制及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颁布以前,我国劳务派遣市场长期处于混乱无序局面;<劳动合同法>虽从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的义务分配、劳务派遣的使用范围、同工同酬、连带责任等方面对劳务派遣进行了规制,但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劳动合同法>2008年1月1日的正式生效.与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相比,2008年开始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在适用范围上有所扩大,其中包括把事业单位的大部分人群纳入到了<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在我国许多行业都开始使用劳务派遣用工,其中事业单位从合理合法用工角度对本单位的一些辅助岗位也采用了劳务派遣用工形式,本文就劳务派遣三方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劳动合同法》虽然提高了劳务派遣单位的市场准入门槛,明确了劳务派遣单位的义务,但"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事实仍不正当地促使了劳务派遣业的非正常繁荣,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合理构建劳务派遣单位的权责利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根据《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三性"原则的规定,劳务派遣理应适用企业内流动性较高、技术含量较低、替代性较高的非核心岗位,这种低层次劳动领域理应低人力资本存量的劳动者就能胜任。然而,近年来劳务派遣的实际运用却呈现"高层次化"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矛盾的现象呢?本文结合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劳务派遣就业情况的调查结果对此现象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6.
劳务派遣用工已经成为企业用工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及2014年3月1日实行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劳务派遣用工的规范工作提上了重要日程,积极推进新形势下劳务派遣用工规范工作,对于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田丽娜 《消费导刊》2012,(5):178-179
劳务派遣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形式,第一次为《劳动合同法》所规定。劳务派遣连带责任的制定是立法上的创新,符合我国劳动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平和谐劳动关系的立法目的,存在立法上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但此规定过于笼统,尚未细化,存在制度设计单一的缺陷,对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不区分雇主责任,是一种扩大适用范围的连带责任规定,存在显失公平的立法弊端。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成熟立法经验,试着提出对劳务派遣连带责任规定的完善建议,力求为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8.
劳动合同法施行后的劳务派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务派遣亦称人才租赁,是人力资源外包的一种,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用人模式,在我国的企事业机构中越来越受到青睐。但在以往的劳务派遣实践中,存在一些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的施行,结束了我国劳务派遣无法可依的历史,对于强化对劳动者的保护、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劳务派遣用工模式是我国大型国企非正式用工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所以《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做出了特别规定。但实践证明派遣机构的设立与监管,劳务派遣适用范围,雇主责任,工资支付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仍存在严重缺陷,亟待完善。笔者将在对劳务派遣制度评析的基础上试图给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1978年开始了劳动力市场化的探索,至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生效,共历经了30年。曾经的劳动服务公司、职业介绍所、对外劳务输出公司等具有劳务派遣雏形的劳动服务形式,都对我国现行的劳务派遣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