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发展》2011,(5):37-38
70多年前发生的西路军“临泽突围”,是我军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之役,最近上映的影片《惊沙》真实地反映了郑义斋、秦基伟等西路军将士在这次战役中的英雄气概,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西路军历史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民众以各种形式反抗日本侵略,以巩天民、刘仲明等9人组成的爱国小组自发组织起来,在极为险恶的情势下搜集、整理出了含有75份罪证的材料,取名《Truth》史料并上书国联。国联据此做出了对九·一八事变的定性及对伪满洲国不予承认的调查报告。九人小组的爱国行为及这份史料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推动下,全国各族人民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戏剧运动,使抗日救亡戏剧运动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西南地区也不例外。1944年在桂林举办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西南剧展),风靡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为中国的戏剧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陈全 《魅力中国》2010,(23):303-303
余华在小说《兄弟》中,以超然的姿态,理智的态度,从现实到反讽,以黑色幽默透荒诞,通过平凡人的琐碎生活和悲剧的极端人生,把一个在时代胁迫下挣扎的悲悯人性主题表达的淋漓尽致,通过表面的诙谐甚至荒诞来反讽性的暗示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退化。兄弟是全篇的线索,也是人性努力挣扎、悲与情的残酷表现。  相似文献   

5.
6.
7.
李朝红 《魅力中国》2014,(16):57-57
电影《一九四二》记录了1942年发生在河南的一场饥荒,影片再现了灾难中最真实的人性。通过无数的细节来展现人性中的“善”与“恶”,尊严与存活的抗争,以及政治表象下人性的“伪善”。影片中黑色幽默产生的戏剧张力更是引发了人们对于历史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1994年1月18日,青海省治多县委原副书记、西部工委书记杰桑·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在可可西里与盗猎分子搏斗,壮烈牺牲。年仅40岁。中共青海省委授予他“党的优秀领导干部”称号,国家有关部委授予他“环保卫士”称号。  相似文献   

9.
傍晚,汽车顶着快要落山的夕阳,驶进了山间一块川地。几顶帐篷,炊烟缭绕,很是安静。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历了世界上最长的封建社会。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对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揭示出一些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特征,他认为中国社会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纵观我国封建社会的全过程,小农经济、强大的国家机器、宣扬宗法观念的儒家思想构成了封建统治的“三大”支柱,三者的结合是中国封建社会难以进步的最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郝佳荣 《魅力中国》2011,(15):106-106
大型历史话剧《商鞅》创排于1996年,本剧摒弃了传统的商鞅形象中模式化的样本,而从他在亲情、友情、爱情、事业等各个方面内心的激荡入手,把视角转向挖掘商鞅本人的人性美。本文就《商鞅》中的人性、群星、舞美三方面谈谈话剧对于人性美的塑造。  相似文献   

12.
吕佳 《理论观察》2013,(8):110-111
作为一部电影的名字,一九四二意味着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打开尘封的历史,让大饥荒里的死亡震撼我们的心灵。面对历史,选择遗忘或是铭记本身便是形成了一种态度,而《一九四二》已经用影像的方式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它一面告诉后人,历史的真相,一面又警醒后人,灾难不能再次发生,《一九四二》是多义的,它勾连起了小家与大国、历史和现实、人性之美丑。  相似文献   

13.
德国作家贝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写了一段不伦之恋,但却让人觉得理所当然,令人感动,引人思考.在爱情与历史的交织中,作家对伦理与历史有其独特的思考,叙事技巧上更有其独特的运用,尤其是在情节设置与人物塑造方面.全书贯穿着对二战历史、人性与存在的深度发问与反思,表现出了施林克既是一个职业法学家,也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作家的品质,[1]因此在他的作品里,除了正义,还有人性与人道,直接与人类的心房对话.体现了他在思辨明晰的同时,对于人性与存在的深度把握,独立思考的态度与勇气.  相似文献   

14.
“历史的终结”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争论的重点议题之一。虽然争论没有得出直接的最终的结论,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获得一定启示:社会不公的存在,是马克思主义依然有效的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过时;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只要剥削和压迫还存在,不管出现多大的曲折和反复,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依然会有民众继续坚持。  相似文献   

15.
16.
周茜 《新西部(上)》2016,(12):111-111
本文阐述了历史剧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对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历史准确与艺术创作作了分析,以电视剧《甄嬛传》为例,探讨了历史准确与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认为,优秀的历史剧应该是历史准确与艺术创作两者的完美统一。在历史剧这一较特殊的影视剧创作时,可遵循"大事实,小事虚"的原则,通过准确的历史事实和虚构的艺术创作两者有机结合塑造人物形象,呈现历史事件,表现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是历史的积累与沉淀所赋予贵州人内在的精神品质。贵州人不断自强奋斗创造辉煌的历史折射了原生态的贵州精神的灼目光芒。  相似文献   

18.
说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总离不开"包产到户"。而说到"包产到户"的发展,则必然要说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初安徽的"责任田"。当时,安徽全省90%以上的生产队实行了名曰"责任田"的"包产到户"。而要说这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包产到户"实践,则必然要涉及发生在该省宿县的一系列事件。  相似文献   

19.
张瑜 《新西部(上)》2010,(3):112-112,122
本文通过加拿大现实主义动物文学之父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的名作<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泉原狐)>故事中我对动物主人公的态度变化探手西顿的动物观,并观照现实折射西顿动物故事的生态意义.如果我们把地球看作一个动态的整体,而对生物即生命的存在权利的尊重直接关系到对地球存在权利的尊重.地球的毁灭也就是人类自身的毁灭,因此我们要守护我们的家园就要尊重并善待其他生物,和它们共生共存共繁衍生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