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对于隐性采访还不能给予一个合理、合法的定位。本文着重讨论了隐性采访与舆论监督的关系,以及通过调研现实中记者运用隐性采访时所易犯的错误来说明记者在采访时应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上,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采访,从而使隐性采访可以被大多数的群众所认可。  相似文献   

2.
鹿存强  李雪 《理论观察》2005,(6):139-140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新闻记者所广泛运用。然而,隐性采访如果在采访活动中运用不当,将会引起新闻侵权和新闻官司。因此,要严格隐性采访务件;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把好制作播出关;加快相关立法等,使隐性采访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更好地为新闻报道服务。  相似文献   

3.
刁乾鹤 《魅力中国》2012,(35):161-161
恰当使用隐性采访有助于强化舆论监督、揭露事实真相、洞悉是非曲直,但如果隐性采访使用不当,就会带来越权、侵权等诸多法律问题,并影响新闻宣传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今,由隐性采访带来的道德、法律问题,成为新闻界与其他社会领域关注的焦点。本文对隐性采访的内涵、法律依据、法律规范等进行了分析,并对隐性采访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4.
时下,隐性采访已成为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和时效新闻的常用手段.在学术界,对隐性采访的讨论成为热门话题,有的支持并赞赏隐性采访,有的否定和反对隐性采访.如从传播学的正负功能入手分析,隐性采访具有正负功能.两相比较,应慎用、少用、不用隐性采访手段.  相似文献   

5.
社会需要隐性采访,是因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是社会实现自我净化的一种必要机制.受众喜欢用隐性采访手段采制的新闻,是因为他们通过记者的采访,看到了阳光不能照到的黑暗角落.尽管我国的<新闻法>还没有出台,但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都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应当限定在法律许可的框架之内.无论如何,法律,都是隐性采访不能逾越的界限.  相似文献   

6.
屈慧君 《魅力中国》2011,(11):17-17
隐性采访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一方面,隐性采访在新闻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它由于侵权危险而受到法律、道德方面的限制也越来越紧。本篇论文主要讨论在新闻实践中,隐性采访在最大限度地逼近新闻真实的同时,面临的法律和道德窘境,并试图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7.
刘宏扬 《理论观察》2011,(3):174-175
电视隐性采访也叫暗访、密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的一种非常规的采访方式。也是电视采访中一种特殊的方式。通常在采写负面的民生新闻、揭露社会弊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利用电视隐性采访,可以避开不必要的干预与阻挠.可以更真实更客观地获取所需要的资料。目前各电视媒体大都青睐这种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8.
陈春丽 《发展》2008,(7):80-80
无论在电视还是网络上,总会看见一些用微型摄像机或者照相机拍摄的影像和图片,表现的情景都是在平常不容易见到的,或者根本想象不到的。连最普通的老百姓也知道这种新闻手法叫“偷拍”,新闻专用语即为“隐性采访”。隐性采访,又被称为“暗访”或“秘密采访”,是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不公开自己的记者身份,或隐藏真正的采访意图而进行的一种新闻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9.
徐圣 《魅力中国》2010,(7X):148-148
面对新闻界越走越远的暗访活动,我们不得不冷峻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日益滥用的暗访手段正在严峻地挑战我们的新闻道德水准和法律存在的空白点。综观我国的现行法律和多数外国的法律(新闻法及新闻自律规则),都没有明确赋予记者可以假冒"有犯罪嫌疑"的当事人搞暗访活动的权利。我们有必要反思现在新闻界的暗访活动与被采访对象的哪些权益发生了冲突?如何来平衡这些冲突?  相似文献   

10.
巩雪 《发展》2010,(9):98-99
隐性采访也即是偷拍或暗访,它是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隐性采访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大众的质疑,不论是从方式方法上抑或是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上,都在考验着媒体的责任担当,考验着传媒伦理对于隐性采访的控制力。  相似文献   

11.
孙福林 《魅力中国》2014,(16):283-283
进行新闻采访时.怎样才能准确地捕捉被采访者的风格和个性,迅速掌握新闻事实,使被采访者人物形象更鲜明,事实更准确,从而达到采访成功的目的呢?做好采访准备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采访前的准备越充分,采访就越主动,采访的效率也就越高。采访准备包括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两种。这是任何采访的基本要素,是保证采访成功的先决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2.
多年前,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为制作开播一周年的纪念节目,组织了一个有28人参加的工作小组,分别乘轿车、面包车、货车、长途客车,动用了多台摄像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隐性采访,制作出系列报道《在路上》,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主持人敬一丹介绍这次采访的做法时说:货车的玻璃是特制的,“从外面看不见里面,从里面却可以看见外面,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专业道具师在车上搭了个玻璃屋,  相似文献   

13.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也是整个新闻报道的原则。它体现着新闻的基本特征、性质、要求。对于每一位新闻从业人员而言,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重中之重。笔者剖析了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并且对新闻从业人员如何维护新闻真实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4.
杨小平 《魅力中国》2014,(22):288-288
新闻采访从表面上看起来是新闻工作者与被采访者谈话,然而它挖掘的对象是新闻,新闻工作者必须从各个角度挖掘话题,给予被采访者一个展现的平台,让当事人愿意自发的说出他所了解的新闻,而完成这个过程必须是限时的、气氛良好的,这才能算得上一则成功的新闻采访。从这个新闻采访的特征中可以看到,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时,必须有足够的采访技巧。本文就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失去了真实,新闻工作者就失去了新闻的生命,同时也就失去了新闻工作者职业的生命。因此,实现新闻真实,防治虚假新闻,是新闻真实论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6.
邓萍 《魅力中国》2010,(34):98-99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记者的采访活动必须要遵循人际交往中相互沟通的技巧和规则,其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就是约束自己、尊重采访对象。所以记者采访新闻需要讲究艺术策略,在这个过程中.采访是新闻写作及其报道前提和基础.新闻采访的艺术性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本文笔者经过深入研读相关材料,对新闻采访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兹将几点见解说明于下。  相似文献   

17.
姚爱群 《黑河学刊》2015,(2):24+122
新闻采访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功。能否从被采访对象那里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关键就要看采访者的问话技巧。因此,在新闻采访中如何把握好提问的技巧,是做好新闻采访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新闻从业者应不断探讨提高的重要素质。  相似文献   

18.
王佳音  李黎 《理论观察》2003,(6):104-105
新闻记者在采访前不但要摆正新闻事件的立场,还要摆正自身的立场要明确采访的方式途径,做好采访前的策划和准备工作对提高新闻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徐嘉若 《新西部(上)》2010,(6):120-120,118
目前,媒体与司法机关在新闻采访、报道上的冲突日趋明显.一边是媒体遭受着司法部门对其采访活动的不当干涉,一边是司法部门承受着媒体对其的过度干预.由此,新闻记者在采访司法部门时必须遵守有关的法律规章,严格依法行事.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结合新闻采访实际情况,从多个层面总结了新闻采访技巧的应用,以期为今后更好的在新闻实践中应用新闻采访技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