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手机由最初一种方便、快捷但价格昂贵的通话通讯工具迅速发展成一种多功能、多用途、适合大众消费的生活必需品。一些年轻人甚至为了追求时尚快速地更换着手机。手机短信的兴起是与手机的普及密切相关的。每年都在剧增的手机用户和发送短信数量令人吃惊。中国移动2000年开通手机短信业务,2001年短信业务发送量是190亿条,2002年飚升到900亿条,2003年则高达1700亿条。2004年,我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3.3亿户,手机短信发送量超过2177亿条;2005年春节7天长假手机短信发送量更是突破了100亿条。可见,手机短信已成为一种被公众广泛接受的沟通方式。日常生活中,人们用手机短信息进行交流、传递情感。节假日,短信息更是一种被人们普遍采用的问候方式。短信息的形式也由最初的纯文本形式进化到融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短信。使用短信沟通创造了一种相对自由的话语空间,充分激发着我们每个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和接收者的智慧和热情。大量原创的幽默短信更是形成了独特的手机短信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本文试从Grice的合作原则出发,对某些中英文幽默手机短信进行分析,探讨语用学规律是怎样用于制造幽默效...  相似文献   

2.
手机短信服务因信息传输便捷,费用低廉,吸引了许多消费。手机短信种类繁多,从国际国内新闻到气象信息,从旅游购物到求职求学.从娱乐资讯到交友聊天。几乎涵盖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情人们用短信传情,学生们用短信开玩笑,体育迷通过短信及时得知比分.甚至连老板也会通过短信向员工下达指令。然而,一些网站借发送手机短信之机,欺诈消费,牟取暴利.已经受到了消费的质疑和反感。  相似文献   

3.
“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过去,春节的时候,这样的祝福常常随精美的贺卡从远方飘到人们的身边,或者从站在面前的亲人、朋友的口中跳出来。但现在,它们已纷纷“跳槽”了,更多的出现在手机、网络上。短信、电子贺卡拜年正大步的走进人们的生活。短信的出现不过十几年的事,而短信  相似文献   

4.
自1992年英国某GSM网络通过电脑向手机发送了世界第一条短消息以来,短信的产业规模以几何级数的态势成倍增长。以我国为例:2004年我国的短信发送总量达2177亿条,短信增值服务的市场规模超过了300亿元,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春节7天长假里,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突破110亿条。  相似文献   

5.
本文牢牢立足于短信在校园大学生中的使用,通过时短信类型、优点、负面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如何科学合理利用短信,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合理科学使用手机短信的意识,塑造良好健康的校园短信文化.  相似文献   

6.
经济新名词     
《对外经贸财会》2005,(3):51-52
拇指经济的概念出现于2003年,却流行于2004年。如今手机已远远超出点对点的语音通讯功能,而具有了媒体传播的性质,短信导致传播和接收距离消失,人们用拇指敲击出了一个沟通的新时代,而手机短信业务也成为通信领域一个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被称之为“拇指经济”。2004年中国手机短信息占全世界短信总量的一半。拇指经济空前繁荣,对公众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正在扩大.“短信”跨越了SMS、  相似文献   

7.
短信息服务简称SMS(Short Message Service)。它利用移动通信技术,用手机接收或发送信息。1992年12月,英国Vodafone公司通过PC向移动电话成功发送了世界上第一条短信。1994年,短信开始商品  相似文献   

8.
手机短信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项电信增值服务,短短几年时间内它就在经济领域创造了一个神话。据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显示,5年来我国手机短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2000年,短信量为10亿余条;2001年为189亿条;2002年达到900亿条;2003年1至10月达到1100亿条;2004年更是达到近2200亿条,...  相似文献   

9.
随着手机被越来越多的人们使用,手机短信成为更加便宜、更加快捷、更加方便、表达更加清楚和没有时间障碍的一种交流方式被大家所接受.聪明的商人也充分利用这些优点,用短信进行商务交流.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业务的发展,手机短信业务以其特有的特点和优势赢得了广大手机用户的青睐,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产生的垃圾短信问题也严重侵犯了我们的许多权利,治理垃圾短信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据统计,2013年春节期间,全国移动短信发送量就达311.7亿条.手机短信给我们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带有政治色彩的有害信息,其侵蚀性和影响力极大,应引起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人交流沟通的方式是越来越多了,电话、短信、彩信、电子邮件,现代科技为人们带来了快捷方便的交流方式。虽然早在1994年,中国移动的GSM网络就已经拥有短信功能,但中国移动一直没有进行任何短信服务的规划和业务开发。2000年11月当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之后,人们对短信才开始关注,当年中国移动共发送短信159亿条,联通为30亿条,而在2002年中国移动短信发送量达到800亿条,联通为160亿条。2003年,在除夕到初七几天内,中国移动的短信量有60亿条,中国联通的短信量也有近10亿条,市场的火爆让人们始料不及。短信带给你新的生活短信成为新的沟通方式,记得以前春节时,大家都是走家串户去拜年,当然一天走不了几家,却也热闹。后来,越来越多人开始装了电话,朋友间有时通过电话问候一下,走家串户似乎少了一些,但重要的朋友和亲戚还是要走动一下,见面聊一下更显亲热,温暖。近几年,我们的  相似文献   

13.
短信业务拓展高校市场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短信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项电信增值服务,短短几年时间内它就在经济领域创造了一个神话.据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显示,5年来我国手机短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2000年,短信量为10亿余条;2001年为189亿条;2002年达到900亿条;2003年1至10月达到1100亿条;2004年更是达到近2200亿条,为中国电信创造了2200亿元的利润,被业内称为"拇指经济".而来自<新周刊>的调查也显示,20~25岁的年龄群体中短信使用者比例最高,达到89.0%,占用户总数的60%.在这个群体中,在校大学生又是"短信族"的主角.  相似文献   

14.
短信经济的崛起 中国短信业务的诞生不过3年,却料想不到短信量呈现指数级增长:10亿--189亿--900亿条.这种"核爆"又在羊年春节期间发挥到了极致,短短几天中国移动短信发送量达到了近70亿条,其中,除夕当天仅北京移动的短信发送量就达到了5000万条以上.  相似文献   

15.
在29年前的1992年12月3日,世界第一条短信诞生.从此.它改变了无数人联系外界的方式。今天.一条短信再普通不过.手机上每天都能接到无数短信,人们几乎无法想象没有短信的生活。而本月.这条"全球第一条短信"在法国巴黎被拍卖.也让人们再度关注起这个曰常生活中提供极大帮助的手机功能。  相似文献   

16.
7月初.王翔收到了他6月份移动通信的账单,这个月他的话费是195.15元,账目中显示,他总共发了451次短消息,累计费用为63.15元,另外,还有30元的“信息费”,这是他在一个网站订制的短信息固定费。算起来,王翔每天要发14条左右的短信,每月花在短信息方面的费用已经接近移动通话费。王翔说,他这还算少的,他周围的朋友、同学、同事.很多都是短信迷,“非典”的时候,他的一位同学,一个月发了超过1000条信息,同学的女朋友也很迷短信.他们经常用短信交流、调侃,女朋友的短信费要超过移动通话费。  相似文献   

17.
《致富天地》2010,(3):25-25
2月21日一大早,听到短信提示音的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小杜社村村民路玉莲,急忙拿起手机查看,短信是她新承包的食用菌培养库的智能控制系统发来的,提醒她该调整培养库内的温湿度。今年春节期间,借助村里新建的智能食用菌培养库,路玉莲过了一个红火的春节。  相似文献   

18.
谢仲良 《电子商务》2005,(10):82-84
短信经济开发不足自2000年5月17日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正式开通短信服务以来,我国的短信业务就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它不但使处于网络经济泡沫中的搜狐、新浪、网易等互联网公司找到了关键的“救命稻草”,而且还成为联通、移动另一个新的利润矿藏。信息产业部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手机(包括小灵通)用户达到4亿,手机短信发送量超过2500亿条,每个用户年发射短信量平均为500条~600条,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应用服务市场。据中国联通公司副总裁李正茂介绍,今年上半年,中国移动通信通话时长为5845亿分钟。如果以每次通话3分…  相似文献   

19.
鸣廷 《广告导报》2006,(6):129-130
网络与手机的结合成为在这新媒体层出不穷的年代降生的又一个新成员,即短信网址。这种基网络和手机短信功能一身的“新产品”,自一出世就以其随时、随身、随地等优势获得广告主的芳心。那么,短信网址到底能给企业的广告营销带来哪些影响?在企业的广告营销中扮演一个什么要的角色?[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业务的发展,手机短信业务以其特有的特点和优势赢得了广大手机用户的青睐,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产生的垃圾短信问题也严重侵犯了我们的许多权利,治理垃圾短信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