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含义及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并主要从市民社会这一概念作为切入点,谈谈它与和谐社会构建的良性关系,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市民社会在弘扬理性和契约精神,构建了我国和谐社会主义的法理基础方面;在塑造健康体格、营造和谐宁静的心理精神世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方面;在实行自治机制,促进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和价值的整合方面;在形成弹性的社会结构,化解个人私利与国家、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方面的诸多作用。  相似文献   

2.
市民社会在马克思的诸多著作中均有提及,它构建起了整个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现如今,思考市民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内在动力及发展状况是正确把握市民社会的特征,把握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思想、社会危机爆发的实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提供科学素材和现实材料。  相似文献   

3.
王改玲 《商》2014,(41):70-70
近几年来市民社会问题已成为一个理论界热门的话题,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在市民社会理论谱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我国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和形成过程、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内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现实意义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4.
市民利益的形成及意义市民社会,最初是指与人类社会的自然状态相区别的文明社会。在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市民社会被认为是在国家和市场之外,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所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国历史上不存在西方学者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国家渐次退出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再加上市场经济的繁荣,契约性关系在一些领域中的确立,市民社会力量的壮大和合法化等,中国市民社会的雏型开始浮现。市民社会的出现,意味着大规模利益诉求的增长,而利益诉求必然要寻找表达的形式和渠道,而市民社会的利益阶层多元化,这就要求执政党正确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要求国家和社会的角色重新定位,要求国家职能进行重大调整,由国家统治向社会治理转变。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及市民社会的出现,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我国社会构型基本上己经从一个同质的单一社会向异质的多元社会转型,产生了大量的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社会利益格局从一体化、同质化向多元化、异质化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向“社区人”、“社会人”转变,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  相似文献   

5.
李文峰 《商场现代化》2010,(21):183-184
市民社会理论源远流长,其意义和特征多次发生变化。但就其现代意义上来说,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的基本建制。市场经济要求市民社会必须从政治国家中独立出来。市民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共同体。本文试图将将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紧密结合,通过对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现实进行分析,从而试图去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进而达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这一基本目标。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任俊颖 《商》2013,(7):151-151
市民社会培育了宪政文化,法治精神,构建了法治社会的良法。是法律普遍遵守的基础,形成了社会权力,消除了国家压力。本文先以市民社会三种不同的用法着手。进一步阐述市民社会在宪政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市民社会不仅培养了宪政文化,形成了社会权力,而且形成了与政治国家良性互动的局面。为此,提出市民视野下如何铺垫宪政基石的几点建议,力求使我国市民社会建设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7.
朱丹丹 《商》2015,(1):84
在人口众多、国情复杂、城镇化加速推进和社会治理水平滞后的现实背景下,研究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是一项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表明,整个社会被分为政治、经济和市民三大领域,市民社会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中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多质态的现象凸显,这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本研究认为中国要寻求政治、经济和市民社会的平衡,需从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社会自治能力、开发企业家精神、健全层级治理体系、完善社会治理机制五个层面入手,建立"三位一体"的合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邹玉政 《商业时代》2007,(24):62-63
建构一个相对独立自主的市民社会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这种建构的基本路径只能是法制建设的推进。作为一种推动社会现实的工具,我国的行政许可法确立的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诚信政府等立法理念无疑契合了市民社会生长的基本要求,对建构中国市民社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慧 《科技转让集锦》2014,(20):197-197
老舍在小说创作方面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他对普众意义层面上的市民阶级的塑造及市民形象的刻画,这种艺术性的构建是对中国现代小说民族化探索的种深刻突破,尤其是对这个阶层中普通人生活的审视和大胆的批判更是具有特殊的视角和新颖的见解。本文就从老舍笔下的那些丑恶的婚姻圈子入手去揭开老舍对这个他无比熟悉的市民社会的爱恨交织的复杂情缘,从而使我们对老舍先生的文学世界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商》2015,(43)
权威国家中的市民社会和非政府组织—政府之间因时而变的微妙关系是理解中国草根NGO的生存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两个重要的互相竞争的理论概念模型。在当下现实中,草根NGO分别要承担来自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的责任和应对来自政府部门的权威力量。本文从权威国家中的市民社会与政府-非政府组织之间因时而变的共生关系这两个角度出发,探讨当前我国草根NGO的生存之道,向公众展示中国草根NGO是如何寻求在政府碎片化管理模式之下的策略性平衡,并取得自身生存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企业社会责任的出现并不完全是靠企业家自身的觉醒形成的,而是靠市民社会的基础和各种社会组织的推动才发展起来的。但是在中国,由于市民及民间团体的影响力远不如西方国家,因此有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中国的前景表示怀疑,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欲从社会责任的提出及其概念着手,分析确定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借鉴国外企业的相关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国内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进行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经济最为突出的特征,也是现阶段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矛盾。在二元经济的背景下,中国的农民正经历着"农民—农民工—市民"的发展方向。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群体,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来分析农民工制度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3.
邓正来先生曾被人誉为“学贯中西的大师”.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市民社会”的研究,是其多项“填补中国社会科学空白”的研究之一.但是,经过研究发现,所谓“市民社会”其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其研究的目的,在理论上,试图否定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在实践上,将台湾作为中国大陆的学习典范,像东欧和前苏联那样“和平演变”,用所谓的国家与市民社会模式取代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4.
《商》2015,(43)
本文尝试从治理的角度分析看待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的差异性,并结合我国社会现实,论述公民社会下志愿服务组织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一书把市民社会的特殊性与国家的绝对性相统一,实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这种建构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模式,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被称为市民社会,但市民社会的生成机理需要探本溯源,这是理解市民社会的初始根据。从根源上追索,市民社会内生于市场经济的自我建构。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其固有的经济制约机制,将所有社会成员整合为有机的市民社会,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即是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任何非经济因素能够干扰它的演进但无法决定它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蓬勃发展,那么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干预是必要的同时也是经济法的一个最本质的属性,所谓经济法就是在对市民社会和国家政治特征高度理解的前提和基础上,完全掌握市民社会和国家政治特征之间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本文主要从经济法学的视角下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界限进行了审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对市民社会的概念、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这两个方面与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具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主要从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市民社会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概念和范畴,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的基本理论,纠正了被黑格尔颠倒的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形成了市民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从“生产关系总和”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两个进行了二重界定。市民社会二重性也具有其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民主与市民社会二词原本都是西方的舶来品,是于西方特殊的历史情境中产生的。然而,在当今中国,民主与公民社会不仅是当今社会以及学术界中的热门话语,还成为了人们所孜孜追求的事物。该文探讨了公民社会对当今中国的价值,并认为公民社会的构建时中国民主的发展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该文接着分析了阻碍当今中国公民社会形成的一些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性的想法,以期能够探寻出一条对中国民主与公民社会发展有所助益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