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商业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货殖列传》是我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其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中对经济问题研究的专列篇章。它兼容了商业理论与商业实务两大内容,并形成两者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史书中研究商业经济活动的先例。这在中国史籍中是无与伦比的,反映了司马迁不仅是中国的史学巨匠,而且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位不可多得的具有重商观点的思想家。 “商不出则三宝绝” ——肯定了商业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轻视商品生产和抑制商业的思想起源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为害最烈。从秦汉以来二千多年里,“重本抑末”成为封建社会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思  相似文献   

2.
<史记>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开创了为经济立传的先河.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阐明了他的经济观点,在承认人的趋利本性的基础上,主张国家应顺应经济规律,农、工、商、虞四业并重,市场自由贸易,这样才能民富国强,促进社会的发展.他支持人民经商致富,认为仁义道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并提出了著名的"善因论".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给商人立传的史学家,更是第一个阐述秦汉经济发展区域性特征的学者。《史记·货殖列传》不仅按照六大区域对中国各地物产分布及产业特征进行了论述,而且第一次对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认为当时全国经济的重心是在黄河中下游的关中地区,主要产业部门是农业,商业中最发达的产业是盐铁业。当时全国城市的发展出现地区发展不平衡,南北不对称的特征;长江及珠江流域虽未获得充分开发,没有形成农业经济的规模,城市发展仍处于点状阶段,但区域经济的特征已初具雏形。  相似文献   

4.
《史记·货殖列传》是司马迁在经济地理方面上乘之作,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及理论贡献,对我们今天进行经济建设有参考价值。一首先作者依据当时全国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了经济分区说。将国土领域划分为四大经济区,经济区下又分为十一个亚区。较清晰地揭示出当时全国各地的经济地理面貌和特点。这四大经济区是山东、山西(以今河南崤山为界)、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山东经济区的特点是幅员广阔、土地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它包括山河、齐鲁、梁宋三个亚区。境内除发达的农业外,还盛产鱼、盐、漆、丝、桑、麻等经济作物,商业、手工业繁  相似文献   

5.
重农学派在法国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两者的相关性出发,通过分析两者存在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得出具体的结论,进而借鉴重农学派与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的一些理论和政策主张,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封建王朝的发展,中国的"重农抑商"虽然时紧时松,但却一直是中国古代经济史上的主流经济思想.而在经历了群雄政权,战火纷扰的民不聊生时期,随着秦朝的覆灭,由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同时也迎来了中国商业史上的第一次高峰.汉代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其商品经济的发展,冶金业、 制盐业相当发达,陶瓷和纺织业也蓬勃发展,对外贸易较为频繁.  相似文献   

7.
西汉时期,国家依旧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然而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有很多,并非单纯为了发展农业才抑制商业。实行重农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大幅度提高粮食供给量,以满足社会各方面之需要,特别是军队之需要;实行抑商政策的目的主要是出于重农,以及发展官营工商业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之需要,其根本目的则是为了用增加的粮财收入进行无休止的扩张领土的战争。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之经济观主要体现在<史记·货殖列传>中,首先系统地阐述了商品经济的特征和规律,提出了发展生产,扩大交换,富国利民的经济理论.历代的思想家大多是从国家的角度谈论财富,把富国作为经济问题的目标和中心,而很少有人从个人角度讨论私人理财消费问题.到了西汉,理财思想趋于成熟,其标志是司马迁<史记>的问世,尤其是其中的<货殖列传>,蕴涵丰富的古代居民理财消费思想,是以往居民理财思想的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9.
不少法史学家和部分经济法学家认为中国古代有经济法。若从"经济法"和"经济"的概念来看,在重农抑商的中国古代社会是不存在经济法的。经济法以调整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为基础。作为economy的"经济"是指以商品(服务)交换活动为主体的经济,而非以自给自足为基础的生计活动。无论是作为萌芽的经济法律规范或是独立部门的经济法,其调整的经济是自由平等的商品(市场)经济关系,缺少商品经济,经济法就无法产生。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产业政策体系学自二战后的日本。但事实上,中国的产业政策虽然与日本一样具有"非均衡"特征,但选择了与日本截然相反的"直接干预"模式。一国产业政策的制度形成与其经济史及其路径依赖效应密切相关。中国产业政策的历史溯源分析发现:非均衡与直接干预的产业政策模式形成于战国末期的秦国,对后世中国的经济政策模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研究还表明,在非均衡的"重农抑商"产业政策作用下,古代商业经济受到政府的严格规制,产业结构因而在政府直接干预下长久保持"一、二、三"形态,而工业的产业组织则以一定程度的"官进民退(国有化)"与行政垄断为特征。结合产业经济学和经济史维度的考察与思想提炼,为当前迫在眉睫的产业政策调整与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思想参考。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的"官商":一个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揭示了古代社会"官商合一"制度的普遍性实源于赋税之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意义。古代政府用"行政效率"替代"经济效率"并追求最大化,因而用"官商合一"的制度安排取代"民间自由经商",其目的在于巩固皇权的权力基础,解决财政危机。此外,古代中国社会"重农抑商"政策乃是"官商合一"的制度安排在土地私有制下逻辑的自然延伸。  相似文献   

12.
该文通过分析中国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揭示了古代社会"官商合一"制度的普遍性实源于赋税之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意义.古代政府用"行政效率"替代"经济效率"并追求最大化,因而用"官商合一"的制度安排取代"民间自由经商",其目的在于巩固皇权的权力基础,解决财政危机.此外,古代中国社会"重农抑商"政策乃是"官商合一"的制度安排在土地私有制下逻辑的自然延伸.  相似文献   

13.
赵倩 《经济师》2008,(10):290-291
文章通过阐述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揭示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本质,并分析了它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以及对中国农民思想上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重要政策之一的重农抑商政策,其客观的影响对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来说是负面的。运用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对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及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深层次探究政策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5.
《货殖列传》作为司马迁的一篇经济著作,列于七十传之中,给《史记》这部巨著增添了光彩。司马迁在《自序》中说:“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作《货殖列传》。”  相似文献   

16.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历代为之作注者甚多.其中,一些词语释义可商榷之处也有不少.通过考释,<史记·本纪>中下列存有疑义的词语释义得到了辨正:"敦敏"应释为"勤勉","时"应释为"适时、应时","恶"应释为"畏惧".  相似文献   

17.
《广东经济》2014,(1):47-47
正财富是有原罪的。自古以来,"金融家"是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反派,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塑造的夏洛克是一个唯利是图的放贷者,巴尔扎克的《葛朗台》成为了守财奴的代名词。在中国,儒家的重农抑商思想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相对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行业从业者的名声和社会地位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每当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来临时,金融行业又不可避免地成为被指责的"罪魁祸首"。2012年诺奖提名者罗伯特·希勒提供了另一个重新审视金融行业地位的角度,他的《金融与好的社会》一书堪称在后危机  相似文献   

18.
曹明 《生产力研究》2008,(10):30-32
农业税制是古老中国的最典型的政治经济管理制度,那么这种税制被废除是否意味着某种全新的开端?传统社会中一直是从农村收税支持城市,现在宣布城市反补农业,这是否意味着政治经济学对象的根本变化?这是否意味着传统农业社会的治理方式的改变?这些改变意味着什么,向哪里改变,这是需要仔细探讨的。  相似文献   

19.
一、工商管理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历程市场经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经济,它主要是随着剩余产品以及剩余交易行为的产生而产生的。工商行政管理诞生于那样一个特殊的时候,其自身出现在重农抑商的历史过程中,也有着其不同的比较特殊的基本特征。因而当时情形下衍生出来的工商行政管理出于维护政权以及发展经济等各种不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以海商为主要代表的粤商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商帮,在粤商的长期发展中,地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形成了岭南海商的开拓冒险、崇尚家族宗族及社会资本、开放兼容、重商等诸多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