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日本和韩国在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升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手段的了解.为我国提供了后进国家在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升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有益启示和借鉴. ,  相似文献   

2.
田红彬 《当代经济》2018,(4):6-7,33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是衡量技术产业发展程度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产业集聚程度也是衡量一个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以我国2003年到2012年间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为基础,在此基础考察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间关系.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可提升产业竞争力,降低了交易成本,给对外贸易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可获得的数据,筛选出一组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高技术产业在规模、效益、国际化程度、成长性、发展潜力五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为了解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水平、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据我国科技部的统计,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总体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找出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适时提出调整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有关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产业外部影响因素 1、产业政策环境。高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特征关系分析得出,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需要利用各自的优势融合发展,传统产业要得到发展必须依靠高技术产业,充分发挥高技术的渗透、扩散、辐射和带动作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也必须依赖传统产业所提供的产业基础、技术基础、人力资源基础、市场需求基础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产业在效率、竞争力、产业结构等方面与信息时代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5年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三位,成为高技术产业大国和世界性的高技术产品生产组装加工基地,但大而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由靠低成本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一般要素竞争力向依靠技术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等核心要素竞争力转变的跃升期,要转变发展战略与模式,调整相关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可获得的数据,筛选出一组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高技术产业在规模、效益、国际化程度、成长性、发展潜力五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为了解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水平、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有规模产业、政策环境、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等四大因素,其中规模产出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技术创新还没有成为竞争力的主要支撑。省际竞争力强少弱多,且分布不均衡。要加强区域合作,扬长避短,注重创新,增强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以高技术产业为例,在评价我国产业外贸竞争力时,存在竞争力指标值高而现实中企业获利能力低的悖论.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由于忽略了我国产业独特的结构特点,目前常用的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无法真实度量产业竞争力;全面测度我国高技术产品外贸竞争力的相关指标中,应包含能反映产业结构特点的自主知识产权维度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对产品进行自主知识产权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此评价我国产业外贸竞争力和企业获利能力.  相似文献   

10.
日本提升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经验值得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日本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升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政策及启示.  相似文献   

11.
研究显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竞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资高技术企业.于是深入分析了外资高技术企业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发展的对策,以最大限度发挥外资高技术企业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初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经济和科技的激烈竞争,面对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艰巨任务,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必然的选择。因此根据国内外形势的要求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明确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化进程,对于我国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国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特征关系分析得出,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需要利用各自的优势融合发展,传统产业要得到发展必须依靠高技术产业,充分发挥高技术的渗透、扩散、辐射和带动作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也必须依赖传统产业所提供的产业基础、技术基础、人力资源基础、市场需求基础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产业在效率、竞争力、产业结构等方面与信息时代相适应。  相似文献   

14.
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玲玲 《经济地理》2002,22(4):415-419
知识经济时代,高技术产业发展风起云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战略计划以及优惠政策和措施,大力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占邻21世纪高技术的战略制高点,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想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在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借鉴国际经验,确定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扶持中小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以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5.
以江苏省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高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全国内地各省市(西藏和新疆除外)近3年的高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江苏省高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江苏高技术产业的科技竞争力在全国综合排名第二,但创新投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新产品产量呈现下降趋势。为提升江苏省高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需要营造良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提高R&D资源利用率、优化R&D人员结构、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加快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孙彩虹 《生产力研究》2005,(6):174-176,F0003
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主要途径。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但与时代的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多不足。本文指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根据高技术产业引领发达经济体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优势减小,人力资本价格升级及金融危机的背景,运用基本份额偏离法分解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带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格局,并以两段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影响竞争力格局的基础要素的作用大小。分析说明,京津冀地区将凭借人才、文化、政治、战略等内源性优势,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迈向国际经济舞台的先锋。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初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 战略的关键时期。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经济和科技的激烈竞争,面对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艰巨任务,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必然的选择。根据国内外形势的要求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明确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形成完善高效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化进程,对于我国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新世纪我国高技术产业 发展战略 (一)正确处理影响发展战略的重大关系。 我国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完成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结构优化升级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竞合”为背景,运用基本份额偏离法分解了2000年和2005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结构的差异,并运用两段最小二乘法分析了高级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贡献程度来阐释这些内部差异。进而说明高级人力资本要素是衡量区域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变量之一。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资本的集约利用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健康、持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问题研究(总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经验表明,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金融体系比较适合传统产业的融资需要,交易所主板市场虽然有利于技术产业中成熟企业的发展,但不利于创业企业的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成熟企业,鉴于高技术领域变化快、竞争激烈的特点,发展和培育新兴的创业企业,形成中小企业不断成长、动态优化的产业组织结构,对于长期保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十分重要。随着传统国有企业体制问题的逐渐暴露,我国亟待发展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的高技术产业集群。但我国传统上属于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资本市场近年来才有所发展,但仍然比较有限。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创业企业不仅难以有效地从银行体系获得信贷资金支持,也难以新兴的资本市场进行股票或债券融资。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及时改观,不仅我国多少年来依靠大量投入取得的科技成果难以产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