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回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影响巨大,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和外向型企业,几乎受到致命性打击。而这些企业是吸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阵地。因此,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遭遇空前困难,出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失业和回流现象,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和城市化的进程,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回流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3.
在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回流的现象日渐明显。文章以劳动力回流意愿为出发点,通过相关理论和文献剖析了旅游业发展与劳动力回流意愿之间的关系,并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与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宏观数据,实证检验了旅游业发展对外出劳动力回流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方面,家乡旅游业的发展会显著提高劳动力的回流意愿。基于多种稳健性分析,结果依然成立。此外,旅游业发展能够通过提高劳动力的需求水平和城镇化水平间接提高外出劳动力的回流意愿;另一方面,在旅游业发展与回流意愿的关系上,基础交通条件对旅游业发展与回流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而空气污染程度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消极的调节作用。最后,通过对户籍和地区异质性的分析,发现农业户籍和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回流意愿更加强烈,各个地方应该利用自身独特的条件,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吸引劳动力的回流。文章通过对劳动力回流意愿的探究为劳动力回流现象提供了新的解释,为进一步促进劳动者回流,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安徽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大省。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就有以无为保姆在北京等大城市从业为代表的农村劳动力外出问题,90年代初期,外出从业的规模之大以致成“潮”。根据安徽调查总队调查。2006年安徽农村外出劳动力1046.1万人,比1986年增加1002.6万人,年均递增17.2%。历史地考察这20年.安徽农村外出劳动力人数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986—1991年的起步阶段,年均递增6.8%;1992—2003年的高速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5.
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是"民工潮"后我国人口流动的又一显著现象。通过增加了自身能力因素的推拉模型可以发现,造成农村外出劳动力做出回流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自身能力达不到城市用工部门要求所造成的,这不仅不利于农村劳动力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也影响到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必须集合政府、用工部门和其他社会部门的力量,加强对农村外出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提高其素质,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发展提供可靠人力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6.
转移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重要措施之一.转移农民就是帮助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去,从农村地区迁移出去,创造良好的人口流动、迁移、居住的政策环境,赋予他们自由选择工作、居住地点的权利,与他们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共同发展.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甘肃省作为农村人口占70%以上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问题更为突出,农民要求走出去摆脱贫困的愿望更为迫切,各级政府做好劳动力转移的任务更为艰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外出劳动力,变劳动力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关系到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地域角度、人口学角度、所从事的职业角度、观念角度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回流农村劳动力这一群体的总体特征;从城市及乡村两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回流的正负效应。通过分析,了解这一群体的总体概况及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从而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或减少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农村劳动力回流现象的思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区域流动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社会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但近年来又出现了大量农村外出就业者回流的现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回流趋势增强,不可避免对农地流转产生影响。文章在理论层面深入剖析了回流劳动力的就业选择与农地转出关系,并采用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的数据资料,实证检验了农村劳动力回流特征变化和回流劳动力就业选择对农地转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受非农就业不稳定的推力作用和与家人团聚的拉力作用,越来越多的外出劳动力选择回流,西部外出劳动力回流率最高,达到47.2%。回流劳动力的农地转出率普遍高于非回流劳动力的农地转出率,回流劳动力从事非农生产的就业选择对农地转出存在促进效应,而兼业和务农的选择对农地转出存在抑制效应,这意味着回流农村劳动力并非一定会选择农业生产,也可能选择在更小的地理半径内从事非农就业,并且长期外出从事技术工的经历进一步增强了劳动力回流对农地转出的抑制效应。虽然回流劳动力更倾向非农就业,但回流劳动力规模的扩大,使得兼业和纯务农的比例增加,对农地转出的抑制效应呈增强趋势。研究还发现,个人特征、家庭因素、社会网络也是影响劳动力就业选择和农地转出的重要因素,基层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推动非农就业的政策合力上存在部分抵消,对农地转出产生了抑制作用。文章为农地流转进程缓慢提供了新的解释,推进农地流转需要关注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新变化,同时兼顾各层级政策目标的衔接性。 相似文献
10.
“民工荒”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民工荒”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新课题。本文在剖析当前理论界对“民工荒”产生原因的种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五方面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疏勒县巴仁乡农牧业发展空间有限,无法及时为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必要就业机会。在工业化进程中,部分农民承包的土地被征收。巴仁乡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提供务工培训。政府需促进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对剩余劳动力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2.
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外出就业的劳动力在我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部分劳动力已成为我国第二、三产业劳动大军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由于他们文化素质比较低,长期从事农业劳动,缺乏在城镇就业的劳动职业技能,外出劳动力就业面临种种困难。对此,本文提出了加快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能力培训方式方法的改革、加快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步伐、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建立外出劳动力就业的工伤和医疗保险制度,明确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诸如分类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培训是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通过就业能力培训促进其就业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的现状出发,提出了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创新就业培训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培训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经营活动的决定因素——基于安徽省庐江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安徽省庐江县的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对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生产经营活动的决定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计量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技能、劳动力家庭到城镇的距离、家庭农业收入和劳动力向农信社借贷或民间借贷的难易程度是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经营活动最显著的决定因素;劳动力的年龄、性别、接受正规教育的年限和家庭的劳动力数量对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经营活动的影响次之;农产品补贴的影响最小;劳动力婚姻、家庭耕地对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活动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提高认识,树立创新观念抓就业 目前全国4.33亿农业劳动力中,剩余劳动力约占1/3,绝对量约为1.2亿人。打工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在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以来宾市为例,2004年全市贫困村外出打工人数为9.45万人,分别占贫困村劳动力、富裕劳动力总数的36.54%和5.32%,外出打工总工资收入41265万元, 相似文献
16.
17.
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不仅促进了输入地的经济发展,也对劳动力输出地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目前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的有序供求还存在一些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完善劳动力转移组织体系;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劳动力培训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农民工回乡创业;加快制度建设,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8.
19.
20.
基于对阜新市两县农民持续追踪调查数据及农民流动的成本收益分析,提出新农保待遇标准与农民流动意愿之间"倒U"型关系以及产生效应的作用区间。分析当前新农保对阜新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不显著的关键性因素,基于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提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补贴标准、实行"有效的"差异化财政补贴机制、强化青年参保及农民政策认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