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中国式文明旅游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一)世界文明舞台的主客互动:游客行为的文化与文明意义 1.不被领情的另类中国游客 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居世界第一的现实令世界瞩目,而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开始以异样的目光打量蜂拥而至的中国游客.关于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报道频频见诸西方主流媒体,若以世界文化的通行视角来考量,中国游客似乎与旅游目的地国文化格格不入.于是乎,中国游客的个别行为被迅速传播放大,在西方的文化语境中,中国游客被异化为一个土豪炫富、自我中心、缺少教养的粗俗群体.  相似文献   

2.
张机  徐红罡 《旅游学刊》2016,(2):97-108
民族旅游中的主客互动是旅游人类学和旅游社会学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且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目前的研究多聚焦在主客互动的性质与结果上,而对主客互动的微观过程关注很少.文章以民族旅游地区云南丽江白沙村的当地民族餐馆作为研究的微观场所,借用微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角色与地位等重要范畴的理论,对当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角色协商以及地位与权力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由于主客互动发生在由当地少数民族居民所熟悉和掌控的特定空间中,当地居民因扮演着“主人”和特定文化“圈内人”的角色而控制着主客互动的过程,从而使得他们拥有主导性权力.据此,文章就中国民族旅游的宏观结果即民族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与中外学者展开了对话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旅游领域中"主人-游客"和"目的地-游客"关系的研究已非常丰富,而"游客-游客"的互动关系研究很少,游客间互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鲜有探讨.文章引入社会互动理论分析了团队旅游的情境下"游客-游客"的互动行为及其结果,构建了游客间互动、社会联结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模型.该研究通过"问卷星"网站收集有效问卷435份,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团队旅游中积极的游客间互动能够促进游客的社会联结,进而提升游客的主观幸福感;而消极的游客间互动则不利于游客的社会联结、降低游客的主观幸福感.社会联结在游客间互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该研究从社会互动和积极心理学视角分析了游客间互动的社会收益,也对团队旅游的管理实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洁 《旅游学刊》2007,22(10):9-10
1.旅游产业的发展困境:泛商业化的开发对旅游文化资源的破坏 我国许多地区的旅游业以极其丰富的原生性文化吸引着海内外无数游客,但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它表现出很多不足.例如,现有的旅游产品缺乏应有的文化信息的附载.传统的民俗活动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进行"历史记忆"的主要形式,但是,许多民俗事象并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研究、整理和发掘,更谈不上保护,有的地区甚至将本来很实在、很质朴的传统婚俗展示开发成低俗的"强拉硬扯当新郎,进了洞房就要钱"的民俗风情游.  相似文献   

5.
一、旅游福利应成为重要的民生福祉 今年"十一"最为火爆的"黄金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旅行热潮,体现了人们对旅游的强烈渴望和旅游市场的强劲需求;同时,也暴露出交通拥堵、景区拥挤、接待不足、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长假综合症难题.前段时间,旅游景点门票涨价也广受社会诟病.这些都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全民旅游时代正在到来,旅游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也日益成为我国人民的重要需求和公民的基本权利,旅游越来越关系到大众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逐步成为国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旅游情景下游客和东道主的主客关系研究成果颇丰,但对于东道主内部族群之间的交往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导致目的地东道主内部族群多样化,文章以阳朔东道主为研究对象,以Barth的边界理论为指导,通过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东道主内部族群及其边界进行探讨,旨在拓展Barth边界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反思目前以东道主同质性为前提的主客关系研究.研究发现,东道主内部各群体间存在边界,其产生和维持的原因主要包括流动性、中西文化价值观差异和旅游业态系统.  相似文献   

7.
凝视,还是对话?——对游客凝视理论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回顾了游客凝视的内涵,认为无论是游客凝视,还是东道主凝视、双向凝视,都将游客及东道主置于"一方对另一方的权力"的场景中,时主客双方发展和谐的文化关系十分不利.本文认为,主客之间平等、公正、互重的关系是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主客双方从"我-它"走向"我-你",从凝视走向对话,更有利于唤起东道主的文化自觉,有利于建立起主客之间新型的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乐民 《西部旅游》2022,(21):38-40
文章以河南省焦作市旅游城市建设为例,基于旅游动机、旅游需求与逗留时间三个旅游要素,提出通过建设网络旅游宣传服务平台激发游客旅游动机、建设一体化旅游集散中心满足游客旅游需求、建设文化互动与沉浸式旅游项目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使游客能够感受到焦作文化魅力,从而促进本土文化传播,推动焦作旅游名城建设,提升全域旅游和全民参与的旅游经济占比,最终实现焦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从东道主凝视的视角着重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居民对中西方背包游客的不同认知,强调东道主在主客交往时及其对游客的认知有其自身观点,且该立场深受中西方文化间不平等权力关系的影响.研究以丽江为案例点,发现丽江当地居民认为背包旅游者群体主要来自欧美国家,具有强烈的西方文化烙印.国内背包游客群体大多不被认同,更多情况下只被认为是在追随西方背包旅游者.在旅游行为上,西方背包游客相对强烈的探险意识以及对当地传统文化原真体验的追求令目的地居民肃然起敬,从而被认为是真正的背包旅游者.而国内背包游客在这两点上的表现常被当地居民诟病,从而强化了这些游客只是作为“跟风者”的印象.相比于国内背包旅游者,西方背包游客同样被认为由于受过西方文化良好的教育而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十分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文章认为,丽江当地居民对中西方背包游客的感知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两个游客群体发展状态和旅游行为现实的映射,但更受到中西方文化间不平等权力关系的深刻影响.然而对于中西文化间的不平等权力关系,丽江当地居民并非照单全收.当他们捕捉到体现西方背包游客对当地“居高临下”态度的视觉符号时(如拍摄脏乱的垃圾桶,闯入当地居民家里等),一种反感情绪会被激发.而这样的情绪却正好体现了当前我国中西方文化碰撞过程中的不平等权利关系.  相似文献   

10.
游客价值感知是形塑其旅游实践过程中遗产认同的重要因素,研究游客价值感知对遗产认同的作用机理,有利于指导遗产意义的再生产,充分发挥遗产在当代的功能。文章以世界文化遗产地永顺老司城为案例,以访谈文本和网络评论游记为资料,应用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探讨游客价值感知对遗产认同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游客价值感知多元表征由土司遗址价值感知、民族交往价值感知、整体形象价值感知、旅游符号价值感知、土司制度价值感知和土司事迹价值感知组成;(2)游客在文化遗产地价值感知过程中通过动机驱使、具身感知、情感湍流、认知升华等生成遗产认同;(3)遗产认同包含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等,是文化遗产地主客互动建构的结果;(4)游客价值感知对遗产认同的作用实质就是表征与非表征统一的过程,由此完整刻画遗产认同的意义。该研究加强了旅游情境下价值感知和遗产认同的理论联结。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大众观光旅游方式过于依赖自然、环境等元素,其文化含量不足、创新意识不够等弊端日益凸显。同时,伴随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者需求理念趋于成熟。一方面,个性化突出的旅游者不愿继续被动接受传统、单一的"到此一游"的旅游方式,而是追求旅游服务的差异化,希望成为自己旅游需求的生产者和设计者;另一方面,旅游消费中休闲娱乐的诉求比例不断增大,乡村体验游、主题公园游和动漫主题游等参与度高、娱乐性强和  相似文献   

12.
肖洪根 《旅游学刊》2001,16(6):16-26
本文是一篇文献综述与理论归纳类文章.文章的第一部分展示了旅游社会学在国外的开展状况;综合评述了主要的思想流派、理论观点、学术著作以及代表人物,具体包括旅游社会学研究的发展演进观、新迪尔凯姆学说、冲突批评理论、功能学派、韦伯主义、形式主义/现象学和民族方法学派,以及符号互动主义等7种理论流派.文章的第二部分尝试性地建构了旅游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内容包括旅游活动主体类型、旅游系统与发展范式、主客交往、旅游吸引系统特征、旅游影响与社会文化变迁及现代化,以及旅游现象的两重性等旅游社会学研究对象的6大基本属性与范畴.文章对旅游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手段和视角也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记得住乡愁”是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居民和游客视角,以苏南传统村落为案例地,探讨乡愁的时间特征。结果表明:(1)乡愁主体方面:相对暂居村落的外来人口,三代以上的世代居民对家乡乡愁情感更加强烈;出生在1950—1959和1960—1978年间的这两代游客较多成长在乡村,乡愁文化感知相对更高;离开家乡在外工作生活时间越长的游客在传统村落旅游时,其乡愁情感和乡愁记忆比起未离开家乡或离开家乡较短的人更加强烈。(2)乡愁触点方面:触发居民和游客乡愁的季节集中在秋天和冬天,天气集中在下雨和落雪时,时辰集中在深夜和傍晚时,节庆集中在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和家乡特有节日,假日主要集中在周末、寒假和“十一”国庆假期。(3)乡愁记忆方面:主客乡愁记忆都主要集中在童年,其次是青少年,最后是成年和老年;游客产生乡愁的频率比居民频率相对高。(4)乡愁载体回忆顺序:主客乡愁载体都会提到“家”和“乡”相关场所和空间,其回忆的顺序是家人、家、家乡和国家。文章最后总结了乡愁旅游开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倩  吴小根  汤澍 《旅游学刊》2006,21(12):52-57
近20年来古镇旅游逐渐受到游客的欢迎,随着古镇旅游热的迅速升温,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商业化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多数学者认为古镇旅游的开发使古镇受到"商业化"或"过度商业化"的影响,而关于两者却没有明确的界定.本文尝试对"商业化"、"过度商业化"进行区分,指出商业化是古镇社会-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移的过程,其本身是旅游开发必然产生的现象;通过探讨旅游"商业化"与古镇发展的关系进而说明"适度的商业化"将有助于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利于商业化适度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以往研究中将旅游者多个特征属性简单叠加还原调查对象的不足,使用结合分析(conjoint anallysis)的方法,基于行业与居住区域的差异,研究旅游商业化背景下当地居民内部分化及其对旅游者的偏好,探究主客关系的现状与趋势.研究表明,旅游商业化极大地强化了东道主社区内部的分化,旅游从业者的旅游者属性偏好同经济收益正相关,非旅游从业者更看重旅游者属性的社会、文化含义.验证了旅游(活动)中心与居民住所之间的距离对交往偏好影响较小,从属于职业因素.最后,归纳了旅游主客交往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并提出在缺乏合理规划的旅游商业化情境下,非旅游业者更容易演化为主客关系恶化的推力.  相似文献   

16.
王波  石珊 《西部旅游》2023,(7):19-21
<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适时发展科普旅游,拓宽旅游范畴,丰富旅游内涵迫在眉睫。湖南省张家界市拥有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内外知名旅游景点,有利于发展科普旅游,但就目前来看,张家界对区域内科普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十分有限。基于此,文章对张家界市科普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进行深入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和集团化,国际旅游业的区域化倾向也日益明显,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着由量到质的变化。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国,传统的、观光型的旅游产品和市场结构受到了挑战。区域性的短途旅游倍受游客欢迎,客源市场的竞  相似文献   

18.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旅游是涉及各学科、各理论视野与各研究路径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旅游活动涉及旅游商品与服务的购买与消费、供给与需求,因而与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密切相关;旅游活动包括旅游目的地与游客之间的彼此交往、理解、互动和影响,因而与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不可分割;旅游活动关涉时间、空间的变迁与转换,因而与环境科学、历史学、地理学、地缘政治学交融在一起,等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家的体育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为了提升中国的体育竞争实力,建设"体育强国",相关部门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体育休闲旅游,旨在传播体育文化,让游客能够在体育休闲旅游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的美,同时也能够在休闲旅游的过程中加深对体育的认识和见解。体育休闲旅游是一种新兴旅游形式,其发展任重而道远,本文立足于体育休闲旅游的现状,分析了体育休闲旅游过程中有待改善的问题,进而参考特色旅游的发展过程为体育休闲旅游的发展提出了可行性路径,旨在能够基于特色旅游发展视角推动中国体育休闲旅游行业的发展,助力于体育文化的传播,为中国成为"体育强国"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0.
陈康 《西部旅游》2023,(20):103-105
<正>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甘肃兰州近几年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其凭借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过程中的一环,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文化意义,还能有效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使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留下深刻的印象,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播。基于此,文章对兰州地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现状与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