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文章运用协整检验模型、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等实证方法对上海市就业弹性系数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就业弹性系数上升,促进了上海市就业增加。近年来经济增长及第二产业的发展逐渐进入了稳态,对促进就业的效应出现了边际递减,资本投入的增加对劳动力产生替代,影响了就业的稳定性;长期趋势来看,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强于二产业,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创造效应会增强。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与就业增长呈良性循环关系.当前,山西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发展不同步的现象仍然存在,本文重点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以及山西省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下降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光明 《特区经济》2009,(11):195-197
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就业,乌鲁木齐市各产业产值就业弹性数据清晰地阐明了两者关系密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产业所能吸收的劳动力非常有限,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同步,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就业的主要力量。当前宏观形势严竣,在保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必要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动增加就业。  相似文献   

4.
阳玉香 《特区经济》2011,(12):193-195
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湖南省第三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通过对1978-2010年湖南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因果关系分析得出,经济增长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第三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有较大的拉动作用,但其贡献还有提升的空间,需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湖南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二战以来的各国实践来看,在大力_发展经济的前提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完善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体系、改进失业保障制度、协调劳资关系和发展教育事业是促进就业可持续增长的基本措施。我国是处于体制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十分复杂和严峻。从国际经验来看,促进经济总量增长是缓解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其次,为促进就业增长不能在第二产业的发展中走劳动密集的回头路,而是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就业增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比例的上升,第三产业发展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理论和现实都证实这一客观趋势。但如何在第三产业的相对生产率不变或者甚至提高的前提下,保持就业增长,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即拟从就业弹性和结构偏离度的角度,分析长三角地区江浙沪2省1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就业增长效应,以期分清不同的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依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与就业的相关资料,较为系统的分析了第三产业发展与扩大就业的现状及特点。分析认为,我国第三产业整体保持了较强的吸纳劳动力能力,并具备继续扩大就业的潜力。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增长弹性分化明显,高弹性组表现为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特点。尽管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轨特征,通过国际比较,第三产业传统服务业就业比重过低、新兴服务业就业比重不突出的特征明显。最后,文章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电得到很快的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经济的发展速度。《辽宁省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06年辽宁省GDP比1978年增长40.36倍,而第三产业产值增长了104.58倍,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由15%提高到38%,2004年达到历史最高比重42%。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06年的38.6%.超过其他两个产业的就业比例。笔者拟对辽宁省第三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为辽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偏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统计模型,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江苏省各产业从业人员、地区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近年来江苏省就业增长状况的基本轮廊和江苏省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与就业率相背离的现状,基于调整线性回归模型对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偏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发人力资源,完善就业形式以促进就业增长等观点。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慧  卢雄 《特区经济》2007,(7):175-176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全国大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出现就业规模缩小的现象,其中四川省就业规模自1998年以来一直连续缩减。本文就四川省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进行纵向分析,同时与全国及所选地区的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四川省经济增长所带动就业的能力比其它地区弱,按照目前的发展状况,四川省就业规模会持续呈下降走势,极不乐观;三次产业中只有第三产业就业规模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改善就业现状。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已经成为常态,对农村居民的福利水平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基于体验效用假设,构建了工农要素流动下农村居民的幸福函数,并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农村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效应、机制与情境。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在总体上促进了农村居民幸福感提升,但却存在一定的"伊斯特林悖论"关系,即短期非农就业能够显著促进幸福增长,但长期非农就业对幸福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甚至出现停滞或反向抑制状态;其内在机制主要在于非农就业过程中农村居民的需求层次逐渐由生存需要转向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但长期非农就业并不能显著提升外出务工农村居民的社会地位感知;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促进效应,在本地非农就业和跨省流动的就业情境下更为显著,在女性群体、高中层次受教育程度群体中相对更高,且伴随农村居民的年龄增长呈现边际递减规律。基于此,文章提出创造本地就业市场、关注非农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变化、加强非农就业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等针对性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汇率变动对就业的影响——基于内生劳动供给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开放条件下的内生劳动供给模型中假定居民可以将一定比例的收入以资产的形式持有,以此来分析汇率变动对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汇率变动对均衡就业水平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商品消费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和其临界值的相对大小。由于我国的现实条件所限,当前中国居民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较大,因此汇率升值将不利于我国就业,1980年至2005年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实证分析验证了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13.
我国技术创新对就业弹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就业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对就业弹性的影响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假设建立了技术创新对就业弹性的影响模型,然后将通过回归分析探讨了技术创新对就业弹性影响的作用机理,最后得出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促进就业、提高就业弹性的重要途径是通过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创造新行业。  相似文献   

14.
The screening mechanism of export trade facilitates enterprises to increase their recruitment threshold, which in turn has a biased impact on the employment of heterogeneous individuals. Incorporating export trade, screening-matching and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into a unified analysis and applying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estim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micro-enterprise and the optimized behavior of job seeker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export trade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nd female labor employment levels in China during 2005–2007.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 number and ration of female employees are increasing with the size and growth of the enterprise export, regardless of enterprise exports continuity. It demonstrates that export expansion does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mitigating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2) For the enterprise with higher export continuity, there is a significant effect toward improving the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female employees, conversely the worse effect. Thus, it is significantly meaningful to mitigate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by ensuring the continued export capacity of enterprises. (3) Comparing to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female employees, export has limit effect up on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female employees. Therefore, it is rather difficult to resolve the issue of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by relying completely on exports expansion. Based on research finding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in terms of easing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and promoting employment equity.  相似文献   

15.
江求川  代亚萍 《南方经济》2019,38(12):82-99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2007和2008年数据研究了未成年子女对女性劳动参与和职业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家中有未成年子女显著降低了女性工作的可能性,提升了工作女性选择灵活就业的可能性;学龄前子女更有可能导致女性退出劳动力市场,而6-14岁子女更有可能导致女性选择灵活就业;不工作和选择灵活就业使女性更有可能成为学龄前子女的主要照顾者,但灵活就业并没有减少女性的工作时间;女性获得工作灵活性的代价是工资水平显著下降。上述结论在解决了女性劳动参与、职业选择和生育决策的内生性问题之后依然是稳健的。文章的结论对"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保障女性就业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颖  辛爱洪 《科技和产业》2024,24(4):101-108
选取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K-Means聚类分析法对我国数字经济和高质量就业水平进行测度评价,通过面板模型、分维度回归、门槛效应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劳动力高质量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和高质量就业水平二者均在时间趋势上呈增长趋势,空间特征上均表现为东部高、中西部低;数字经济有助于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就业;信息化发展、数字交易发展、数字金融普惠发展能显著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就业,互联网发展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不显著;数字经济对劳动力高质量就业的促进作用呈“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不同地区的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杜超 《特区经济》2008,235(8):203-205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关键在于提升人的"软实力",即人的素质。同时,必须以创意"经营"城市,在城市发展中注入丰富的人文内涵,努力实现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相协调。  相似文献   

18.
中国隐含能出口的就业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出口贸易伴随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动。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不断上升,隐含能出口给中国带来的能源环境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大量能源的隐性出口是否为我国带来了合理的利益是评价隐含能出口是否值得的关键。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技术分析了1997年、2002年以及2007年中国隐含能出口的就业效应,结果发现中国隐含能出口的就业效应随时间下降,从而揭示了在现有的发展模式下,我国出口贸易对就业增加的贡献在不断弱化,而加剧我国能源环境压力的作用却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民生的重要内容。结合时代特征和时代背景,探索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一项具有紧迫性和战略意义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20.
刘黎辉 《科技和产业》2009,9(9):48-50,92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不仅是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也是与广大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重要课题。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湖南省就业形势严峻。面对金融危机对湖南经济带来的挑战,在外部不利的条件下,为不让全球经济危机变成湖南省就业危机,就要把就业问题放在政策首位,把稳定就业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将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就业创造型"的经济增长,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