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公立医院"医药分开"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2月《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正式发布。面临新医改社会普遍认为难题较多,但是,第一道难题应是医药分开。我认为公立医院医药分开管理可行性值得探讨,现阶段难以实现。医药分开的确很难,一是医药流通领域与药价均存在复杂问题难解决;二是医疗过程普遍存在腐败现象即暗中猫腻和贪婪难控制;三是政府补偿机制难到位。实际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首先要抓住以上三难进行调整,方可逐步实现医改预期。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两大一高方略,即顺势法;不应采用医药分开机制,即逆势法,以疏导之法实现新医改应该更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新医改的实施将对医院财务环境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从宏观上来说,新医改旨在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于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具有长远而积极的影响。但是从微观上来看,在实施中医院方面还面临很大的问题,医院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完善自身工作还面临很多问题。一方面,新医改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第一,新医改下加大政府投入可以显著降低居民个人负担。第二,实行医药收支分开管理,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能够更好的体现医疗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3.
阮陆宁  周婷 《物流科技》2014,(6):104-105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以来都是困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大难题,中央政府在逐步推进"全民医保",这也为"医药分开"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在基于"医药分开"的体制下,探索出药品供应链的优化方案,意在改进中国"以药养医"这一项目的体制惯性。  相似文献   

4.
张仁华  陈勇  柴冬丽 《新远见》2013,(7):71-73,14
分析北京市某试点医院相关数据可见,实施医药分开试点改革后,医院收入并未减少。医药分开是公立医院改革中难度较大的工作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医药分开不仅仅是一个环节的问题,而涉及整个医药体系各个相关部门和环节,且各部门通过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和面临的挑战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
《中国乡镇企业》2010,(6):69-71
城乡医疗资源不均衡,是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邯郸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建设标准化乡镇卫生院作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民心工程",高起点规划、大力度投入、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目前,全县10个乡镇卫生院以全市最高标准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成为了全县30余万农民就近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放心医院"。  相似文献   

6.
张磊磊  边敬田 《中外企业家》2014,(2):252-253,255
2009年3月开始的新一轮医改将推进医药分开,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作为了重要改革方向。此政策一旦全面推行,势必会对医院的营运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基于此,本文以A市甲医院为例,探讨了若取消15%的药品加成政策实施,对甲医院的运营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医院该采取何种措施积极有效应对医药分开政策。  相似文献   

7.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的存在使得很多人不能充分享受医疗服务,严重影响了国民的生产生活,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也造成了巨大障碍。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医疗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医疗体制改革是否能够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拟从医药分业和医疗服务市场化,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和加强卫生监管来探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家庭医生”系统是一款具有辅助诊疗、医学知识检索及资料管理功能的软件,内容主要包括医学知识、药物学、家庭药膳、急救百宝箱、健康减肥指南等几个方面。它的最终目标是把晦涩难懂、毫无吸引力的医药知识通过分类以简单化的形式放入系统,让对医药知识完全不懂的人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知识,解决到医院或是家庭医生登门医病的麻烦,将服务做到家,做到早预防,早健康,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看病贵、看病难"一直是社会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也是我国医改多年来致力破解的一大难题。"看病贵",其中一个原因是医院的药价虚高无比。药品作为治病的特殊商品,有着独特性和重要性,针对当前药品销售价格存在的虚高问题,本文想通过对药品价格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控制药品价格虚高的办法,从而有效缓解因药价过高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0.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的存在使得很多人不能充分享受医疗服务,严重影响了国民的生产生活,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也造成了巨大障碍。看病难看病责成为医疗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医疗体制改革是否能够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拟从医药分业和医疗服务市场化,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和加强卫生监管来探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医药分开"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其核心是"医药不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药养医",至于"药"如何养"医",就只能用一句"你懂的"来回答。故事不是一成不变的。早在2002年,国家发改委就曾启动"医药分开"试点,但由于种种原因试点没能进行下去,"那一次,医药分开成了改革目标,指导思想挂在文件上,没能落实。"此后,故事分成了几条线,各地的探索分头进行,高层未置可否。各地医药分开模式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实行药房托管,彻底切断医院和药品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于2006年8月30日在湖北省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上强调:“医药分开,将药房出租给药店,向医院供药,使医院收入不和药品收入挂钩,较大幅度降低药价。北湖经验各市州应该好好研究一下,稍大一点的市。都应该努力推广北湖经验。各市的市长、书记对此都应该亲自过问,至少看一看总可以吧,市政府会议研究一次总可以吧,拨点钱可以吧?钱少,少拨一点总可以吧?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不能挂在口头上,天天讲这几个字,到头来什么都没有,怎么取信于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马玲 《西部财会》2011,(4):44-45
医用耗材的管理和使用已成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新的管理方法使用、医用耗材采购计划的执行、收费制度的完善、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等,使医用耗材管理逐步走向了规范化。但是,在医用耗材的使用上,仍存在个别医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大量使用高值耗材。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及推行,切实解决民众"看病贵"的问题已列入医院改革的议事日程,逐步取消了"以药补医"的机制,医用耗材的管理问题逐渐成为医患之间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前,医用高值耗材的费用在患者就医总费用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为了解决广大患者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现象,医院必须建立完善的医用高值耗材财务内控机制,降低医用高值耗材的比例,使医院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本文针对医院医用高值耗材,分析阐述了医院在医用高值耗材财务内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完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热新闻     
进口医疗设备多成看病贵主因 在全国政协医卫界别的小组讨论中,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看病贵"主要是药价高、检查费用高两方面。目前,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实施,但多数医疗检查设备仍是进口,从而导致过度医疗等问题,成为目前"看病贵"主因。他建议科技部门重点开展国产医疗设备的科技攻关项目。  相似文献   

16.
吴菲 《新远见》2013,(10):44-45,14
北京医药分开改革的实践证明,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未必增加患者和医保负担。北京市医药分开改革的路径是本着患者负担不增加、医院收益不减少、政府财政和医保基金能承受的原则。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确定了通过医保、价格、财政多方联动,将药品加成和挂号费、诊疗费与设立的医事服务费"平移转换"的方式,转变公立医院补偿渠道,最终实现医药分开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医药领域商业贿赂的盛行对社会造成很大危害,医疗服务价格不断攀升,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市场体制不完善等外部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医院内部控制薄弱。  相似文献   

18.
价格管理是理财分配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医疗机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直接关系医疗单位的业务收入。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国家对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重视,医院的物价管理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长期从事此项工作的一员,对如何加强厌院的物价管理,规范医院的收费行为,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资讯     
缓解“看病贵”明年将有新举措●不把公立医疗机构盲目推向市场●药店、医院必须销售常用廉价药●大型检查费用降价技术服务提价●医生开处方不得使用药品商品名(记者姬薇)从明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将与卫生部合作,选择部分政府定价药品,从出厂定价到医院终端售出进行全程监控,严格控制其出厂价格,限制进入医院差价率。这是国家发改委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将要推出的系列措施之一。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医药处处长郭剑英在“2005中国医疗机构改革·首届医院品牌与发展论坛”上,介绍了国家发改委为控制医疗费用上涨,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  相似文献   

20.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之一。它造福当代,泽及子孙,意义大、任务重。水利工作者应了解、掌握其现状及发展思路,采取有力措施保证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