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GIS在泰安市板栗农业气候区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板栗的生长特点,找出了对泰安市板栗生长的限制因子和区划指标;在1:25万地形数据和气象台站40年气候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气候因子与空间数据的DEM模型;运用GIS对空间数据的管理功能和分析方法,对各个模型进行了计算与订正;最后对泰安市板栗进行农业气候区划,找出了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的区域。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5,(6):19-20
这项成果是由国家气象局牵头,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综考会、北京农业大学、南京气象学院等单位共同完成的。 本项研究从1979年开始,于1985年上半年全部完成。成果包括七个部分:(1)《中国农业气候区划》;(2)《中国农林作物气侯区划》;(3)《中国牧区畜牧气侯区划》;(4)《中国农作物种植制度气侯区划》;(5)《气候与农业气候相似研究》;(6)《全国农业气候资料集》;(7)《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图集》。本项成果于1985年7月16日通过鉴定。 相似文献
3.
4.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5,(6):54-54
《新疆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区划》从1982年下半年开始,1984年上半年完成。1984年12月25日通过技术鉴定。 该项成果一套共六分册: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农作物气候生态条件及其区划;果树林业气候区划;畜牧业气候及其区划;综合农业气候区划。每个分册除文字外,均有较多图表,内容丰富,资料系统,定量数据较多,与农业生产结合紧密。 该项成果的主要内容是: 1.基本摸清了新疆农业气候资源和灾害的分布规律 光资源方面:计算出新疆65个地点月、年的总辐射值及年光合有效辐射。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5,(6):53-53
《江苏省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包括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候资源研究文集和农业气候图集三部分。于1983年8月完成,1985年5月通过技术鉴定。 本项成果在基本摸清了全省农业气候资源家底的基础上,揭示了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分析鉴定了各种主要农业气候指标,论述各种熟制和经济果林的生态气候条件与种植界限,作出综合农业气候区划,提出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李世奎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8,19(3):49-52
综述了中国农业气候区域划研究工作的历史背景,进程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农业气候区划研究的导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合理利用吉林省气候资源、优化吉林省马铃薯种植布局,基于气候和马铃薯生长周期开展吉林省马铃薯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1981—2010年吉林省及周边51个气象监测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为基础,根据吉林省的气候特征、马铃薯的块茎增长速度、生育周期等特点,确定以生育期平均气温、生育期降水量、生育期日照时数、生育期≥10℃有效积温及7月份平均气温作为气候区划指标。采用GIS技术提取坡度和坡向等空间信息,将0.01°×0.01°网格作为可推算的最小空间单元,建立基于地理关系的马铃薯种植气候因子空间分析模型推算各气候要素,并对气候区划指标进行残差订正,最后依据马铃薯气候适宜指数等级指标进行气候区划。[结果]吉林省马铃薯种植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平原及丘陵地区,占总面积的49.4%;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丘陵及低山地区,占总面积的36.9%;次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寒冷地区,占总面积的13.7%。将区划结果与吉林省马铃薯种植状况进行对比,验证了以上区划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吉林省各区县马铃薯种植生产布局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骆继宾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9,10(2):23-24
1979年以来,国家气象局认真贯彻国务院(79)国发142号文件精神,在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完成了国家一级的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研究;同时发挥气象部门优势,积极配合各级地方政府,组织开展了省以下各级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研究。这次区划工作的范围、深度和规模都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次。 相似文献
9.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具有空间属性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包括专题图及属性文件,关系数据库,模型库和图形库,实现数据库与地理信息系统和联结,存贮和汇总了全国土地资源调查能作区域分析,能用模型作专门的计算机分析,图,数并茂,为空间分析,辅助决策和编制各种专题图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北疆甜菜生育期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为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深入研究和适应对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961—2016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运用趋势分析法、ArcGIS空间插值法、小波分析法、Mann-Kendall检验法。[结果]1961—2016年北疆甜菜生育期平均气温、降水量、≥10℃积温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参考作物蒸散量和平均风速均呈极显著下降趋势;近56年北疆甜菜生长季各气候资源在不同时段(1961—1980年、1980—2000年、2000—2016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平均气温、降水量和≥10℃积温变化特征为"低—中—高",参考作物蒸散量和平均风速变化特征为"高—中—低",日照时数变化特征为"高—低—高",相对湿度变化相对平稳。空间分布上,平均气温和≥10℃积温总体呈"中部偏高,东北和西南偏低"的特点,降水量、相对湿度和参考作物蒸散量总体呈"西南高、东北低"的特点,日照时数总体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特点,平均风速总体呈"中部偏低,西北和东南偏高"的特点;周期变化特征显示:各气候资源均存在30年左右主周期和18年左右次周期,并且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周期性较强,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周期性较弱;突变结果显示:甜菜生育期北疆各气候资源发生突变的站点数和突变发生时间均存在差异性。[结论]通过北疆气候变化对甜菜生育期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研究,进一步认识气候变化规律,加强北疆甜菜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甜菜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国土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其旻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3):10-13
分析了山东省国土资源及其优势条件,阐述了该省国土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该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促进生产的布局,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相似文献
12.
生态足迹是一种从生态学角度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生态足迹模型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标尺,主要反映人类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强度。研究采取宏观形势分析与微观数理模型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以生态足迹模型为评价手段,通过对2000~2013年山东省农业资源开发强度和生态系统承载力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山东省人均生态赤字由2000年的3.662 2hm2/人增至2013年的7.709 4hm2/人,而2013年生态赤字率更是高达1709%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讨论分析了山东省严重生态赤字产生的原因主要为5点:一是人口的大量增加,从1980年到2013年,山东省人口增加了近2 500万;二是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生产相互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耕作制度的改变、重用轻养和环境污染等造成地力、肥力下降迅速;四是水资源匮乏的加剧与地下水污染加重并存;五是人类活动干扰和环境污染加剧等因素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加剧。由此提出应对措施,要改变山东省目前面临的生态状况,推进山东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性约束条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合理有序的五化同步发展步骤,建立健全法制约束机制,以五化协同为最终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山东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区划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分析山东省生产优质专用小麦的自然优势、生产优势、科研优势以及市场优势的基础上,以全省126个县(市、区)为样点,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优质专用小麦生态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划分出了山东省优势专用小麦生态适宜类型区;依据山东省现有的优质小麦的主要类型,划分为4个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区;同时,提出了山东省“十五”期间优势专用小麦生产的发展规模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对于农地来说,不同的农地流转形式对应于不同的农地经营方式。该文根据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从农地流转与农地经营的关系人手,分析了黑龙江省今后主要发展的农地经营方式;并根据影响农地流转的因素,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黑龙江省的77个市、县划分为6个不同的农地经营区。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的农业资源与区划创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扬弃与改造.资源与环境密不可分,当前背景下我国环境负担很重,资源节约成为一种必须.在农业资源与区划领域,需要优化农业生产空间,满足发展的用地需求;需要加强土地整理,优化农村居住空间;需要改变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需要加强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此,需要调整农业资源与区划的服务对象、目标体系和重点工作领域,并创新农业资源与区划的体制和机制,加强基础工作等. 相似文献
17.
石家庄市农业资源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在石家庄市农业资源利用现状基础上,利用SPSS软件的聚类分析功能对石家庄市农业资源进行分区,并结合GIS软件图形叠加分析功能,对分区进行修正,最终得到石家庄市农业资源区划结果,并分区评价,提出了各分区的发展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林月婵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9,20(6):11-13
总结了几年来福建省根据区域资源状况创建的三种实验区模式,以及实验区建设的重要作用,对今后实验区建设提出三点打算,即完善实验区管理工作,明确实验我渠道筹措资金。 相似文献
19.
刘北桦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3):1-7
文章全面总结了2009年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工作,分析了当前及"十二五"期间农业资源区划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最后,从谋划"十二五"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思路、高度重视农业资源区划研究工作,继续加强农业资源监测与评价工作等七个方面,明确了2010年农业资源区划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20.
基于AHP的山东省农业适度规模效益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婕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1):68-73
[目的]通过总结山东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及其实施区域分布概况,并研究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期为山东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山东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效益指标评价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然后根据农业规模经营从业者和当地农民根据实际情况对各指标的评分值与权重值加权计算各区域的经营效益指数并分析。[结果]鲁南和半岛地区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效益明显好于其他4个区域;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要远大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尤其是农业土地利用率和农业产出值的增加较为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得到较大提高。[结论]山东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多样化发展,规模经营效益区域差异明显,鲁南和半岛地区的效益最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经济效益较为突出,显著提高了农业土地利用率和产出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一种在新形势下可以有效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并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值得在更大的区域推广和实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