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达州市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发展历程 (一)回顾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1978年~1984年(统购统销).从1978年开始,认真贯彻了中央、省一系列粮食政策.  相似文献   

2.
1949年以来,中国粮食购销体制建设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屡次经历了艰难的路径选择。梳理其发展历程不仅是对历史成就的回顾,也是对进一步改革方向的探索。本文首先介绍了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粮食购销体制的运行情况,接着详细梳理了改革开放后其演变的3大时期和细分的6个阶段,最后从制度变迁中的主体权责转移视角分析其演进历程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①中国粮食购销体制中存在的主体权责扭曲与制度刚性,是其1978年后改革屡次反复的关键因素;②粮食购销体制中存在的主体权责扭曲可分为系统性扭曲和个体扭曲,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困境主要由政府和种粮农民的个体权责扭曲造成;③政府对粮食安全概念中个别生产性指标的过度关注,是其采取刚性政策的原因之一,并导致了粮食购销体制中的主体权责扭曲。降低对与粮食增产相关的粮食安全指标的关注、完成由价格支持政策到直接补贴政策的过渡、适当增加农民承担价格风险的责任,是中国粮食购销体制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一、从我国粮食购销政策变化中引出的话题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1979-1984年,主要是提高国家统派购粮食的计划收购价格,对农民超过统派购数量交售的粮食实行超购加价;二是1985-1988年,实行国家收购和市场收购并存的“双轨制”;三是1989-1993年,主要是长期缺粮的局部地区率先对粮食统销体制进行了某些改革,后发展到全国统一实行购销同价,直至1993年底全国98%的县(市)放开了粮食购销价格;四是1994年至今,主要加强了对粮食购销的宏观调控,同时,在1994年和1996年两次大幅提高了粮  相似文献   

4.
1983年,是我国农村的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折过程中的重要一年。与1978年相比,这一年农村出售的农副产品总金额增长了一倍以上,农村各业生产的总商品率已经超过了60%。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粮食的生产创造了总产7,745亿斤的新纪录,比上年增产近10%;而国家的收购总量则超过了1,970亿斤,比上年增长37%;到了1984年粮食生产仍然保持着这种高速增长的势头,总产达到了8,142.4亿斤。这些令人鼓舞的数据,不仅表明我国的粮食生产,已经达到了稳定增长的水平,而且表明,自1983年以后进一步增产的粮食,绝大部分都将转化为向社会提供的商品。农村生产商品率的提高,尤其是粮食产品商品率的稳定提高,为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了一个盼望已久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粮食低价格与购销倒挂,已成为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普遍现象。它不仅给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造成日益沉重的财政补贴负担,而且也对激励农民种粮积极性毫无补益。下面仅对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进程,思路与目标模式选择作些初步探讨。 (一)对现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进程的评估 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本来是我国粮食产销与流通领域里一项十分敏感且政策性极强的重大改革。其改革思路是,在合同定购基础上,逐步缩小国家对粮食的计划调节范围,增加议价粮。  相似文献   

6.
本刊最新消息7月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粮食购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7月9日至11日又在北京召开粮食购销工作会议,作出了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议价粮的重大决策。这项重要决策,不亚于1993年平抑粮价、1994年和1996年提高定购粮购销价格的重大意义,可以说是在粮食购销的关键时刻作出的关键决定、出台的关键政策。199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丰收,粮食供需总量平衡出现了相对宽松的好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粮价持续下跌,牌市价格倒挂、国有粮食部门库存积压、经营困难,一些地方出现农民“卖粮难”问题。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促进了粮食生产,近几年全国粮食普遍丰收,粮食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有粮食部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一)新的粮食购销价格倒挂。去年全国各地在提高粮食定购价格的同时,提高了粮食销售价格,由于市场粮价回落,大多数地方在销价还未到位的情况下,政策性粮食销价已高于市场价,导致了粮食的购销价格倒挂。“水涨船高”,粮食定购价格提高导致相当一部分粮食企业收购议价粮的价格提高,购销价格倒挂。(二)粮食调销困难。由松粮食丰收,市场粮源充足,粮食销区在避免增加库存…  相似文献   

8.
合理的粮食价格是促进粮食商品生产和正常流通的直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粮价方面已多次改革调整,不断提高粮食购销价格,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缓和了粮食供求紧张关系,购销倒挂的现象已基本消除,粮价偏低的状况有了改观。有人认为,当前,要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就要继续大幅度地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这种不研究价值规律,不研究市场供求变化,主观盲目提高粮食购价的行为,势必给粮食生产、流通和地方财政带来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以福建省为例,1996年加上价外补贴10元,每50公斤早舢谷定购价82元,晚和谷87元。早舢谷价格…  相似文献   

9.
尽管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有一百多个国家的庞大国家群体,而且粮食购销体制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上却有大致相同的趋势。 (一)从压低粮食生产者价格向粮食生产者价格支持方向变革;从粮食购销价格倒挂,财政补贴模式向减少财政补贴,使生产者价格与消费者价格相互接近的方向变革 纵观发展中国家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60年代以前,发展中国家采取  相似文献   

10.
粮食购销体制走向市场化的改革,是我国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作出的正确选择。2001年,国务院部署在粮食主销区拉开了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序幕。2004年,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在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的同时,国家决定通过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来稳定粮食生产、引导市场粮价和增加农民收入。2008年以来,国家出于调控收购市场需求,以及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的考虑,又先后启动了玉米、大豆、稻谷、油菜籽等I临时收储政策。实践证明,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对稳定和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障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面对粮食供求关系发生的新变化和形势的新发展,现行政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制约了政策效果的充分发挥。一、当前粮食收购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没有体现品种、地区差价,不利于优质粮食品种的发展和粮食的高效流通。托市粮收购的价格标准与农民售粮收入直接相关,是决定政策执行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我认为,完善粮食合同定购制度必须循着这样的思路——既要适当提高合同定购价又要不断减少“购销倒挂”的负担。通过减少平价统销量来减少定购量,把“购销倒挂”的减少额度大部分用于提高定购价,以缩小牌市价的价差,吸引农民兑现合同,并让  相似文献   

12.
一、阻塞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进程的难点建国以来,我国在粮食购销体制上曾先后实施了:统购统销、双轨购销、多元购销、管购放销、敞购顺销和分购顺销政策,不同时期的不同粮食购销政策均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总体上讲,既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使粮食生产稳定地增长,也保证了消费者的基本需求,稳定了粮食价格。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无论实行哪种粮食购销政策,特别自1992年实行多元购销政策以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始终承载着主渠道的作用,当粮食丰收,粮食价格下滑时,以高于当期粮食市场价格进行收购,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稳定和促进了…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我国面临着解决10多亿人口吃饭问题的严峻任务,即使以恢复到1984年的人均占有粮食水平计,也要求在本世纪末粮食总供给量迈上5000亿公斤的新台阶,即今后10年须以年均2.1%的速度增长。本文通过对各种可能的政策选择作出分析,证明:无论是加强行政控制,还是增加国家的财政支持,进行粮食购销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推行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都不可能单独解决我国粮食生产的激励问题。因此,必须实行一种改革、发展和开放相结合的粮食综合策略,即第一,深化改革,增加投入,发挥出粮食增产的技术潜力;第二,加强开发,保护环境,维持粮食增产后劲;第三,发挥比较优势,稳定增加粮食进口。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山西省阳高县粮食产量持续上升,1984年粮食总产2.34亿斤,比1983年增长26%。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县委通过市场调查,采取五条措施,使农民从事最佳生产项目。一是因地制宜,选择“拳头”产品。全县确立油料、果品、养猪、养羊、蔬菜等十个各有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明确专人负责,并建立服务机构。二是调整粮、经比例,使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全县在粮食增产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一、稳定粮食购销体制的依据 1,粮食生产的不平衡性决定了粮食购销体制必须稳定。粮食购销问题的基础是粮食生产问题。粮食生产上不去,购销肯定上不去。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四川粮食生产发展较快,成就显著.但因政治、经济与自然因素的影响,经历了持续增产、减产徘徊、连续增产三个阶段.1.1981年至1984年,全省各级领导认真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改革开放方针、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得到了实惠、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加上建国后积累起来的农田水利设施和良种良法良制等科技成果的广泛推广,尽管播种面积4年减少1121万亩,但亩产逐年大幅度提高,粮食总产1984年达  相似文献   

17.
云南和全国一样,连续三年(1985—1987)的粮食总产量低于1984年的水平。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农业投入少显然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必须正确认识粮食增产与农业投入、国家投入与农民投入的关系,增加农业投入量。 一、粮食增产与农业投入的关系 农业投入是为发展农业生产而投入的资金、物  相似文献   

18.
蒋萍 《齐鲁粮食》2003,(9):12-13
1994年粮食风险基金制度的建立,对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粮食市场,促进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入世后WTO规则的基本要求,改革粮食购销体制,彻底改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政企合一”性质,建立一个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宏观控制为辅的粮食购销体制,实现粮食流通市场化,已成为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粮食连年增产,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以来,出现了一些令人注意的问题,不少地方放松了粮食生产,即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有些地方重工轻农,减少了对粮食生产的投资,放松了管理,有少数地方甚至出现了撂荒土地现象。据冀、鲁、豫等省抽样调查,1984年比1983年农民对农田的投资减少25%;今年比1983年减少近三分之一。由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下降(也有自然灾害的因素),今年粮食出现了减产的势头。据统计,今年全国夏粮和早稻比去年减少190亿斤,预计秋粮也要减产。  相似文献   

2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199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的调整。经过3年多的改革,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粮食收购渠道逐步拓宽,销售市场完全放开,除收购市场在粮价过低时实行保护价收购外,粮食购销价格基本由市场调节,粮食产区和销区之间购销协作关系逐步发展和稳定,已经成为粮食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储备粮垂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