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德国的旅游教育体系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德国旅游专业的高等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两种,其中旅游职业教育已经相当完善,而旅游学术教育尽管50年前已经开设了第一门课程,但相当而言仍然较新。旅游学术教育目前主要由应用性课程组成,并力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管德国的许多综合性大学都优先发展旅游专业,但综合性大学的旅游专业目前还没有独立的学科和学位。随着“波隆那宣言”的影响、以及本科和硕士课程在德国的引入,情况会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2.
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二)--旅游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本文通过对美国4所较为典型的旅游研究比较成熟的大学,即普渡大学、内华达大学拉斯韦加斯分校、德州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的旅游相关院系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等问题的比较、研究、发现美国中大学中旅游及相关研究主要呈现两种方向:服务管理方向和开发管理方向。前者的研究对象主要的酒店业、旅行业和餐饮业,研究中侧重服务管理;后者主要对象为旅游地资源和吸引物,研究中更侧重开发与保护取向。通过这一分析,为发展中我国高等院校旅游教育事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德国旅游专业的高等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两种,其中旅游职业教育已经相当完善,而旅游学术教育尽管50年前已经开设了第一门课程,但相当而言仍然较新.旅游学术教育目前主要由应用性课程组成,并力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管德国的许多综合性大学都优先发展旅游专业,但综合性大学的旅游专业目前还没有独立的学科和学位.随着"波隆那宣言"的影响、以及本科和硕士课程在德国的引入,情况会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旅游学术论坛概况中国旅游学术论坛 (ChinaTourismAcademy ,简称CTA)是由我国部分知名旅游院校和旅游研究机构、旅游出版单位于 2 0 0 1年发起成立的。它是站在中国旅游学术研究前沿、以推动多学科 跨学科研究旅游现象为目标的民间性纯学术论坛  相似文献   

5.
SARS让我们对旅游研究进行反思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一直是本刊“中国旅游发展研究”栏目中的一个相对固定专栏。本期在为“笔谈”组稿时 ,SARS与中国旅游发展研究的话题自然成为我们的关注点。约稿过程中得知有的人士已经撰写了长篇文章作出深度思考 ,这已不是短短一两千字的笔谈形式所能包容的。因此 ,为了集中反映这些思考 ,本期特设“SARS与中国旅游发展研究专题”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朱峰  项怡娴  王春晖 《旅游学刊》2011,26(11):28-3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87~2010)、社会科学基金(1993~2010)已立项资助了243项与旅游相关的项目,这些项目及其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旅游研究的状况。文章对这些项目所关注的旅游现象、研究问题及其学科归属进行统计、分析,试图勾勒出中国旅游研究的发展脉络,并从学科发展的视角进行评价。统计发现,地球科学部(80项)、管理学部(23项)为自然基金旅游类项目的主要学科归属;"旅游影响"、"旅游开发"和"旅游行为"为主要研究领域;应用经济(60项)为社科基金的主要学科归属,选题集中于"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潜力与竞争力"等方面。对项目的研究问题分析发现,两大基金项目的选题方式均存在"去旅游化"现象,即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提炼出旅游现象所蕴含的理论问题。换言之,旅游现象仅成为其他学科的剖析对象,研究贡献表现在验证、完善、补充已有学科的理论、方法,而非旅游理论的提出或完善。表面看来,这一现象的形成与旅游现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旅游理论基础薄弱以及基金的评价标准有关。对旅游研究群体的调查却发现,"去旅游化"的研究思路是研究者已经意识到并且自觉遵循的学术取向。旅游研究中的"去旅游化"现象对旅游研究及学科发展产生正负两方面影响:在提升旅游现象理论解释深度的同时也导致旅游的学科性愈加模糊,研究间的对话与交流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7.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创始于1989年,是国内创办旅游管理专业较早的院系之一。经过全系教师二十年来的不懈努力,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等办学层次齐全、教学设备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实习基地完备的福建省重点学科。已与美国普渡大学、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尼尔加拉大学,韩国汉阳大学、日本立教大学、法国昂热大学、  相似文献   

8.
城市旅游研究进展   总被引:109,自引:9,他引:100  
80年代以来,旅游研究发展非常迅速,但就城市领域而言,研究还相对滞后。事实上,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城市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如巴黎、罗马、纽约、华盛顿、东京等。国内也出现类似的情况,以广东为例,目前广州、深圳、珠海三个城市的旅游外汇收入就占了全省的82%。因此,对城市旅游的研究亟待加强。本文试图对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进展作一系统综述,探讨这些研究对中国城市旅游的启示。据文献检索,国内外的城市旅游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的研究专著及论文多见于国外,如:StephenPage(1995);Ashworth,G.J.(1989);As…  相似文献   

9.
在线旅游已经逐渐演化成为旅游行业的显话题.国内外已有综述研究是把信息、通讯技术与旅游剥离,侧重分析技术对旅游业的影响,而文章把在线旅游作为一个独立的旅游行业分支进行综述.文章利用Web of Science和百度学术检索对近10年关于在线旅游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从文献概况、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将研究内容分为旅游者在线行为研究、在线旅游社区研究、在线旅行社研究、在线旅游分销研究等4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该领域未来还应从在线旅游消费者行为、在线旅行社服务质量、在线旅游业态竞合关系、在线旅游分销渠道与供应商的关系等方面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旅游学刊》2013,(11):5-7
旅游产业已经蔓延到当今世界的各个角落,旅游对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带来的冲击也早已引起关注。可以说,旅游成为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不得不面对的议题,理解旅游也成为理解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旅游研究的多维视野--对国内与国外相关文献的评述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本文通过对大量英文和中文文献的检索和分析,以几个重要的主题作为阐述的基本框架。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中国本土学者、外国学者以及旅居国外的中国学者对中国旅游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基本观点,并对旅游研究过程中所呈现的基本趋势进行了讨论。通过这个分析,使国内同行得以一窥中国旅游问题在世界旅游论坛上被关注的程度,以及了解中国旅游研究与国外旅游研究的差别。本文提供的大量英文文献,也是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线索。  相似文献   

12.
h指数是一项评价科学家科研绩效的定量指标,一个人的h指数越高,表明他的论文影响力越大。文章对2003~2012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学术期刊、旅游研究者、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等)的旅游研究成果应用h指数进行测度和评价。h指数的计算兼顾了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弥补了单纯以论文数量来测度和评价学术共同体成员(如学术期刊、研究者和学术机构等)成果学术影响力和贡献度的不足,增加了旅游学术影响力的评价维度,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成员的科研生产力和学术影响力,更为全面客观地测度和评价了近十年来我国旅游学术研究的概貌和特征,对旅游学术共同体成员成果进行了评价和排序。  相似文献   

13.
研究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综述法,对境外体育旅游研究进行整理,围绕体育旅游的定义、分类、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理论展开梳理与分析,并提出对未来体育旅游研究的展望。研究表明:(1)在体育旅游定义相关研究中,境外学者对体育旅游的定义并未统一。体育旅游的“属概念”和“种差概念”存在分歧,是造成其定义差异的主要原因;(2)在体育旅游分类相关研究中,境外学者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得出不同结果,目前学者主要以活动类型、消费者需求、消费者目的和意愿为分类标准,仍存在较大局限性;(3)在体育旅游研究热门领域可以分为体育、赛事、发展进程、空间、影响、利益相关者六大维度,新兴领域主要为“中国”和“可持续发展”。在未来体育旅游研究中,学者们需要进一步开展问题导向下的跨学科交叉研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体育旅游的研究领域,学习和借鉴境外体育旅游发展研究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uses network analysis to identify the pioneering scholars and seminal works which have influenced recent papers in leading journals. The analysis extends beyond rankings of scholars by using co-citation networks to visualiz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lars and works and to uncover the disciplinary contributions which have supported the emergence of tourism as a field of academic study. The networks of scholars and works illuminate invisible colleges, tribes and territories in tourism research and indicate that while the social sciences have been most influential, business-related citations are increasing. The findings contribute to the discourse about the epistemology of tourism research by using bibliometric techniques to offer insights into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ructure of tourism research.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01—2014年间中国作者旅游类国际期刊论文的检索和统计,分析发现:(1)近两年来,中国大陆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增幅尤为明显;(2)中国大陆作者独立发表的论文数量有所增加,但大陆学术机构的贡献度及论文被引频次仍较低;(3)中国学者在TM上发表的论文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4)国际论文的数量来看,中国港澳地区学者发表旅游类SSCI论文数量略多于中国台湾学者;(5)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高被引文章比例较高,在国际旅游学界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时期论文的关键词分析提取出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发现,中国作者的旅游研究总体从宏观转向微观,并且对旅游者行为的态度和感知研究更加深入,将对国际旅游学术界的相关领域产生一定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旅游研究国际影响度的比较分析与提升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引入并分析旅游研究国际影响度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研究国际影响度的测评指标体系,并选取"在国际主流旅游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出任国际旅游学术刊物编委的学者数量"、"举办国际性旅游学术会议的数量"、"出任国际性旅游研究机构专家的学者数量"、"出任国际旅游学术刊物审稿专家的学者数量"等5个指标,对中国(两岸四地)与韩国的旅游研究国际影响度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中国两岸四地、韩国这5个地区在旅游研究国际影响度方面的差距、差异与共同点.文章最后针对中国内地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度现状,提出了若干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2001~2012年间中国两岸四地作者旅游类国际期刊论文的检索和统计,分析发现:(1)中国作者发表的论文总量呈增长趋势,且大陆的增幅尤为明显;(2)中国大陆作者独立发表的论文数量、大陆学术机构的贡献度及论文被引频次较低;(3)通过对不同时期两岸四地论文的关键词分析提取出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发现,中国作者的旅游研究总体从宏观转向微观,由预测、规划转向动机、满意度研究,其中,大陆和港澳台的研究各偏重于不同的方向。文章还从《旅游学刊》文章被国际期刊论文引用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陆学者正在以学术交流和学生联合培养的方式合作发表论文并引用中文旅游学术期刊文章,从而使之产生一定国际影响力。通过对国内外核心期刊的分析,研究近10年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旅游学术共同体尤其是大陆学者提升其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提供方向参考。  相似文献   

18.
Although numerous tourism-related articles have been published by authors affiliated with Asian universities, operationalized here as the “Asian Wave,” little research effort has focused on examining such authorship. Adopting a publication counting method, this study analyzes articles published in four top tourism journals from 1999–2008 that are either Asia-focused or co-authored by researchers from Asian universitie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both Asian research productivity and Asia-related contributions have increased over time,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few inter-Asia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in the past decade. A discussion of the Asian Wave and suggestions for its further growth are provided.  相似文献   

19.
任唤麟 《旅游学刊》2014,29(10):116-128
20世纪3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古代旅游研究的成果陆续出现,目前尚无有关研究的全面综述。该文分别对早期中国古代旅游研究以及中国古代旅游文学、旅游史、旅游文化、旅游地理与旅游经济研究现状做了概要梳理,并以中国知网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进行统计分析,认为1997年以后中国古代旅游研究有所发展,现有成果的研究重点分别为中国古代以及明清、唐宋旅游,长江中下游地区旅游,旅游史、旅游文化与旅游文学。基于以上梳理与分析,研究认为中国古代旅游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突破视域、理论、方法以及实用性评价标准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In recent years, scholars have focused their attention on demarcating the neocolonial situations that permeate 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academy. The ‘critical turn’ in tourism studies called for the decolonisation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In this paper, I explore and challenge the state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in the Philippines, by analysing the works of Filipino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academics. Through a systematic quantitative literature review, I identify the research themes investigated by Filipino scholars on Philippin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and examine the methodologies and epistemologies employed in the selected research output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olonial legacies and neocolonial situations are strongly present in Philippin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knowledge production. To challenge these scenarios, I suggest a decolonial agenda informed by Sikolohiyang Pilipino (Filipino psychology), a native epistemological 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serves as a contribution to the epistemological decolonisation of tourism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Asian contex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