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会计报表舞弊行为时有发生并日益呈现出复杂化、隐蔽化、金额巨大化等特征。造成了会计报表无法发挥正确传递企业信息、投资者丧失信心、资本市场运行混乱等严重后果,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在对会计报表舞弊进行理论界定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我国会计报表舞弊的现状及危害,进而提出会计报表舞弊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公司舞弊又称公司造假,对某一公司而言,根据舞弊的层次不同可分为内部雇员舞弊和管理当局舞弊。内部雇员舞弊是公司内部的雇员以欺骗性的手段不正当地获取钱财或其他财产的行为。管理当局舞弊是公司高层蓄谋的行为,为了达到内部利益人的好处而使国家受损,主要采取的手段是虚增财产、收入和利润,虚减负债、费用,通过公布的虚假会计信息来欺骗投资者和债权人。  相似文献   

3.
一、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内涵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中的错报可能是由错误引起的。也可能是由舞弊引起的。错误通常是指会计报表中的非故意错报,包括金额或披露内容的漏报。例如,报表编制过程中偶然出现的计算失误,以及在运用与计量、确认、分类、表达或披露有关会计原则时的失误等。舞弊则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会计工作中的舞弊与错误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涉行为是故意还是非故意的。  相似文献   

4.
一、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问题的成因(一)因被审计单位错误、舞弊和违法行为导致法律责任的原因。被审计单位对其报送的会计报表负有披露其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的会计责任。当被审计单位出于某种目的或无意识的错误使其会计报表出现虚假信息或重大错报,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内涵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中的错报可能是由错误引起的.也可能是由舞弊引起的.错误通常是指会计报表中的非故意错报.包括金额或披露内容的漏报.例如.报表编制过程中偶然出现的计算失误.以及在运用与计量、确认、分类、表达或披露有关会计原则时的失误等。舞弊则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会计工作中的舞弊与错误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涉行为是故意还是非故意的。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企业财务欺诈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资本市场,企业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规定,伪造财务数据、制造虚假财务信息的案例频频曝光。一些企业为达到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和政治目的,利用一些合法手段或会计舞弊等不合法的手段,粉饰会计报表,操纵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并且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如琼民源、银广夏、蓝田股份等被揭露的企业财务造假案令人发指。本文以企业欺诈的入手,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建立健全的企业控制制度,提高企业防范质量避免企业财务欺诈的发生!促进企业单位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念。  相似文献   

7.
会计报表粉饰是企业管理当局采用编造、变造、伪造等手法编制会计报表,掩盖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情况的行为。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极具危害性,它不仅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使他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而且导致政府等监管部门不能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企业厦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因为会计报表粉饰行为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所以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手段和透视方法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审计失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审计失败原因探析所谓审计失败 ,是指企业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 ,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很多 ,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报表的不真实表达。会计报表的不真实表达可能来自企业的错误或舞弊 ,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其中 ,错误是指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非故意的错报和漏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原始凭证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 ;(2 )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 ;(3)对会计政策的误用 ;等等。而舞弊是指管理人员和员工为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而蓄意地粉饰会计报表 ,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真。舞…  相似文献   

9.
尹波 《中国审计》2003,(7):59-60
美国安然公司的轰然倒闭,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而导致安然公司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公司欺诈。公司欺诈,又称公司舞弊,根据欺诈层次的不同,可分为非管理舞弊(Employeefraud)和管理舞弊(Managementfraud)。非管理舞弊是公司内部的雇员以欺骗性手段不正当地获取组织的钱财或其他财产的行为。管理舞弊是管理当局蓄谋的舞弊行为,主要目的是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虚减负债、费用,通过信息公布的误导或严重扭曲的财务报告来欺骗投资者和债权人。公司欺诈的危害性不言而喻。本文试图针对国内外的公司欺诈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提…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企业财务欺诈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资本市场,企业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规定,伪造财务数据、制造虚假财务信息的案例频频曝光。一些企业为达到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和政治目的,利用一些合法手段或会计舞弊等不合法的手段,粉饰会计报表,操纵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并且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如琼民源、银广夏、蓝田股份等被揭露的企业财务造假案令人发指。本文以企业欺诈的入手,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建立健全的企业控制制度,提高企业防范质量避免企业财务欺诈的发生!促进企业单位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念。  相似文献   

11.
“舞弊”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其主要包括:(1)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2)侵占资产;(3)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4)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5)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会计舞弊不同于会计错误。会计错误是因会计人员主观谨慎不够,业务能力的局限所致,而会计舞弊是会计人员故意为之的会计错误。  相似文献   

12.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指出:"本准则所称错误,是指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非故意的错报或漏报.本准则所称舞弊,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并指出:"错误主要包括:(一)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二)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三)对会计政策的误用.舞弊主要包括(一))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二)侵占资产;(三)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四)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五)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  相似文献   

13.
在企业融资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作为外部人的股权投资者或债权投资者,几乎不可能也不会相信自己已经完整了解了企业有关盈利能力的全部信息,这通常会导致好的投资项目不一定可以募集到资金,或者不得不支付高于其风险的资本要求报酬率来进行融资,从而降低了企业的价值,尤其是股票融资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企业财务欺诈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资本市场,企业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规定,伪造财务数据、制造虚假财务信息的案例频频曝光.一些企业为达到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和政治目的,利用一些合法手段或会计舞弊等不合法的手段,粉饰会计报表,操纵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并且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如琼民源、银广夏、蓝田股份等被揭露的企业财务造假案令人发指.本文以企业欺诈的入手,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建立健全的企业控制制度,提高企业防范质量避免企业财务欺诈的发生!促进企业单位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念.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盈余管理对市场资源配置的影响,将其划分为效率性盈余管理和非效率性盈余管理。效率性盈余管理会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而非效率性盈余管理会误导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扭曲资源配置,甚至诱发会计舞弊,其本质上是一种寻租行为,因此,有关当局应当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治理。  相似文献   

16.
会计信息粉饰,是指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为了自身利益而向资本市场进行的有目的、有意图的信息传递,是一种人为的会计操纵。纵览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会计信息粉饰行为,几乎都是为了隐瞒真实信息,向投资者传递所谓的“利好”消息。  相似文献   

17.
信息自愿披露是强制披露的重要补充和深化,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导致资本市场全球化扩张,使企业融资模式由内部转向外部。企业为了吸引更多资本,管理当局有在强制披露要求之外自愿披露有关信息的动力。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信息自愿披露的适度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问题所产生的影响令人深思,它不是简单地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使其作出错误决策并蒙受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扭曲了股票的市场价值,扰乱证券市场秩序,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极大地挫伤投资者投资的热情,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不完备契约下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有效管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是有缺陷的,由此导致了企业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契约的不完备。为了使两者之间的博弈达到完美,减少企业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行为,政府需要对自愿性信息披露加强管制。笔者认为,政府监管部门应积极鼓励企业建立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保险制度和赔偿制度等,并有效监营企业管理当局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同时引导企业信誉机制的建立和推动中介市场的完善,从而提高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有效资本市场理论要求会计信息真实、充分地披露,而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免费供给会计信息导致虚假披露、供给单一和成本效益不均衡等问题,因而会计信息供给可以尝试"有偿供给",构建一种全新的会计信息供给模式,以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