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婉婧 《云南金融》2011,(8Z):62-62
自认的效力是指自认有效成立后对法院、自认当事人所产生的拘束力及对对方当事人所产生的拘束力和免证效力。在一些特殊性质的案件中,在法律上应当对自认的效力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2.
自认的效力是指自认有效成立后对法院、自认当事人所产生的拘束力及对对方当事人所产生的拘束力和免证效力。在一些特殊性质的案件中,在法律上应当对自认的效力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3.
王秀萍 《中国外资》2013,(24):229-229
自认作为民事诉讼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在简化诉讼程序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关于民事自认的含义、性质和效力,我国学者历来存在争议。在笔者看来,自认是指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在诉讼程序中的主张中不利于自己不利的事实,并承认所指为真实的意思表示。一旦自认成立,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即被马上免除,且自认对法律也具有一定约束力,因此自认应属于一类证据规则。当然,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自认的效力也会受到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4.
保护基金持有人权益乃现代基金法制之灵魂。面对基金管理入侵害基金利益的种种不当行为,民事诉讼无疑将成为基金持有人维权首选的法律武器。作为全球基金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正是通过构建一套完整可行的民事诉讼机制以实现对受害基金持有人的救济。这种救济包括《投资公司法》上的明示诉讼、判例法的默示诉讼及SEC的诉讼援助。为完善我国基金法以更好地追究基金管理人的违法责任,今后我国修订基金立法应有必要对之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5.
刘耀通 《金卡工程》2010,14(3):158-158
自认作为民事诉讼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在西方证据史上享有”证据之王”的盛誉。然而在我国立法上尚未有法律法规对自认作出正式规定,只有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若干司法解释中对自认有所描述。随着我国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立法上对自认制度确定的空白日显不足。因此,我认为通过研究国外的自认制度并结合中国国情,建构和完善我国的自认制度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娟娟 《投资与合作》2011,(12):259-259
因为我圆的《民事诉讼法》还未对自认制度加以明确规定。最高院的《若干规定》虽然对自认制度作了一些规定。但规定得不够系统、全面.在理论方面还有许多脱节的地方.这就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难以操作的问题。本文拟就我国自认制度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7.
滑超 《金卡工程》2009,13(12):18-19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来,随着法制发展和诉讼高潮的到来,以人民调解为代表的中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开始走向衰落。然而,实践表明,仅靠正式的司法程序难以满足社会纠纷解决的需求,而一种建立在法治基础上,协调运作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更符合社会和法制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不仅要求纠纷解决方式的多元存在,更要求各种不同的纠纷解决方式之间能够有机联系,协调互动。人民调解作为我国最主要得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其与司法诉讼之间的衔接互动无疑成为构建新时代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一个关键环节,不仅直接关乎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也关乎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优化,更是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客观需求,具有多元化的制度价值。但新近对人民调解与诉讼关系的思考和讨论往往以人民调解的改革与完善为基本立场,而少有对人民调解与诉讼的关系问题的集中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春华  黄纯楠 《金卡工程》2010,14(9):112-112
有"东方经验"之称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我国以和为贵的儒家传统影响下"着重调解"已成为民事诉讼中一种司法政策导向,但诉讼调解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当事人利用调解制度的疏漏和不完善进行恶意调解的现象时有发生,且呈多发趋势。目前国内司法界在"调解热"的背景下对调解的积极面关注有余消极面关注不足,致使实践中难以应对恶意调解行为。本文通过对民事诉讼中恶意调解现象的概念及分类进行分析,以期能对其有更深的认识,让调解制度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遏制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朱佳俐 《金卡工程》2010,14(7):132-133
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的诉讼问题,即无诉讼行为能力人与其法定代理人之间的诉讼问题,并对具体的诉讼分类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本文通过对台湾法以及日本法上此类问题的相关立法的比较研究,对我国现行立法中的问题以及立法的完善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保险中介是指伴随保险产业精细化分工而出现的以促成保险供需双方交易为目的专门化的经济实体。我国的保险中介主要包括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其中保险代理人包括专业代理人、兼业代理人和个人代理人。作为构成保险中介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兼业代理人是指受保险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事诉讼中证人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靖波 《金卡工程》2010,14(2):87-88
我国《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都对诉讼中的证据制度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例如证据的分类、证据的取得与排除、举证责任的分配方式、证据的证明力等。在一系列的证据制度中,证人制度长期困扰着我国的司法审判。司法实践中,无论是民事诉讼还是形式诉讼,证人作证难、证人出庭难、证人出庭如实作证更是难上加难,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制度设计的缺失、证人观念的淡薄、传统文化的影响等。在很多案件的审理中,当事人能够提供的证据只有证人证言,那么如何在审理的过程中去判断与运用证人证言,如何在实践中采信证人证言以及达到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平衡,从而实现法律的公平公正理念,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证人出庭制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研究,以求能够为实践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保险代理市场的主体结构有待合理化,监管机制不健全,代理人制度不尽完善,准入门槛较低,代理人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社会认可度低,影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为此应大力发展专业保险代理、提高行业整体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改革保险营销模式,提高保险代理人素质,改革佣金制度,创造良好职业空间,逐步提高社会对保险行业认可度,推动我国保险代理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3.
焦雯 《金卡工程》2010,14(5):105-105
从司法实践上看,法院审理的大量刑事案件中,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占据很大一部分内容,因此附带民事诉讼是一个颇具实践意义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刑事诉讼模式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得出我国应采用在刑事诉讼中附带地解决民事赔偿这一模式。在这样一个大的前提下,通过研究了解到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精神损害赔偿这一问题上,刑事法律和民事法律并不能和谐统一,所以笔者大胆地提出了应该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附带民事赔偿范围这一观点。围绕着建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进行论述,充分说明我国的各个方面条件的成熟,足以确立这样一个制度来最大程度地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李春华  王苗苗 《金卡工程》2010,14(9):107-107
有"东方经验"之称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本文通过对民事诉讼中恶意调解现象的成因分析,并据此提出规制对策,以期让调解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遏制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作为每一个保险人,无论是在实务界还是在理论界,都欣喜地看到国家提出保险业要做大做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寻求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要将以前保险业中存在的问题避步改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个人代理人的问题,个人代理人犹如“保险业的窗”,不将它擦亮,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却得不到社会公众的认可。本文以此为立意,分析了我国保险个人代理人十多年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保险公司在选择营销渠道时要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本通过各因素对保险代理人渠道的影响,分析研究三类保险代理人渠道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犯罪现象开始呈现,犯罪手段隐蔽且高明,直接导致各种复杂的经济纠纷。由于经济纠纷的出现常常伴随着法律问题,因此迫切需要集会计与法律知识于一体的法务会计。然而,我国法务会计的发展起步较晚,发展很不完善,严重影响其在实际工作中作用的发挥。本文从法务会计在我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入手,对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诉讼结构理论的视角下重新解读民事诉讼当事人平等原则的基本内涵,对于切实保障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实质平等,实现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比较法的视野上看,尽管民事诉讼当事人平等原则在普通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中有着各自不同的称谓,且在内涵与外延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但是由于它们反映的都是对抗制这一诉讼体制的基本特征,因而在各国民事诉讼原则体系中的地位几乎都是首要的且不可动摇的。  相似文献   

19.
尚江涛 《金卡工程》2010,14(2):62-63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对于诉讼和解方面的立法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较为落后,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对诉讼和解合同进行简要论述探讨,希望能对我国关于诉讼和解的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孟旭 《福建金融》2002,(2):38-41
诉讼风险是商业银行在对债务人提起民事诉讼时经常遇到的程序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债权权益的实现。文章从阐述商业银行常见的诉讼风险及成因着手,并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及诉讼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法律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