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浅析沉默权     
李正  刘钦 《时代经贸》2007,5(6X):172-173
沉默权(The right to silence)起源于十七世纪的英国,在利尔伯案件中,利尔伯以“自己不能控告自己”为由,对司法人员的讯问保持沉默,并且得到最高立法机构的认可,从那时起沉默权就成为英国刑事法律原则之一。后来,沉默权在大多国家的刑事诉讼制度中予以确认。1966年12月16日,第2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四条规定:“任何人不被强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而沉默权制度在我国却迟迟没有建立,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2.
蒋敏露 《时代经贸》2007,(2Z):123-124
随着1998年10月5日我国签署加入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沉默权成为了我国法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有的学者认为沉默权符合我国国情及刑事诉讼发展的国际潮流,主张在我国确立沉默权规则;有的学者提出我国司法人员缺乏,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侦查技术条件落后等司法资源不足,应当缓行在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通过对沉默权进行分析,试论沉默权在我国实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对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世界人权宣言》,至今已整整半个世纪了。不可否认,《世界人权宣言》在过去的50年间获得了神圣的地位。作为实现人权的共同思想源泉,它推动了一系列价值观念和规范产生,由此构成了一套普遍的准则,并被大多数不同政治背景的社会所承认,成为公众舆论判断政治行为的一个座标。 今天,《世界人权宣言》正日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逐渐成为国际法习惯法的一部分,被认为是约束联合国成员国的法律文件。我国也于今年10月5日正式签署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相似文献   

4.
浅析沉默权     
李慧萍 《经济师》2008,(4):77-78
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对追诉者(包括警察、检察官和法官)的讯问和询问有保持沉默即有权拒绝回答的权利,是国际司法准则中最低限度权利保障之一。近些年来,尤其是我国于1998年签署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来,关于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是否应引进沉默权制度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章通过对沉默权的简要阐述,从我国现实条件出发,认为应在我国的刑事诉讼中建立沉默权制度,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在民主与法制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极大地改善了对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法律保护.与此同时,党的十六大也提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尊重和保障人权.其中,公民参与我国的法制建设则作为政治参与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关于扩大公民法律参与途径的主要问题已成为社会公众和司法理论学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公民的维权意识日渐增强,基于公民的教育福利制度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以公民权利为出发点对我国教育福利制度进行了研究,从政府、社会、学校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现行教育福利制度的建议,以推动教育福利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历来的政治科学领域中,讨论的都是以男性视角和身份下的公平、正义、民主和平等权利,在传统哲学为男性公民界定了正义的执行权之后,女性就成为了政治之外的边缘者,作为家庭劳动者的政治附属者而存在,而在社会政治、经济全面发展的时代下,女性作为公民的权利已经觉醒,女性开始争取自己应有的社会公民权利,在女性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公民身份之中,探索其丰富的女性社会、政治和文化涵义,通过对女性公民权利缺失的问题分析,寻找女性公民权利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顾盼 《经济研究导刊》2011,(18):237-238
伴随着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公有公共设施正不断地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旦夕祸福与这些公有公共设施密不可分。公有公共设施的日益完善标志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服务型政府的逐渐建立与完善。但是与公有公共设施日益丰富相对应的却是理论研究的滞后。通过对公有公共设施概念的界定,进一步明晰公有公共设施的内涵和外延,这无论是从公有公共方向的使用和维护方面,还是对公民权利的保护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是宪法的灵魂所在,公民权利一旦产生,它就需要宪法来予以回应,并竭力地走向现实.由此,权利的宪法化和权利的实现也就成了宪政道路上永恒的话题.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详尽规制,不应是原则性的条款表述,而应以规则性条款加以明确规定,便于公民权利的宪法规制在宪政实践中可具体援引以及作为司法判案的依据.确认宪法对公民的直接效力和确认宪法对公民权利受侵犯而予以直接救济,已成为法治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应用契合了公民权利需求,赋予了公民权利平等实现的平台,进一步激发了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作为公共领域的互联网空间,公众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对公共事务进行公开讨论,从而更好地参与和理解公共事务。公民通过网络言论形成对政府的有效监督,产生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因此,未来互联网的发展国家要避免采取粗暴管制方式解决互联网的权利(力)冲突,而应该将互联网赋予更多公共治理空间,培育公民参与素质,达到公民权利与公权力的竞技制衡。  相似文献   

11.
一个国家公民权利的完善和保护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法治和民主化程度的标志。有权利必须有救济,国家不仅要通过法律使公民拥有属于自己的权利,同时也要制定完备的权利救济法律制度来保护公民已取得的权益。  相似文献   

12.
分配的公平正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目标。权利是现代社会人们表达利益和需要的最基本、最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所谓分配的公平正义表现为公民权利能够获得保障。从公民权利的角度来审视分配制度公平正义的诉求,将有助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09年1月26日,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裁定我国《著作权法》第4条第1款违反了著作权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我国为严格履行入世承诺及国际条约义务,删除了原《著作权法》中"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的规定。从该条的社会效果来看,虽然这次修改并不会对我国著作权法的未来制度变迁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却存在着立法技术的欠缺与遗憾之处。  相似文献   

14.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对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国际公约》和国务院《反兴奋剂条例》的要求,国家体育总局、商务部、卫生部、海关总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公告,公布2010年兴奋剂目录。  相似文献   

15.
一、国际环境与中国林业(一)林业国际环境。1.国际公约。目前,国际上与森林相关的国际公约主要包括:《防治荒漠化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和《国际热带木材协定》等。其中,与森林问题联系最为密切而且在我国是以林业部门为主参与履约活动的是:《防治荒漠化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和《国际热带木材协定》。2.国际进程。目前,与森林问题密切相关的国际进程,主要体现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几个重要文…  相似文献   

16.
以阐述我国《海商法》承运人定义条款的含义及分析该定义对货方的不利状况为基础,参考国际公约立法及相关航运国家的实践,并根据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的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公约草案,提出在平衡船货双方利益基础上完善该承运人定义条款。  相似文献   

17.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世界环保大会,在这次会议上俄罗斯和其他几十个国家共同签署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公约》,俄罗斯政府于1995年正式批准加入该条约。  相似文献   

18.
袁绪程 《江南论坛》2008,(11):11-12
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 如何看待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可以从多视角多层次来评价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比如,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效率与公平尤其是效率比30年前大大提高了。从法学角度看,法治在逐渐替代人治,秩序和公正正在建立;从政治学角度看,国民的公民权利比30年前大为增加了等等。本文从以下四个层面评价改革开放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权利的边界——反思《劳动合同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劳动合同法》实施近三年的情况作了回顾总结,认为拥护者和反对者当初的预期均未得以实现,《劳动合同法》面临与《劳动法》一样被虚化的风险。而其根本原因,不仅在于《劳动合同法》某些规定与现实脱节,更在于《劳动合同法》权利调整所受到的社会经济关系制约,只有从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入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公民权利均等化,才有望解决深层次的体制性矛盾,为和谐劳动关系、和谐社会构建创造良好的宏观条件与体制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论国际货物买卖中的风险转移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光远 《时代经贸》2007,5(3X):59-60
国际货物买卖中的风险转移直接涉及买卖双方的切身利益。因此,风险的划分对双方当事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国际公约,国际惯例以及各国国内法对此问题都十分重视,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我国合同法在借鉴国际公约的基础上也对风险转移问题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相比之下一些条款仍有一定不足,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