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小钢 《时代经贸》2007,5(9):174-175
文章在分析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及实际运作效果的基础上,针对教育金融在高等院校助学贷款业务方面的缺失,提出了发展教育金融,开展商业化助学贷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完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在实施的五年中,弊端日益显现。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国家、银行、学校、借款人等方面着手,通过建立个人金融信用制度,发行助学贷款彩票或教育彩票为其筹集建立担保基金,同时可通过在借款人的生源地开办助学贷款业务,改变担保方式等方法来降低银行风险,从而使国家助学贷款制度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调研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一个集福利、教育和金融的混合政策工具。自1998年我国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以来,对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了积极作用。2004年末河南省教育厅和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的合作与创新,比较成功地探索出了一套国家助学贷款的“河南模式”,使河南省2005~20  相似文献   

4.
教育产品的性质决定了助学贷款是一种政策性贷款。作为政策性贷款,它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助学贷款中的作用。政府应积极培育助学贷款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财政教育助学支出的政策,进行税收配套改革,完善法律基础,健全贷款制度,确保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评述我国现行助学贷款政策的基础上,用经济学的视角与方法分析了助学贷款的供求矛盾,信用环境以及贷款的成本和收益。运用心理分析和博弈论知识分析了助学贷款违约的原因、代价以及风险规避。进而对助学贷款的制度安排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探索,提出引进家庭成员担保和就业单位担保、设立教育发展银行、保险创新等观点。  相似文献   

6.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特别是扶助贫困学生的重大下政策举措。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推行比较缓慢。要打破国家助学贷款中的“瓶颈”,加大助学贷款政策宣传的力度;建立助学贷款风险控制机构;建立助学贷款保险制度;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加快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7.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1999年出台,后经过几次调整和改革,已经发展成为大学生"奖贷减免补"资助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关系到大学生资助体系能否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教育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目前普遍实行的由大学生所在高校为主体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已经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而其中有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政策的制度设计上,本文从高校所在地开展国家助学贷款的弊病分析入手,阐述了大力推广学生生源地贷款的可行性及优势,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制度设计,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8.
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对贫困学生资助的一种重要形式,虽几经改革,但目前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仍然困难重重。一方面,我国金融生态的非良性是造成国家助学贷款外部环境恶劣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性缺陷、自我调节机制的丧失以及助贷生态链的功能缺失则是国家助贷困境的问题所在。重塑良性金融生态,修复调整助学贷款生态链,促进主体平衡发展,是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的必由途径。  相似文献   

9.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自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开始初步酝酿,直到1999年政策正式出台以来,历经了酝酿、定型与完善、多元化三个阶段,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一整套有自己特色、相对灵活的助学贷款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0.
国家助学贷款为高校贫困生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我国在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过程中,由于有的学生偿还能力较低、偿还意愿较差,贷款制度设计欠缺,社会信用环境不佳等原因,发生学生助学贷款违约行为,贷款违约率较高,加大了政府、高校和银行管理成本,制约着助学贷款的持续良性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应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增强学生诚信意识、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完善贷款制度设计、健全高校资助制度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已经成为资助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本文从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基础入手,分析了该政策的意义及可行性,指出了助学贷款新机制中有别于以前助学贷款机制的几点变化,揭示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胡燕生 《当代经济》2006,(18):72-73
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已经成为资助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本文从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基础入手,分析了该政策的意义及可行性,指出了助学贷款新机制中有别于以前助学贷款机制的几点变化,揭示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于1999年起试行,经过不断调整和完善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国家助学贷款的政府强制性、各利益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及国家征信系统的不健全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国家助学贷款各利益主体在政策的制定及执行过程中相互间不断进行博弈,寻求各自利益最大化。以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为例,从该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例如:目前河南模式的应用仅局限在河南省内,助学贷款需求远未实现;风险补偿金的发放周期较长,教贷中心和高校前期垫付大笔运作成本,高校资金压力增大,以至于出现高校“惜贷”现象;学生经济独立意识淡薄等。对各利益主体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成本分析,提出优化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对策和建议,进一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机制的良性运作。  相似文献   

14.
陈颖 《发展研究》2006,(8):14-16
1999年,我国开始由金融部门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该政策作为大学贫困生资助项目之一。国家助学贷款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远不尽人意。2003年助学贷款开始进入首批还贷高峰,但数据显示,全国借贷学生平均违约率接近20%!究其原因是银行在经营这一项业务时面临着社会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因此,我们建议政府、银行、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控制和规避这些风险,确保国家助学贷款成为帮助贫困大学生圆大学梦的“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5.
国家助学贷款在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暴露了其政策执行中的一些问题。本文在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全助学贷款风险各方承担的担保机制、加大大学生违约的惩处力度和积极拓展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银行担心贷款无法收回,因而贷款工作进展缓慢。为加快河南省助学贷 款的步伐,银行应大力开展农村信用社助学贷款业务,直接面向学生家长发放助学贷款,控制贷款风险;以助学贷款为契机,与高校合作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为将来建设全国性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做准备;各高校应配合银行做好助学贷款工作,教育学生树立诚信观念,认真履行还贷 义务。  相似文献   

17.
尹太环 《经济师》2008,(2):205-205
生源地助学贷款是指金融机构向家庭经济因难的普遍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由学生在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办理、以借款人使用作担保的助学贷款。该助学贷款在解决贫因生及时入学上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但在开办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生源地助学贷款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徐自华 《经济师》2005,(6):107-108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造福社会和贫困学子的公益事业,其意义的重大毋庸置疑。但是,由于我国旧的助学贷款政策对贷款供求方激励不对等、缺乏有序运行的相应制度保障,导致经办银行面临严重的违约风险,助学贷款业务一度陷入困境。2 0 0 4年新出台的助学贷款政策从现实矛盾出发,力图通过增加学生的违约成本、降低银行风险、提升学校在助学贷款中的责任等途径,来解决助学贷款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助学贷款政策作为一种分担高等教育费用的有效机制,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我国高等学校助学贷款制度安排和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存在着绩效低、成本大等问题,助学贷款制度设计方案在社会性和效益性的矛盾及操作运行制度上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20.
国家助学贷款是为解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无力支付学费、生活费而发放的财政贴息贷款,它是一种运用经济手段资助高校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形式。自1999年实施以来,国家助学贷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目前在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尚不完善的背景下,助学贷款政策的全面实施和发展还受到体制、方面的诸多因素制约,助学贷款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