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当前我国居民储蓄的两个问题魏永芬一、高物价、负利率下居民储蓄超常增长的原因一般说来,当通货膨胀率超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为负值时,存款人不但得不到实际的利息收益,而且还会蒙受本金贬值的损失,这会使存款人偏重于当前的消费和购物保值,减少储蓄,从而导致... 相似文献
2.
3.
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双高",即高投资、高储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回顾西方经济学有关投资、储蓄、经济增长、利率等相关理论,试图构建其逻辑框架,并立足我国实际,探讨我国双高现象的真实原因.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发现,我国的高投资与高储蓄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我国的高储蓄率归因于不断增加的国民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相似文献
4.
5.
作者认为,利率变动对储蓄行为(包括新增储蓄和提取储蓄)的影响能力可以由“储蓄利率弹性”来反映和衡量,并体现在净储蓄量的变动之中。文章从净储蓄量的变化量与利率的变化量的层次上,引入数学中的偏导概念来考察储蓄利率弹性。目前由于我国市场条件的限制,决定了储蓄利率弹性必然很低。回归分析表明,收入与通货膨胀是决定和影响储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7.
经济增长、储蓄结构与收入分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测算了我国1978年~2009年间居民部门收入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应用卡尔多"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模型"的研究表明,储蓄结构变迁是影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主要因素,其中企业储蓄的快速增长是导致居民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而近年来企业储蓄的高增长是我国步入"重化工业化"阶段后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一系列制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调节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的根本措施在于改革当前导致企业储蓄率过快增长的财税与金融等制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一、储蓄和利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经济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试图检验利率与储蓄之间的简单正向关系。弗莱(Fry,1978)做的实证分析表明,在亚洲一些国家,实际利率对储蓄有显著影响,而乔万尼尼(Giovannini,1983,1985)对另一些亚洲国家的实证考察结果不能得出与弗莱相同的结果。考虑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这些观点可能适应不同时期的不同的国家。 相似文献
9.
近十几年采,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每年GDP以较高比率增长,其中高储蓄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然而,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储蓄在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受到阻塞,导致我国投资率长期低于储蓄率,引起我国宏观经济失衡,也造成我国储蓄资源极大的闲置.本文首先用索洛模型分析了高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然后建立对教线性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探析了储蓄和投资的关系、转化机制及其中存在的种种障碍. 相似文献
10.
11.
首先对利率变动与居民储蓄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然后选取2000年1月到2010年12月的数据,利用VAR模型,就我国居民储蓄利率敏感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居民储蓄和存贷利率之间的变化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是居民储蓄对存贷利率变化并不敏感。居民储蓄利率敏感性差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行为、企业行为、银行行为和居民行为还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最后对提高储蓄利率敏感性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居民储蓄率与金融风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独特金融结构决定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对于银行体系从而高储蓄率的依赖。因而,研究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以及其波动趋势并在宏观调控层面予以关注、监控就应成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基准利率的选择与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是比较现实的选择,而再贴现率无法充当基准利率,目前国债利率也不宜选作基准利率。要完全实现市场化,还必须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4.
利率市场化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率市场化是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必然要求。经济体制转型与金融制度变革要求利率市场化,同时利率市场化也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多层次多角度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创造必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回顾了关于利率与汇率关系的经典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经济体制下,利率与汇率的联动性,指出中国尽管已经开始改革汇率和利率,但实质上仍然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外汇管制较严格、利率还未完全市场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利率与汇率机制传导不顺畅。本文基于此,实证检验了人民币汇率制度与利率的关系,发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利率与汇率之间相关性不明显;自1978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与利率之间逐渐发生了相互作用。由此认为无论是在改革汇率制度方面,还是继续推行利率市场化方面,国家都必须考虑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利率市场化下的利率互换功能与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一系列利率改革措施的颁布实施,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在加速。我国已初步建立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和市场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催生利率互换,利率互换有利于规避利率风险、降低融资成本、资产负债管理和完善利率定价机制。但是,利率互换存在法律和政策风险、基础协议的效力风险、履约风险以及利率本身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18.
针对当前各界给予储蓄增长率持续降低的关注,本文认为,储蓄的增长本身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并不十分确定的正向促进关系,其取决于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在当前普遍强调储蓄下降对经济增长所起的负面作用情况下,对银行业的健康发展确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涉及到兑付风险、减少收入以及对股份制银行和上市银行的资本金影响。本文在实证检验了国内储蓄率变动的状况、原因之后,尝试从金融产品和国家税收政策等方面提出促进储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率作用不对称性对投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后我国经济经历了通缩、通胀和两者共存的发展阶段,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上开始逐渐重视利率的调控作用,曾在7年内7次下调贷款利率,2004年后随着经济的复苏和通胀压力的增大,我国再次进入加息周期。利率的历次变动是否发挥了货币政策对各经济变量传导功能是市场普遍关注的问题。运用1996~2007年的季度数据,在分别考察了利率下调及上升基础上,对我国资产投资的利率弹性做出定量分析,并在投资总量持续增长的条件下对投资同比增长率和利率变动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20.
依据1991-2006年的统计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中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利率水平与居民储蓄正相关,物价水平与居民储蓄负相关,股票筹资额和制度因素与居民储蓄无关。因此,应从均衡发展、调整利率水平、健全社保制度等几方面调控城镇居民收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