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 1、企业税费负担沉重的问题。中国工业经济协会调查,1978年只有两种税,1984年二步利改税后,增加到7种,到1989年仅税种就增加到20种,费用增加了能源交能基金、预算调节基金、教育附加、电力开发基金、国拨流动资金占用费等等,再加上地方规定的基金、费用等等,多达60种。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企业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近两年来出台的政策措施,把企业得到的好处又收了回去。  相似文献   

2.
庄沅树 《华东经济管理》1998,12(4):28-27,37
自从我国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模式以来,理论界和企业界几乎一致认为:把国有企业转变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这是一个制度创新问题,其核心主要是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一、我国国有企业传统的产权制度产权是指法定...  相似文献   

3.
<正> 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新体制问题的提出 (一)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现状 考察我国国有企业资本构成,样本企业在1980~1989年期间,其资本负债率虽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均小于100%的警戒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到1993年资本负债率达到了234.86%,比1989年高出139.81个百分点,而1994年的资本负债率又比1993年高30.46个百分点,到1996年,资本负债率则达到280.62%。  相似文献   

4.
梁丰 《浙江经济》1998,(7):36-38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第121次双周学术讨论会邀请了英国米德萨克斯大学刘芍佳博士及冒天启、银温泉、李周、盛洪、张曙光等60余位学者,研讨了新近在美国出现的超产权论问题和它对私有产权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它对改善企业治理机制,尤其是中国企业改革的政策应用意义。下面是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主要观点。一、产权论的主要内容与局限性产权论有三个基本理论:第一是剩余利润占有理论。剩余利润的占有是企业拥有者追求效益的基本激励动机。剩余利润占有份额越多,企业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5.
6.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厦门特区信贷对台贸易的独特优势,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厦台的经贸合作与效使特区对台贸易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最重要内容。国有企业改革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产权制度改革,改变企业产权性质,把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转变为非国有企业。第二层含义是保留下来的国有企业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15.
<正>一、民营化:深化国企改革的突破口 调整和完善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实质上是对国民经济实施民营化改革,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民营化改革,总体采用两种模式。 模式之一,指国家通过允许、鼓励、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使整个经济中的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在结构上发生增减变化。换言之,以大量非国有资本的增量投入来间接实现国有经济比重的相对下降。其特点是民营化以不触动国有制为前提。这一模式是70年代末至如年代中期我国民营化改革的主渠道。 模式之二,指在重新界定政府职能的前提下,通过实施“抓大放小”战略来实现国有资本的流动与重组,进而对国有经济存量实施有步骤、有计划的民营化改革。现象上看,这种民营化改革一方面会使国有经济比重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在一定范围内还会使部分国有企业的国有制性质发生转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引起部分国有资本数量的绝对减少,因此又可称为国有企业民营化。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未来改革的方向。三十年国企改革的逻辑包括:从放权让利到产权改革、从享受保护到“泯为众企”、从经营国有企业到管理国有资产,从中可以得到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将垄断企业推向市场以及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18.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一、20年国有企业改革的沉浮 国有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一开始,我们只认识到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体制有问题,主要是管理过于集中,对企业管得太死,所以认为经济改革就是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的起点是对企业实行扩权让利,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增加企业的利润留成。但各企业的状况不同,因而各企业的留成无法合理地确定。于是,1983年实行了利改税,但实施起来仍是不尽人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四大矛盾 改革国有企业并不是否认国有企业存在的合理性,而是为了更充分地启动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功能。但是,我国的企业绝大部分诞生在计划经济的大环境中,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截然不同,即与国内个体私营经济相比也不能相提并论。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矛盾也日渐显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