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政复议是对行政相对人进行行政法律救济的重要途径,是解决行政纠纷的重要机制.纵观我国行政复议法实施的十六年实践经验,在行政复议机构设置、行政复议人员、行政复议程序以及其它一些相关制度上有很大的不足,不利于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行政复议制度进行完善,笔者参照外国行政救济的相关规定,在公正和效率的价值指导下,对完善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提出几点建议,使之向公正和效率的方向发展,从而顺应现代行政法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行政复议是建设法治工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也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在行政监管执法部门,都把行政复议视为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法律制度和法定渠道。目前,我国行政复议的立法日趋完善,行政复议制度进一步发展,但是以江门市工商局近几年行政复议工作的实践来看,复议工作还没有及时跟上形势发展的步伐,复议工作的深入开展仍然存在障碍。本文拟通过分析当前行政复议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应对思路。  相似文献   

3.
周印  刘静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3):140-140
行政复议制度的设立对于行政相对人来说为其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救济途径,但是目前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究其原因,行政复议机构存在的问题是导致我国行政复议实践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行政复议机构存在的不足的讨论,提出改革的建议,期待行政复议摆脱其困境,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相似文献   

4.
今年,国务院将行政复议法修订列入了立法计划。行政复议事关争议化解、依法行政、社会稳定。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现阶段,行政争议量大面广,时常伴有群体性因素,完成好这部法律的修订,意义重大。赵志芳的《浅谈行政复议制度及其监督机制》一文,分析了英美法系国家实行的行政裁判所制度、行政法官制度的特点和工作机制,指出我国现有行政复议监督机制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5.
行政复议法律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是不可或缺的,而我国在此方面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改进,但仍然有未关注到的不足之处.本文旨在探讨行政复议制度中争议较大的管辖体制问题,如何改变行政复议制度多年来的"花瓶"地位、改变行政复议机关"维持会"角色,以真正发挥行政复议纠错功能,以及阐述行政诉讼制度中行政诉讼行政机关的败诉率与恶意緾诉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行政复议法的修改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设立,在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通过多年的实践,《行政复议法》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及时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也成为行政法学界和实践部门关注的焦点。下面仅就行政复议机构、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方式与审理程序、行政复议的基本制度等方面的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税务行政复议规则(暂行)》等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确立了我国的税务行政复议制度。我国现行的必经复议与选择复议并行的税务行政复议制度,是比较合理可行的;但是,对于与纳税争议具有不可分割的牵连关系的处罚决定、强制执行措施和税收保全措施,应当明确规定适用必经复议模式;而以缴清税款、滞纳金或提供相应担保作为申请税务行政复议的前提条件,是不合理的制度规定,应当予以废除。  相似文献   

8.
行政复议决定书是复议机关联系社会公众的重要窗口,也是体现复议机关行政能力的主要载体。目前行政复议决定书说理性的明显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公众对复议机关的信任,影响了行政复议制度的实施效果。因此,在新的执法环境下,增强行政复议决定书的说理性,已经势在必行。一、增强行政复议决定书说理性的必要性(一)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考察行政机关的执法是否适应  相似文献   

9.
王富  王宇琳 《活力》2012,(12):64-64
调解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方式在我国各行业广为运用,但作为解决行政争议、化解行政矛盾法定渠道的行政复议工作来说,是否适用调解这一灵活方式,一直是法学界和各级行政复议机关争议的焦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围绕提高行政复议的质量和效率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0.
4月24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令第9号颁布实施了《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复议实施办法》。该办法结合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办案实际工作和垂直领导体制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对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复议的范围、申请、受理、决定、法律责任等作出了具体明确规定,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开展行政复议工作的重要法规依据。 我们知道,国家设立行政复议制度,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行政机关内部的自我纠错机制,运用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方式,来监督下级的具体行政行为,防止和纠正行政违法  相似文献   

11.
4月24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令第9号颁布实施了《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复议实施办法》。该办法结合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办案实际工作和垂直领导体制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对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复议的范围、申请、受理、决定、法律责任等作出了具体明确规定,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开展行政复议工作的重要法规依据。 我们知道,国家设立行政复议制度,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行政机关内部的自我纠错机制,运用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方式,来监督下级的具体行政行为,防止和纠正行政违法  相似文献   

12.
行政复议制度作为一种监督行政权,防止行政机关滥用权利的制度,其根本目的是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现试从行政复议的特征以及其作用和意义入手,分析行政复议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李晓峰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3):103-105,245
行政不作为是造成相对人损害,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因素。对行政不作为的法律救济应当实行改革。实行行政不作为的国家赔偿,构建人大监察专员制度,建立中立性质的行政复议机构,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并实行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是减少行政不作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行政复议作为行政救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便捷高效、成本低廉的优势。但在实践中,行政复议的制度优势远未发挥。本文将对复议制度的现状作理性剖析,指出开展复议审理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同时以仲裁制度的借鉴为主线,着重选取行政复议的功能定位、审理机制以及复议人员准入机制、回避和听证制度的构建等为切入点,对如何有效激活复议功能以及改革复议审理模式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王莉 《企业导报》2014,(9):186-186
1999年施行的《行政复议法》为解决行政争议、监督依法行政、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其缺陷也日益显现。为此,针对上述缺陷,2008年我国在部分省市区进行了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改革。那么,此次改革成效如何、遇到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就成为了关键,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回答,以期为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完善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商标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商标局在商标注册、变更、转让、续展、注销、撤销、异议等工作中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国家工商总局提起的行政复议。商标行政复议制度的功能不仅是给予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一种权利救济途径.也是行政机关自我纠正错误的一种监督制度。审理商标行政复议案件时会适用到一些相关法律规则.“行政行为成熟原则”即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7.
随着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推行,现行审计行政争议处理体制——审计复议前置程序、复议决定终局裁决制度的弊端日益凸现。本文拟就我国现行审计行政争议解决体制存在的弊端加以分析和探讨,最舌提出完善和重构我国审计行政复议体制的若干建议,以期对我国审计法制建设有昕裨益。  相似文献   

18.
今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这是继《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和《行政复议条例》之后,又一部重要行政法典。它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行政法律责任制度,对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行政机关的立法和执法行为,促进廉政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行政处罚法》将于今年10月  相似文献   

19.
《行政复议法》作为我国行政救济的基本法律制度之一,从1999年10月1日施行以来,在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和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民主法制进程步伐的加快,行政执法实践中突显出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出台,为行政复议制度做  相似文献   

20.
同志们: 这次行政复议工作交流会是贯彻落实国务院行政复议工作座谈会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总结三年来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复议工作的交流会.同时也是进一步研究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工作的研讨会。三年来.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法制机构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各级局党组的领导下.承担了大量的行政复议工作。在行政复议案件不断增加、案件难度逐渐加大、行政复议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法制机构针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在完善行政复议制度、规范行政复议程序、加强行政复议能力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提高了行政复议的质量和效率.妥善地解决了大量的行政争议,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执法行为的进一步规范。[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