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曾经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结构单位多传统文化的土壤,但是在世界现代浪潮冲击下,传统乡村及其文化精神逐渐流失。"乐和家园"项目是社会组织"北京地球村"为重塑儒家传统伦理价值观、修复乡村传统文化所做的尝试。本文以乐和家园的活动为线索,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手段,描述乡村文化的现状,探讨当代中国乡村文化修复途径,并对该项目的功能及文化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注重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精神生活及文化权益的实现。通过调查发现,从群体结构看,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出性别趋于合理、年龄相对年轻、少数民族比例提高、文化水平接近中等、未婚者居多、以体力型职业为主等特征;从生活基本条件看,面临着基本文化设施缺乏、公共文娱场所利用有限、文化知识获取渠道较少的格局;从现实境遇看,体现出文娱消费支出“低投入”、文娱消费用途“单一化”、文娱活动参与“低水平”、闲暇文娱活动“偏娱乐”等多重困境;从社会心态看,对文化生活表现出“一般水平”的综合满意度、“中等偏下”的文娱条件评价、“趋于良好”的心理预期及取向。应积极探索和打造“多维一体”的文化平台,全力推进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的改善,努力搭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家园。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受到关注,这是因为西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强烈地、持续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从而造成了中国人在文化层面上的精神“磨难”,引发了种种偏离现代化追求初衷的社会后果。在探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时,一个不能回避的实质性追问是,如果物质现代化的实现不能够导致精神处境的普遍改善,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如何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4.
随着当今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人的许多传统文化精神与价值观也被剧烈冲击并改变着。很多曾经是我们熟悉的文化传统正被别人传承和改造,并正从我们的视线和熟悉的记忆中远去。我们需要反思,为何在当前社会经济文化转型期,出现社会浮躁、功利主义严重的现象,在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承方面,出现这样的失落和迷茫,我们又应该怎样复新文化呢?  相似文献   

5.
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真挚情感,是现阶段高等教育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现阶段,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存在着教师队伍建设不力、教学资源短缺、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促进高校民族传统音乐教学发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精神,成为广大民族音乐工作者和音乐教育领域所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6.
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后,由于我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方面,对如何继承、发扬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关注不够,使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一个进退维谷的囧境。采取有力措施,从保护、弘扬、创新中国文化出发,抓住文化全球化的契机,进一步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能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据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培育塑造的日趋稳定独特的企业价值行为和企业精神,是员工心灵中的精神资源,是推动企业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群众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础,是企业的家园和坚实大地,是时代的文化和传播的主渠道,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谐精神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我国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继承和弘扬这种一以贯之而又与时俱进的和谐精神.  相似文献   

9.
公民参与:社会文明程度和国家治理水平的重要标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什么力量可以疏离与割裂人们对家庭、教堂和邻里社区的精神皈依,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摧毁人们回归地方家园的行动……,虽然我们说尽家庭和邻里组织的所有不足之处,但是,它们永远是培养民众精神的首要组织。借助于家庭和邻里组织,公民性格得以稳步地形成,公民特有的草根思想得以逐步确立。民主必须始于公民的家园,而这个家园就是我们生活的邻里社区。——杜威,1927  相似文献   

10.
校训是校魂,高校校训是一所大学独立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的集中表述,是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在我国高校的校训制定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与传统文化的影响、高校的依附性、大学办学理念的缺失有关。因此,校训的制定需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贴近学校和师生的实际、体现时代精神,使校训成为校园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1.
齐鲁传统文化在中华区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孔孟学说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代表了齐鲁文化的根基,并且出了第一部关于孝道的专论《孝经》。鲁迅一向对传统文化持批判态度,尤其是封建宗法制度中的忠恕、孝悌观念,然而儒家文化中强调的积极入世、忧国忧民的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又深深影响着鲁迅,齐鲁文化中名人、传说也成为鲁迅笔下的创作资源。鲁迅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对齐鲁传统文化的态度本身就是充满矛盾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中村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命运。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值得我们关注。土地的失去和村落的消失,失地农民需要寻求新的生存方式。农民身份的市民化带来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困境,需要我们探求认同的力量所在。传统农耕经济和农耕文化的变迁,使得失地农民的文化转身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习俗。古村落教育习俗是带有典型传统农业社会特征的一套非正式化的文化教育和观念体系,它可以分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不同类型,并且呈现显性与隐性、刚性与柔性、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教育与文化等多维度统一的特征,同时在古村落中承担着教化、调节和传承等重要功能。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我们亟需重新审视古村落教育习俗的当代价值,挖掘其在乡村社会发展、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历史经验的总结、科学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迎接21世纪的需求四个方面,论述了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学是文学在生存困境中与网络邂逅并联姻的产物。网络文学较传统文学有较大的自由性、开放性和非中心性等特征。但网络文学并非是自由的。它受着各种层面的知识权力的左右,使人和现实产生"疏离感,"不能成为人的自由精神的家园。"自由"只是一种幻境。这种幻境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员工的激励。物质激励的边际效用递减,管理者开始关注人们的精神需求。建立在西方"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激励方式,对于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员工有其局限性,而依赖于道德进行约束的传统文化,因其低监督性可能会诱发员工的道德风险。本文选取海南航空作为案例,从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即表层文化,中介文化,深层文化在员工激励中的不同作用来分析传统文化对中国员工的激励作用。并希望从中得出如何运用传统文化使其在员工激励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积淀,无数经典作品凝聚着优秀文化精髓。然而,随着科技与信息化快速发展、新媒体迅速崛起、各种文化的多元并存,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冲击所带来的不良现状令人堪忧。从教育的整体发展考虑,语文教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本文将语文教学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尝试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有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8.
消费文化是与西方现代性共生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狭义的消费文化特指消费主义文化。消费主义文化在创造一个物质丰盛的时代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精神的迷失和心灵的无寄托感。对消费文化的哲学批判应是伴随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私有制的批判而展开的,以促进人的发展和实现文化自觉为目的的。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生、节制、怡情的特点,我们可以对消费主义文化的弊端进行整合和矫正,实现人类消费文化心理盲从到自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古代豫商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恢宏的政治视野和坦荡的商业精神是新豫商发展壮大的精神食粮。新豫商在继承与发扬古代豫商文化与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精神价值:浓厚的中原文化气息、深沉的故乡情感、创业精神、奉献精神、诚信精神、人文精神、合作精神、开拓精神等。古代预商的文化精神大致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儒家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二是对掌控自身命运的强烈自信;三是对社会公益事业的高度关注。这些精神特征已经成为今日新豫商文化精神再造的强大动力,必将对中原经济区的构建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传统文化意义下理想家园的怀念与向往。对故土的吟咏与歌唱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学中久盛不衰的主题。故土难离,乡音难改,家园意识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烙在心中的印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