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文字总是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发生着改变,在居住方面也不例外。有一则在中国流传很广的杜撰故事:一位中国的老太太在临终前说,我终于攒够了买一套房子的钱;而一位美国的老太太在临终前则说,我终于还完了买房的按揭贷款。  相似文献   

2.
胡成中 《浙江工商》2006,(12):32-33
有这样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个中国老太太从年轻时代就开始拼命挣钱,一直到老年才挣足钱买了一套漂亮房子,可是没住进就上了天堂。在那儿她碰到一位美国老太太,一番倾诉后中国老太太抱怨道:“我省吃俭用,用一生的积蓄买了套新房子,可是刚拿到新房钥匙就一病不起,新房没能享受一天,但毕竟给子女留下一笔财产。”  相似文献   

3.
知道"有了房子再恋爱"这个谜面的谜底是什么吗?就是"非诚勿扰"!浪漫主义的爱情说:爱屋及乌.爱我,就要爱我的一切;现实主义的爱情说:爱吾及屋,爱你,你得有恰当的物质基础."非诚勿扰"是女人的恋爱主张,也是男人的恋爱心碍,毕竟,房子是男人赢得女人的一个重要筹码.  相似文献   

4.
八分钟要讲一个观点我比较害怕,而且经济学也不是我所熟悉的领域,那就更害怕了。我觉得学术讨论常常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学术概念有它的支撑,但是我们从西方的概念到中国的支撑是什么,这个我们一直不清楚。第二个问题,这些学术概念在西方的支撑到中国学术界的讨论当中,很快滑向了价值支撑,好像支撑应该是什么,而不是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起初,不是很久的从前,中国人还没想过要买房子,住在农村的自己盖,住在城里的,一心一意等着国家分。有人讲了一个故事,说一个美国老太和一个中国老太在天堂里见了面。中国老太说,我这一辈子,日积月累,就要到天堂前,总算有了一套房子。美国老太说,我这一辈子,住着一栋房子,就要到天堂前,总算还清了贷款。  相似文献   

6.
王雨佳 《新财经》2009,(5):37-38
有一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故事曾广为流传,说的是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钱,临死前终于住上了新房;美国老太太则先贷款买房,住了一辈子的新房。如今,不知道是中国老太太笑了,还是美国老太太哭了  相似文献   

7.
你知道什么是速记吗?美国大片《珍珠港》中有一个镜头:罗斯福总统演讲时,身边有一个老太太在快速敲着键盘,记录着总统的讲话。那个老太太就是在速记。速记在国外已出现了500多年,在我国也有100余年的历史。随着科技的进步,高效率的电脑速记正逐步取代传统手写速记。全球有30多个国家有了自己母语的速记机,而我国在  相似文献   

8.
一位美国朋友问我,"在中国最令人吃惊的事情是什么?"我对中美文化的差异并不感到吃惊,就算有差异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最令我吃惊的是中国人民的友好和热情.  相似文献   

9.
《新财经》2003,(10):30-31
《新财经》:您以前从未接受过媒体的采访,外界对您的感觉都很神秘。 何燕:从我们企业来讲,产品不是大众产品,客户是行业用户,而且我们不是上市公司,所以,不需要太多宣传,我始终认为即使宣传也要宣传“国腾”,而不是我本人。另外,中国的企业及企业家都还处在一个待成熟的阶段,多数企业处在成长期,国腾也是。我们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也没有什么值得宣传。再说,国外的企业家也很少对自身宣传,而更注重对企业形象的塑造,谁知道西  相似文献   

10.
西部与西部     
边缘不是世界结束的地方,恰恰是世界阐明自身的地方。 不是我强拉着骡子比骆驼,硬拿咱中国西部和人家美国西部攀比,何况我活了这些年也从没有机会到美国西部去考察考察。美国西部什么样儿?我没见过,只是从大量西部片上观赏过。 我对西部片有亲近感。那粗犷的山峦和暗红的荒原,那些骑着风尘仆仆的骏马的带枪的人,那些充满野性活力的小镇和酒馆,还有不断发生民族冲突的景况和面貌酷似中国人的印第安人,这些都让我产生认同感,因为这些与中国西部的生活场景相似。  相似文献   

11.
记者:您怎么看待中国的3G市场?CarlR.Geppert:现在中国的投资时机很好,挑战大,回报丰厚。据我所知,现在移动通信在欧洲占有率是80%,美国是60%,中国也已经超过50%,而且渗透力很强,发展速度很快。记者:现在很多公司都投入重金在3G上,但能不能成功将取决于什么呢?CarlR.Geppert:我觉得成功的关键不是选择  相似文献   

12.
正本文所展现的这些关于"孝"的故事,在一些地方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社会几经变迁,"孝"的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法律已经介入孝道,但在法治下乡遭遇种种难题的背景中,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依然值得我们关注。人老了真是可怜我听到的故事,是一位老太太的三儿媳妇讲来的,故事的起因是老太太元旦时突发脑梗。老太太快八十了,与她年龄相仿的老伴中年时也曾患脑部疾病。做完手术后老爷子接近瘫痪  相似文献   

13.
《新财经》2008,(12)
炒股的人总是在炒股。其实,像我这样每月只挣死工资的人,只想通过炒股赚点外快。可是,这么多年了,我们家住的还是上世纪90年代单位分的50平方米的福利房,那是我在单位奋斗了八年才得来。现在,很多人把老房子出租,换了10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老婆虽然不是天天闹,但也经常为了房子念叨,我只能不停地安慰她,因为除了安慰我没别的办法。就连儿子的自尊心也受到了伤害,  相似文献   

14.
临登机,朋友托我了解一下上海的房地产行情:他想买一幢房子。想买房子的,总关心造房子的。地段好、房子好、价位好,我想拣房子的不外乎此三点。从虹桥国际机场出来,车子开了约摸5分钟光景,只见鳞次栉比的建筑群,若不看路名的话,真不知置身在什么地方哩!我下车,准备好好看看,正巧,碰到上海上美置业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对房屋的占有欲是普遍和深入人心的。不断升值的楼市也促进了人们购买欲在升温。美国人的心态也在逐步微妙变化着,房子对他们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居所,更是一种经济实力的体现和象征。但是,在美国并不是买下房子就万事大吉了,美国的税收制度非常建全,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承担各种各样的税费,如果房与车是自购  相似文献   

16.
房子是什么? 这个问题今天已很难有明确而惟一的答案。除了栖身之所,房子已经被无形中加上了许多的“附属品”——财产、身份、地位……甚至房子还是你的户口、你孩子上学的通行证。房子已不是原来的房子。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部》2008,(10):26-29
20世纪最有名的建筑大师之一沙里宁曾说过:让我看看你们农民住的什么房子,我就知道你们的城市里离现代都市时尚的距离有多远,文化上在追求什么。那么,让我们把视线放到浙江的农居,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文化?驱车穿行在浙江大地,一幢幢崭新的农居不时扑入视线。就在人们为浙江农民的富裕赞叹不已时,心中总是有些遗憾:为什么许多地方的农居在有着宽大的面积、豪华的外观、繁复的细节,甚至付出了不菲的造价时,却同时显得那么千篇一律,很难再找到人们心目中留存的江南特色?  相似文献   

18.
新东方在美国上市,造就了俞敏洪这个新的亿万富翁。有人说他是中国最成功的老师,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商人,而俞敏洪自己经常会说:“我的职业就是老师”。  相似文献   

19.
2005年3月,湖北省当阳市老促会会长徐时成推荐我到市老促会担任副秘书长,负责老区宣传工作。开始,我对什么是老区,老促会是一个什么组织,做什么工作,一无所知。徐会长见我一脸茫然的样子,连忙说:"莫怕,我给你一本杂志看看。"我接过一看,《中国老区建设》6个红色大字让我眼前一亮。从那时起,我认真研读每一期《中国老区建设》,渐渐地迷上了这本杂志。每到年终,我把当  相似文献   

20.
趣事     
《发展》2013,(10):45
回电一个苏格兰人去伦敦,想顺便探望一位老朋友,但却忘了他的住址,于是给家父发了一份电报:"您知道托马的住址吗?速告!"当天,他就收到一份加急回电:"知道。"卖书一个很有名的作家要来书店参观。书店老板受宠若惊,连忙把所有的书撤下,全部换上作家的书。作家来到书店后,心里非常高兴,问道:"贵店只售本人的书吗?""当然不是。"书店老板回答",别的书销路很好,都卖完了。"帮忙在邮局大厅内,一位老太太走到一个中年人跟前,客气地说:"先生,请帮我在明信片上写上地址好吗?""当然可以。"中年人按老人的要求做了。"谢谢!"老太太又说":再帮我写上一小段话,好吗?""好吧。"中年人照老太太的话写好后,微笑着问道":还有什么要帮忙的吗?""嗯,还有一件小事。"老太太看着明信片说,"帮我在下面再加一句:字迹潦草,敬请原谅。"体会一位哲学系师兄这样总结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大一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时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时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时知道自己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