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蚕桑生产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活动迫切需要向低碳化的发展模式转变。在分析蚕桑生产中涉及碳排放的各环节的基础上,提出了减少生产中碳排放的技术措施和低碳蚕桑生产模式,为实现低碳蚕桑发展指明了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2.
发展低碳农业对于当前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从农业经济社会发展、要素减量投入、能源低碳利用、资源环境安全四个维度构建广西低碳农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测算广西农业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测度和评价广西2000—2018年低碳农业发展质量。结果表明,广西农业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化肥和翻耕是广西农业碳排放的两大主要碳源,两者合计约占农业碳排放总量的75%;低碳农业发展质量指数随时间推移而逐年递增,主要受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公因子的推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制约广西低碳农业发展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优化广西低碳农业发展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交通运输行业是能源消耗及碳排放三大行业之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加快开展低碳交通相关研究,支撑制定交通运输碳减排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分析了低碳交通研究进展,主要分为交通运输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未来预测与潜力分析、减排措施评估分析、核算方法与评价等研究主题。基于文献梳理分析发现,交通运输碳排放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交通运输总周转量、交通运输碳强度、城镇化率、城市空间分布、运输结构、交通燃料价格等;交通运输碳排放未来预测和潜力的研究目前以情景分析方法为主;交通运输碳减排措施总体包括技术性、结构性和管理性措施;交通运输碳排放核算方法与评价研究角度和领域跨度较大。目前相关研究存在量化研究影响因素过程中过度聚焦宏观层次因素,部分影响因素研究存在重复解释现象,货运峰值研判、低碳交通投资等主题研究相对有限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生产行为指农户在生产过程的各方面、各环节降低碳排放的行为。根据相关文献及少数民族农户的生产特点,分析影响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影响因素,运用Logit建立影响因素模型。选择云南耿马县200户佤族农户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农业收入、土地面积、周围人行为方式等3因素影响较为显著,政府在良种、化肥、农药和农机具方面的补贴,政府制定的环境制度规范,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农户年龄等4因素影响不显著。针对分析结果提出少数民族农户低碳生产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少数民族农户生产行为特征,构建少数民族农户农业生产行为的碳排放结构模型,根据碳排放系数法,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化肥、农药、农膜、柴油、汽油、电力等六个要素碳排放进行测算。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白族农户低碳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得到:期末经营土地面积、生产收入以及本村到县城的距离三个因素对碳排放具有显著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推广低碳种植技术、合理分配生产收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四条减碳措施。  相似文献   

6.
将农业碳排放和碳汇等生态因素引入传统农业经济绩效核算分析框架,运用SBM模型测算农户低碳生产绩效,考察无效率决策单元的投入要素冗余率及农户低碳参与行为对其低碳生产绩效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1)农户低碳生产绩效水平较低,且样本间差异性较大,与最优决策单元相比,资源过度消耗和农业碳排放产量高均是农户低碳生产绩效低下的重要原因;(2)通过传统生产绩效与低碳生产绩效的对比分析发现,低碳生产绩效小于传统生产绩效,表明以往忽视农业碳排放、碳吸收的环境约束因素会高估农户的生产绩效水平;(3)现行低碳减排政策的执行和实施效果不一,具体而言,参与低碳减排工程对低碳生产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效应,但控制了样本选择性偏误等问题之后,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程和农机节能升级工程的正向影响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7.
降低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是推进我国实现"低碳工业化"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工业低碳化是以"低碳"的生产方式取代"高碳"的生产方式,是工业部门表现形式的不断革新。工业结构低碳化是建立在低碳技术创新基础之上,并且随着技术的变化而变化的产业结构的变革过程。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的主要动力因素包括技术创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制度创新和需求结构。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剧,应对温室气体减排的经济学研究日益增多、实践行动也与时俱进。本文对国外低碳经济的研究与行动进行梳理,意在为国内研究和实践提供思路和借鉴。笔者从气候变化的经济分析、碳排放权的分配、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以及碳减排措施四个方面分析了国外研究的进展。同时,简述了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以及主要发达国家的低碳行动,并提出了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河南低碳农业发展机制和存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农业是指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实现高效率、低能托、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实现农业低碳转型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全世界所面临的国际环境问题。低碳发展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可。在对天津市历史碳排放情况进行测算与分析,剥离出影响区域碳排放水平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参考"十二五"经济发展目标与低碳示范试点城市建设目标,建立了"经济—能源"投入产出模型,充分考虑中间产品使用导致的隐性二氧化碳排放,对未来区域碳排放做出多情景科学预测,为探索合理的碳排放测算分析方法,推进国家低碳示范试点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减缓和适应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两种相辅相成的措施。中国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减缓和适应同等重要:一方面,农业在减缓气候变化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另一方面,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比减缓气候变化更为现实的迫切。积极发展低碳现代农业实现减排增汇,中国农业生态系统可以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固碳增汇措施,纳入全球CO2减排措施中去。中国低碳农业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2.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数字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开放性、共享性、匿名性、可溯源性等特征,它可以完善农产品的食品安全认证、优化农产品的物流体系结构、革新农业组织的分工合作模式,但目前关于区块链应用于循环农业的研究尚不多见。论文研究搜索并梳理了相关文献知识,根据循环农业以及区块链的技术特征,以北京留民营生态农场为案例,提出了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化循环农业框架,详细阐述了分布式账本、共识算法、代币机制、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核心技术在框架中的应用。该框架将区块链的“数字化”赋能与循环农业的“可持续性”内涵相融合,能够解决留民营有机蔬菜以次充好、农药残留、生产流程不规范等问题。最后探讨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深入探析区块链在循环农业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休闲观光农业是经济发达时期为满足人们休闲观光需求,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生产条件,发展观光和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本文结合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实证研究,提出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演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缓慢发展的初始阶段、加速发展的产业化阶段和提质增效的创意化阶段。近年来,休闲观光农业在全国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县镇和乡村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发展模式和增长点。而随着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进,其发展创意越来越重要,需要通过创新创意全面提升休闲观光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而推动休闲观光农业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动力主要源于农业生产自身的不断进步、观光农业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政府扶持政策的不断跟进、旅游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关键制度变革的不断推进,各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系统的动力结构,共同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的持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低碳转型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但现有研究缺乏对农业低碳转型路径的深入探讨。本文在社会-技术转型多层级(MLP)框架基础上,从微观利基层、中观体制层、宏观景观层三方面构建了农业低碳转型的理论模型,并运用必要性分析方法(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对中国31个省份(因数据缺失,不包含港澳台地区)案例数据进行分析,以探究农业低碳转型路径的前因组态。研究发现:(1)预设的6个前因条件均不构成高/低水平农业低碳转型的必要条件;(2)存在5条驱动高水平农业低碳转型的路径,具体分为两组,分别是“数字基础+数字金融”主导模式,“科研人力+机械投入”主导模式;(3)中国东中西部的农业低碳转型路径存在明显差异。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农业低碳转型理论机制的认识,也为农业低碳转型工作提供了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化肥、灌溉、农药、农膜等6方面碳源测算了1990—2016年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省级农地利用碳排放量以及相关驱动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处于增长状态,年均增长率为3.13%,农业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年均增长率为-1.94%。(2)各省份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产值相关,同时受制于省级碳排放强度的作用。(3)经过因素分解发现,农业就业占比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但在总量上还低于农业人均GDP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呈现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97—201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基于STIRPAT的扩展形式,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碳排放效应。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将空间自相关性纳入传统模型中,并且未采用简单的三次产业划分法描述产业结构,而是将生产部门细分为五类行业。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空间维度上的依赖性和异质性,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受经济规律和发展实际的限制,这影响了减排效果的发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但工业发展的高能耗、高污染特征仍非常明显,农业和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正相关,其他行业比重调整的降碳作用有待更充分的激发。指出:我国应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促进以技术创新与进步为基础的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各区域要力求与周边地区协调、互助,共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7.
熊宁  朱捷 《经济地理》2005,25(6):864-867
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的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文章建立农业增长方式模型,评估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状况。通过分析农业要素生产率、要素投入弹性系数和农业产出增长集约度的变化来证实资源配置的效率是农业增长的源泉。从资源配置的矛盾中分析农业发展的前景。从人口资源环境的视角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在充分吸收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变革自然的生产方式和认识自然的思维方式来实现。农业是人与自然打交道最密切的部分,其生产方式的变革能缓解甚至解决生态问题并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提出,正是在完善认识自然的思维方式的过程中,通过构建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和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现有研究农户生产性投资行为的文献进行分析,对农户生产性投资作了进一步细分:农业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我们认为只有农业长期投资会影响到农村经济和农业持续发展,进而我们发现了农业长期投资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实物期权的性质.因而,我们运用实物期权的方法对农业长期投资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解释了我国农业长期投资面临的困境,并给出了我们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