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宏观经济信息的冲击不仅会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的联合波动,而且会通过隔夜信息影响市场的跳跃。基于高频数据下的非参数跳跃检验方法,考察沪深300指数和股指期货价格的共同跳跃和隔夜特征,研究发现:两个市场间存在显著的共同跳跃,不同方向的共同跳跃对波动的预测表现出显著的非对称性;跳跃的隔夜特征较为明显,且隔夜共跳能够显著增强次日波动。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的共跳通常由影响整个市场的宏观信息冲击所致,且大多数共跳与隔夜信息的发布和积累相关。为避免市场过度震荡,实现金融稳定,政府机构和企业应控制在非交易时段公布宏观政策举措或经济信息的频率,并降低政策导向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鉴Bessembinder和Seguin建立的模型从价量角度实证研究了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交易活动因素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股指期货市场预期成交量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显著,且预期成交量对股票市场波动有正向影响,股指期货市场持仓量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不显著;股票市场预期成交量与非预期成交量对股票市场波动均有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高于股指期货市场预期成交量。这说明自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上市以来,股指期货市场顺利运行,其中,套期保值者交易活动对股票市场波动无影响,而股指期货市场整体交易活动则对股票市场波动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市场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股票市场表现出的联动性成为经济波动溢出效应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本文利用VAR模型,对沪深300和道琼斯指数每日收益率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动性,沪深300和道琼斯指数之间的收益率波动呈现互相影响的局面,但这种影响力度较小,且道指受到沪深300指数冲击的反应要大于沪深300指数受道琼斯指数的影响,从而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对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套利原理、套利策略、套利风险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ETF组合拟合沪深300指数作为现货组合,对交易最频繁的期货期现套利进行实证研究.由于多数金融数据存在较明显的"尖峰厚尾"现象,采用改进后的德尔塔——正态法对沪深300股指期货期现套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ETF组合的方案简便可行,对于沪深指数的跟踪误差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5.
根据行业与经济周期的关系,运用资本结构自然实验法,以沪深上市的防守型行业为样本,研究了宏观经济波动对防守型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宏观经济波动显著地改变了防守型上市公司资本的结构和融资来源。  相似文献   

6.
我国股票市场波动非对称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对沪深两市收益率的性质作了统计分析,由统计分析的结果得知两市的收益率数据可以应用t分布下的EGARCH-M模型作波动的非对称性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了沪深两市中都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性波动,并且,从经济意义上讲,上海股市的非对称性更显著;结果还表明,总体上讲沪市中的投机性要比深市严重。  相似文献   

7.
沪深300股指期货与现货价格发现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股指期货仿真交易数据,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金融计量方法,实证研究沪深300股指期货与现货的价格引导关系。研究表明:沪深300期货和现货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沪深300期货与现货之间存在较弱的价格引导关系,沪深300现货对期货价格的引导作用大于沪深300期货对现货价格的引导。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深沪股市的大盘指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日历效应”对交易量与股价波动性关系的特殊影响,并且分别考虑将原始交易量、包含自相关性的交易量、以及进行“好消息”与“坏消息”划分后的交易量引入到GARCH模型以及非对称性GARCH模型中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原始交易量对股票指数的股价波动性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解释效应,但是考虑了自相关性后交易量却无法有效解释股价波动的GARCH效应;股价的日历效应对于上海市场中交易量对股价波动性的解释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好消息”与“坏消息”的划分后的交易量可以对非对称性的股价波动性进行较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在混合分布假说(MDH)框架下,应用EGARCH-Volume(附加交易量的指数GARCH)模型,分阶段考察了收益率波性与交易量的关系。与以往研究结论不同,对沪深股市分阶段的实证结果表明:在股市发展的过渡、调整阶段(1993~1996),同期交易量作为信息到达的代理变量,明显降低了沪深两市收益率中时变波动的持续性特征,而在规范、发展阶段(1997~2001)沪深两市的交易量基本不能解释收益率波动的持续性特征,收益率波的持续性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混合发布假说对股市持续性解释力呈现阶段性差异,说明信息对收益率波动的影响机制随着股市的发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10.
实体企业热衷于从金融市场获取投资收益,个别企业甚至出现了过度金融化的倾向,成为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的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对2009~2018年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动向及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具体数据展开研究,并以同期沪深两市3567个有效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建立一种多元回归统计分析模型,研究实体企业金融投资收益对宏观经济波动所产生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实体企业投资金融收益与宏观经济波动显著相关,这种过度金融投资行为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给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带来了新的阻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股票市场成交量与价格波动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个股数据资料和非对称成分GARCH-M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的量价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显示:股价的短期波动主要由非预期交易量解释,即非预期交易量所揭示的新信息是产生价格波动的根源;中国股票市场部分个股存在明显的杠杆效应,利空消息对市场波动的冲击大于同等程度的利好消息对市场波动的冲击;非预期交易行为对市场波动的冲击存在显著的非对称特征,正的交易量冲击(交易量放量冲击)比同等程度的负交易量冲击(交易量缩量冲击)对市场波动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的推出,标志着我国"单边市"的结束,它是继股权分置改革后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影响巨大的一项金融创新。文章运用融资融券71只标的证券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融资融券对标的股票价格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融资融券净额对标的股价波动性和收益率都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作用,文章解释了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并针对如何充分发挥融资融券价格发现功能,平抑股价过度波动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在贸易条件研究方面,理论界主要关注于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而对其波动现象重视不够。文章首先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波动的原因,然后具体探讨了贸易条件波动对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波动率交易在我国银行理财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构建预期收益率高于同期国债利率的创新金融产品,我们必须使用波动率交易这项新工具。本文简述了波动率交易的起因和原理,重点介绍了一种简便的波动率交易工具。本文重点以中国银行的理财产品为例,分析了如何利用波动率交易来构建一个新的金融产品,并确保银行在这个产品的有效期内实现无风险的收益。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股票代码对股票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数字偏好效应的存在,投资者刻意回避代码以“4”结尾的股票。在较长时间内,尾数是“4”的股票收益低于给定风险水平下的市场必要收益。但这一现象受到股市行情的影响,牛市行情时,投资者回避“4”的行为表现明显,而熊市行情时则会趋向消失。具体表现为:牛市行情下,“4”组合的资产收益小于给定风险水平下的市场必要收益,熊市行情则无此现象。本文从行为金融莹晶当磨时杖一仑蜃由市扬耳夔讲符T觎崧  相似文献   

16.
过度自信理论及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投资者过度自信理论,说明了导致投资者过度自信的原因,分析投资者过度自信对金融市场交易量、市场效率、波动性和投资者预期效用的影响,指出了由于投资者的过度自信特征导致了市场的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投资者的过度自信特征具有消极作用,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股市波动与成交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对于了解股市的信息传导机制与微观结构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广义混合分布假说理论,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中国股市上证综指1994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资料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股市波动具有长期的持续性,负向消息对股市波动的影响大于正向消息;成交量与股市波动之间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即较大(小)的波动伴随着较大(小)的交易量,且这种关系随着波动增加而逐渐增强,同时具有不对称的特点.相对于传统实证方法,分位数回归对二者的动态关系提供了更完整的描述,能够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采用GARCH(1,1)模型就成交量、持仓量对大豆类期货价差波动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当期成交量、持仓量对大豆期货价差波动的整体影响是显著的;滞后成交量、持仓量对大豆期货价差波动的整体影响也是显著的;当成交量、持仓量同时进入条件方差方程时,它们对大豆类期货价差波动的影响整体上也是显著的。这一结论揭示了我国大豆期货市场信息传递过程,验证了我国大豆期货市场的信息非有效性,对期货市场投资者以及期货市场监管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