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早期以“离土不离乡”为重要模式;之后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异地转移即“离土又离乡”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2.
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关键在于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在对湖北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调研中发现,旅游业可以有效地实现劳动力的转移,走"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发展道路,使旅游业的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大中城市转移,外出打工日益增多。外出打工的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这就是劳务经济,它极大的拉动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拉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拉动国民财富的动态平衡,同时,更重要是加快劳动力转移,增强农民自身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1)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2)是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经历了从“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到“即离土又离乡”的异地转移,再到今天以异地转移为主的局面.与这两种转移模式相对应,农村形成了内生式和外延式两种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对刘易斯与舒尔茨两种要素配置理论模型的梳理,用发展的眼光系统地对中国农村发展问题进行考察,结合中国农村改革实践,探寻农村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一、小城镇发展模式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适宜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不仅决定城市化自身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更能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巨大推动力,城市化进程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的大小,是衡量城市化发展模式是否成功的标准。根据对河北省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我们认为,“九五”期间,河北省选择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通过发展农村工业带动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就地转移”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未能有效提高河北省的城市化水平和质量,未能对河北省经济运行发挥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一、农村家庭工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大量剩余劳力迫切地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农村家庭工业的发展,使这些剩余劳动力找到了一种亦工亦农、离土不离乡的新出路。农村家庭工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补充,它与集体工业在不同的范围、层次中发挥相得益彰的作用。1、家庭工业在经营上有自主权,是  相似文献   

7.
蔡海伟 《经济师》2000,(3):87-87
一、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利用与管理问题农村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 ,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从国情矛盾出发 ,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基本内容是怎样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进镇 ,同时让土地更少地被占用 ;是要更多地把农业人口离土离乡转移出村 ,然后让尽可能少的农民在土地上搞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规模经营 ,最终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农村的现代化。但从目前小城镇建设的土地利用现状看 :一、小城镇建设用地中宽打宽算、大手大脚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小城镇“门坎”较高 ,尤其是土地成本过大 ,影响了小城镇对乡镇企业和农村人口的吸引力。出现上述情况的…  相似文献   

8.
钱炳根 《经贸实践》2004,(11):56-57
在我国传统的农村人口中,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劳动。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即农村转移劳动力,可分为农村内部转移和农村外部转移两种形式。农村内部转移在产业分布上是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在地域分布上是由乡村向所在集镇转移,基本特征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村外部转移有两种形式:一是农村劳动力直接迁移至城镇,即由农村居民(以下简称农民)变城市居民;二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创业,虽然既离土又离乡,但农民的身份没有变。  相似文献   

9.
谈河北省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河北省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发展周伟文李澍卿▲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李炳良(左四)听取小城镇建设情况介绍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转移的困境与小城镇发展的良机(一)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的艰难抉择据资料统计估算,河北省在1982-1988年间,共转移劳动力45...  相似文献   

10.
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小康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于广大农村来说,加快小城镇的发展,较大幅度地提高城镇人口比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问题,足农村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小康的必由之路。小城镇生活、生产成本低, 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强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一体化规模扩大,尽管近几年有大量农民流转城镇定居,但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的农民离土不离乡,有的离乡不离土,仍然占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新农村建设、实现小康社会最基本的硬条件,是当前一项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针对农房改造建设牵涉面广量大,政策性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施工质量安全监管相对簿弱等因素,如何推进农房改造建设,切实有效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2.
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边际递减与剩余劳动力反梯度转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在中国农村巨大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下,发展乡镇企业被主流观点看成是这种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器”,因为城镇部门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是极其有限的。从全国情况来看,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总量中,大约只有12%的劳动力转移到各类城镇部门,而约有88%的劳动力是在农村工业、商业及服务部门实现就业转移的。因此,要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点放在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上(陈吉元,1994)。但是,也有观点认为,农村乡镇企业的“大推进”式扩展已近极限,原有模式的“离土不离乡”对剩余劳动力的容量愈来愈小(陈东琪,  相似文献   

13.
扩张就业容量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刘易斯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理论,托达罗提出了在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理论。中国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巨大,任何单一路径不能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结合中国国情,本文认为:我国梯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三大路径是:扩张大中城市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扩张小城镇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14.
小城镇建设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永勇 《经济师》2001,(11):226-227
农村剩余劳力的有效转移关系到我国农村的繁荣与稳定,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战略能否实现。文章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渠道的分析,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进而对农村剩余劳力而向小城镇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小城镇建设中的如何促进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提出了若干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非农化:西部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黎霞 《经济师》2003,(9):9-10
西部的贫穷主要不在城市 ,而在农村 ;农村的贫穷主要在于非农收入低。文章从理论和现实上分析了西部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是非农化 ,并指出西部农民非农化的理想形式是“离土又离乡。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问题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如何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其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加快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的信息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支持。通过信息化,农业将实现集约化经营,从而分流出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用以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复兴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还有助于离土不离乡,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阐述了加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加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影响等因素制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转移能力的增强能够拓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空间,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动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提供,很大程度克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力,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稳定程度。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是决定城市化进程快慢与否的主要要素。  相似文献   

19.
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传江  张辉  黄云平 《经济评论》2004,130(6):39-43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与东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有增无减 ,但是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而且大量过剩、非农产业规模较小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 ,是最根本的差距所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与东部地区相比呈现显著不同的特征 ,该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同城镇化进程的互动关系与东部地区也不尽相同。为此中西部地区需要 :(1)推进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小城镇“三位一体”的发展 ;(2 )构建农民退出新型机制 ,打造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3)完善城市群带 ,增强城市辐射能力 ,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和产业体系 ;(4 )推进城市建设、城市经营管理市场化与资本化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和阻碍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同时,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