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西部人》2004,(6):54-55
我永远都会记得那个晚上,我像平时一样在看体育新闻,妻子洗了澡出来对我说:“我的脚上怎么多了一颗黑痣?“……  相似文献   

2.
珍惜所爱     
《中国招标》2015,(2):42
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美国一家大公司的老板忧心忡忡地回到家里。"你怎么了?亲爱的?"妻子笑容可掬地问道。"完了!完了!我被法院宣告破产了,家里所有的财产明天就要被法院查封了。"他说完便伤心地低头啜泣。妻子这时柔声问道:"你的身体也被查封了吗?""没有!"他不解地抬起头来。"那么,我这个做妻子的也被查封了吗?""没有!"他拭去了眼角的泪,无助地望了妻子一眼。"那孩子们呢?""他们还小,跟这档子事根本无关呀!""既然如此,那么怎能说家里所有的财产都要被查封了呢?你还有一个支持你的妻子,还有一群有希望的孩子,而且你有丰富的经验,还拥有上天赐予的健康的身体  相似文献   

3.
《中国招标(周刊)》社关木律师:我于1992年9月大专毕业,进入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当时我与企业签订了五年的劳动合同。1997年10月,企业没作任何说明就不与我续签劳动合同。请问:企业不与我续签是否应有合法理由?我在合同终止后可否获得经济补偿?  相似文献   

4.
微博热点     
《中国经济周刊》2013,(23):16-17
围观#邓文迪:离婚让我如此富有#新浪微博一周讨论次数:268,440次6月13日,现年82岁的默多克已经正式向纽约曼哈顿地方法院提交一纸文书,要求与妻子邓文迪离婚。邓文迪是默多克的第三任妻子,二人于1999年结婚,并育有两个女儿。44岁的邓文迪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原名邓文革。现年82岁的默多克作为美国新闻界大亨,拥有《华尔街日报》、道琼斯通讯社和20世纪福克斯公司等企业。此次二  相似文献   

5.
2011年7月的一天,当地报纸刊发了我采写的一则新闻,内容是福建省华安县一名学生考上重点大学,因为家贫很可能上不了学。"我是余先生。"一位自称"余先生"的人,突然给我打来电话,"我想帮助今天报纸刊登的那个大学生。""哦,是吗?……"真的?假的?那时,我从事新闻工作也有六七年时间了,像"余先生"这样主动联系资助贫困学生的人,我还是头一回遇见。"我要资助他1万元,你帮我拿给他。"对方语气很诚恳。  相似文献   

6.
决绝往事     
妻子说:“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弘一法师双手合十:“爱是慈悲.”  相似文献   

7.
回家路上     
天快黑了,我才来到公交车站。离开车时间还有几分种,司机的小儿子坐在驾驶位子上玩着,司机正在车外和拎着保温饭盒的妻子说话:“叫你别来偏来,还把他也带来,这不,送来也没时间吃了啊!”车开了,乘客暂时只有我一人。温馨的家庭对话填补了车厢的空荡:女人絮叨着晚饭的菜式;幼儿园老师对儿子的评语;儿子说长大了要为爸爸买一辆车。还有刚才在家里熨衣服,儿子也要帮忙,结果母子都被烫了。听到这里,司机回了一下头看看妻子的手臂,嗔怪地说:“快搽药!这样的事情等我回去做吗?”“妈妈,爸爸怎么不吃饭啊?”依偎在妈妈怀里的小儿子忽然说。妈妈逗他:…  相似文献   

8.
高媛  龙彪 《浙江工商》2002,(1):29-30
当所有的服装企业都无一例外地聘请了一流的设计师,都无一例外地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都无一例外地购进了高质量而又时尚的面料,都无一例外地通过了ISO9002质量认证,此时,“你有、我有、全都有”了,那服装企业又该怎样去创造自身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朋友寄给我一张近照。照片上夕阳西下,山影昏暗迷离,一棵老树直指苍天,似有诉不尽的凄凉,朋友倚在树下,愁眉紧锁,一脸沧桑。乍一看到这张照片,我几乎不敢相信,这就是几年前生龙活虎,对一切都充满激情与希望的他。在他的来信中,也不自觉地流露出人生的感伤!妻子看到我闷闷不乐,以为我病了。我指了指照片。妻一看,竟惊叹起来:“哇,这幅照片好有诗意!火红的朝阳冉冉升起,苍翠的山野涌动一片生机,还有这棵大树,虬枝劲叶。对了,你这位朋友也挺上镜的嘛,看他的表情,踌躇满志,朝气蓬勃……”“什么?”妻子这么一说,我几乎呆了,于是又拿起照片仔细端…  相似文献   

10.
1994年3月22日,黑龙江绥化五营乡东围村.在朦胧的夜色中,两个持刀的男子,向东围村逼近.村西头一栋瓦屋内,张喜国和他的妻子、4个女儿正津津有味地看电视.突然听到敲门声.“谁呀?”14岁的四女儿张庆贺问.一个声音答道:“我,你还不认识?开开门就知道了”.门开了.两个脸上蒙着白布的人冲了进来.  相似文献   

11.
《走向世界·山东摄影》:转眼间“奔”系列作品创作至今十余年的时间了,时过境迁,能否阐述下您当时创作初衷?现在回望,又有着怎么样的心情? 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人来说,证明与表达是一个难以超脱的轮回,这种轮回在有限的范围内,会伴随着年轻人的迷茫进行着一个高速与繁杂的挥发,这就是青春.没有任何人敢给青春打包票,但也几乎没人因为没有包票而终止自己的青春.当初的创作的时候,我想做一组像我自己而不是像别人的作品,在那个年代,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我都没有见到与其类似的形式表达,而我用这种形式承载一种鲁莽的青春、幻象的世界与无畏的抗衡.我钦佩那时的自己,而如今回首过去,似乎现在已是一个娴熟老练而多虑的自己,或许那时的青春住在了一个遥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正1972年,《人民画报》为纪念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逝世,在第五期刊发了其于1936年在中国拍摄的部分照片,其中一张照片正是《西行漫记》的封面。当时在北京参加会议的谢立全将军看到这张照片后,给在南京的妻子写了一封信:"那个吹‘抗战之声’的是我……"斯诺来到宁夏豫旺堡1936年8月,埃德加·斯诺来到彭德怀率领的中国人民红军西方野战军总部驻地宁夏豫旺堡采访。斯诺发现,红军的生活极其艰苦,官兵们的服装十分破旧。他在看到一队红军小号手训练的场面后  相似文献   

13.
纸上谈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俐俐:伶伶,最近怎么老见你忙出忙进大包小包扛着,跟二道贩子似的,忙什么呢? 伶伶:孤陋寡闻!著名的三里屯服装一条街说拆就拆了,拆迁大甩卖,机会难得,北京城里像我这样会过日子的同志全去了,大包小包往家扛,那场面,活脱脱一个春运时的北京站。 俐俐:好好的买卖,干吗不做了? 伶伶:据说是阻碍交通、有碍市容。 俐俐:拆得好!要依着我,对面的酒  相似文献   

14.
幽默 漫画     
《西部人》2002,(1)
瘦老婆 三位外交部官员在一起谈论世界大战期间粮食危机对他们的妻子的影响。 英国人说: “我老婆瘦得可以用围巾做衣服。” 法国人说 “我老婆有一次在浴池洗澡,我只听到呼救声却不见人,后来发现她掉到阴沟里了。” 比利时人说: “我老婆有一次吞了一颗杏核,正巧那天一位远亲来看她。一见面,客人就惊讶地叫起来了,说‘你怀孕了,在信里怎么不提一句呢?’”  相似文献   

15.
轻松时刻     
一个老人临终前向妻子说:“我要把所有的事业交给阿伦。”“你在干什么?”妻子喊道,“阿伦是个懒汉,他会把你的事业败光的!你应该把它们交给努西姆!”“行,就交给努西姆吧。钱全留给索菲娅……”“为什么把钱全给索菲亚?她丈夫挣的钱够多了。最好把钱给罗丝!”  相似文献   

16.
漫画与幽默     
《西部人》2004,(6)
真是感人彼得把一束白色的马蹄莲放在母亲的墓前,静静地祈祷了一会儿,正准备离去时突然听见悲伤的哭泣声。听这哭声,真是感人!彼得被深深打动,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决定去看看。顺着哭声走近,发现一名男子跪在一块墓碑前,低头痛哭:“你为什么要走?呜——你为什么要走?呜——呜——留下我孤孤单单一个人……”彼得决定上去劝劝:“兄弟,虽然我不愿打扰您,但这样哭会哭坏身体的,节哀吧!扫墓的人我见过很多,像您这样情深意重的,我还是头一次遇见。冒昧地问一句,这里长眠的是您的什么亲人?”“我妻子的前夫,呜……你为什么要走?”我只出轨三次一…  相似文献   

17.
走近王岳     
刚从外地回来,当晚,一位久未见面的朋友来访。我大吃一惊:这就是曾经奄奄一息的孔先生吗?三个月前,我曾经去看望过他,那时,他已患了肝硬化腹水,面色苍白,四肢浮肿,躺在床上显得有气无力。我为他惋惜,刚过不惑之年,怎么就与这种不治之症纠缠在一起了呢?为此一家人都忍不住暗地里为他流泪。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三十五六年前的事了,至今还时常清晰的浮现在我的眼前. 那时,我还是个入伍不到一年的"新兵蛋子",在团部公务班当公务员.一天下午,部队刚吹过上班号,我正给团长办公室送开水,就见炊事班刘班长喊了声"报告",也跟了进来."张团长,两点半在炊事班开党小组会,请你准时参加!"刘班长说完,敬了个礼,转身就走了.当时我很纳闷,"一个大头兵",还敢这样跟团长说话?我再看看老团长,见他正在点烟的手,微微有些颤抖.我更加纳闷了:咋的啦?老团长犯什么错误了?不对呀,就是犯了什么错误,也轮不到你炊事班长来处理呀!  相似文献   

19.
十几年前,有一部电影的名字曾经成为流行语:"街上流行红裙子".那时居民买服装讲究追时髦.据报载,如今有的年轻姑娘如果在大街上发现另一个人的衣服与自己的样式完全相同,她就可能再也不穿这件衣服了.她们讲究的是个性. "缤纷变换的服装显示出中国人多彩的生活,时尚的多样化和文化的多样性在流行服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位作家如是说.  相似文献   

20.
正2004年,我退居二线后担任了山西省泽州县老促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从那时开始,我一直积极订阅《中国老区建设》,经常给刊物投稿,并曾被聘请为通讯员。岁月如流水,《中国老区建设》已陪伴我十七个春秋。我为何如此钟爱《中国老区建设》?理由有三:一是价廉物美,刊物价格低但内容丰富,接地气,有颜值。二是文章短小精悍,言之有物,一看就明,一听就懂,特别是红色经典故事多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