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全球68个主要经济体1981-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系统考察了金融周期和金融波动对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金融高涨期和衰退期,经济增长率较低,同时容易爆发金融危机;相比之下,金融正常期的经济增长率更高,同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也更强。这意味着,只有当金融周期处于相对平稳的正常状态时才有助于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反之,不论金融周期过热还是过冷,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都会受到明显的负面影响。此外,无论金融周期处于何种阶段(高涨期、衰退期或正常期),金融波动的增加都伴随着更低的经济增长率和更高的金融危机发生概率,这意味着,金融波动的增加不仅会显著削弱一国的经济增长,同时还会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2.
3.
经济周期的直接成因是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不一致.总需求的周期性与总供给发生偏离,是经济制度本身的某些特点造成的.应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的经济稳定增长具有良好的制度基础,并有效的发挥经济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平抑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8年,美国为应对金融危机,维护经济与社会稳定,出台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俗称"七千亿美元救市方案"。该法案由问题资产救助计划、预算条款和税务条款三部分组成,从产生程序到核心内容都很重视议会财政权力和纳税人利益的保护,彰显财政民主主义的精神。与此对应,中国从2008年开始也实施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的同时,却有财政民主制度上一些不足。为此,借鉴美国做法,中国未来必然加强人大对财政预算的约束作用,同时保护纳税人的知情权等财政监督权利。 相似文献
5.
金融资产流动性是影响其收益率的重要因素.本文在设计债券市场连续的综合流动性指标和股票市场波动调整的流动性指标的基础上,利用允许均值系统方程间互相关的AVAR-TVGARcH模型,并结合wald检验和LR检验对于股票、债券和人民币汇率市场间的流动性波动溢出效应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三个市场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流动性波动溢出效应.回归系数显示市场流动性间的波动溢出效应较小.同时,本文发现外汇和股票市场流动性序列间的条件协方差都存在明显的时变特征和程度不一的聚类现象.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建立与发展,货币政策实施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经过实证分析,发现1993年以来我国股市波动对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具有随机性的双重效应。我国股市的过度投机行为,转轨时期的特殊经济环境引起公众心理预期变化和收入差距拉大是造成我国股市波动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随机效应的具体原因。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央行应将股市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纳入可控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7.
高继贤 《金融经济(湖南)》2017,(9):34-35
应用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近30年的经济增长和波动进行了研究分析。中国经济近30年的较快增长与总量资本、总量劳动和技术进步的贡献推动了经济增长因素的持续加强呈正相关,也与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增长动力有关。近几年经济增速放缓与总量资本、总量劳动的下降以及结构转型、技术贡献率相关,但是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到新常态的正常结果,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在未来,中国经济将会在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下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上证综合指数年线作为标准,把股市划分为牛市和熊市两种状态,并采用ARMA-EGARCH-M模型分别研究了牛市和熊市的股市波动率,称为年线效应。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中国股市的日历效应都不显著;熊市的收益率序列几乎不存在任何的序列相关性;牛市波动率更容易受到坏消息的影响,而在熊市中,好消息的影响较大。如果不对消息内容进行区分,牛市会更容易受消息的冲击,加剧市场波动;而熊市中好消息和坏消息对市场波动的影响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与经济周期类似,保险业经营波动也呈现一定周期性。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后认为,国外注重研究“承保周期”,主要集中在解释其产生原因,验证其在各国保险业的存在性;国内学者则在验证非寿险市场承保周期存在性的基础上,开始分析经济周期对保险市场波动的影响。总体而言,对保险业周期性波动的“整体性研究”较多,欠缺“结构性研究”。此外,在保险逆周期监管研究方面,现有文献侧重逆周期监管的必要性研究和监管措施研究,尚未对逆周期监管的两个难点有所突破。未来我们至少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作进一步探索:研究重点应侧重“保险周期”而非“承保周期”;分析保险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形态差异和结构性差异;加强逆周期监管的“预见性”和“适度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股票价格波动对银行稳定影响的理论及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股票市场,从而为股价波动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和银行稳定留下空间。理论和实践证明,股票价格的急剧波动和银行部门不稳定性扩散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对我国的经验分析表明:银行间信贷市场与股票市场的资金联通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上市银行脆弱度与上证综合指数的相关性在5%水平上显著。所以应该采取措施疏通货币市场与股票市场正常的资金联系,并且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审慎管理。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受到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着成本增高、终端市场受限、融资难融资贵、税费负担重等发展瓶颈制约问题.如果这些困难和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和阻碍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要以降税减费为主攻方向,减轻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压力,帮助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本课题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提出财政部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1234"工作思路和对策措施,积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动力强起来、发展质量高起来、发展速度快起来,为达州加快实现"两个定位"和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我国财政透明度的度量及改进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财政透明度主要是指政府向公众公开政府的结构与职能、财政政策目标、公共部门账户、财政筹划和预算信息的程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财政透明度有四个方面的要求,即政府应当明确其职能和责任范围、必须全面公开财政信息、合理公开其预算编制和决策程序和提供真实的财政数据。对照这些规范,我国财政的整体透明度较低,并且存在着许多问题。最后文章还给出了增强我国财政透明度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风险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龙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8):7-10
本文从宏观经济运行和财政运行两个方面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基本结论是:(1)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部分预期目标,实施该政策要比不实施该政策要好。如果企图通过一直实施该政策来实现预期目标,则财政风险是存在的;(2)我国国债在总量上不存在风险问题,财政风险主要存在于结构上。 相似文献
14.
浅谈分权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雪剑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4):6-9
本先就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适当的财政分权的理论依据进行了论述,随后对集权的理论依据也进行了论述。本指出,当前,对于我国财政体制的完善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分权问题,而应在规范政府收支的同时,根据政府职能的实现来理顺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对我国近年直接融资和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将国内关于财政收入增长原因的研究成果归纳为"94税改"、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长、经济运行等几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用直接融资数据、企业财务数据和宏观财政数据对直接融资和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我国近年来直接融资对财政收入具有明显的增长效应,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2006、2007以及2008年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肖文东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1):32-35
财政运行困难是我国财政体制的一大痼疾,而与之相伴的财政风险危害更大。本试图从财政收入机制、财政支出效率、财政政策操作三个角度来分析形成我国财政风险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防范财政风险的政策、制度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财政均等化与转移支付体制改革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王雍君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9):1-5
中国日益扩大的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已远远超过备受瞩目的经济差距,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威胁因素.事实证明,扩张转移支付总量远不足以促进财政均等化,更重要的是必须对侧重控制功能的现行转移支付体制作根本的结构性改革,大大强化其再分配功能.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货币化水平迅速上升,流动性问题引起了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普遍重视,本文运用价格缺口法对我国1978-2009年间流动性的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协整榆验对流动性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流动性与我国的实体经济保持着长期的反向协格关系.基于此,本文认为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上应注意保持适度的流动性,为经济增长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福利成本研究——基于小概率“严重衰退”事件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Lucas模型基础上,引入存在严重衰退状态的消费增长过程,重新估算中国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修正了Lucas论断。通过本文模型的计算,我们得出:(1)应用存在严重衰退状态的福利成本模型估算的中国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远远高于Lucas模型估算的结果。在合理的参数范围内,前者一般是后者的10倍左右。因此,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旨在防止严重衰退状态发生的宏观稳定政策的福利收益相当大。(2)对于中国经济而言,降低严重衰退状态发生的概率(从0.017降低到0.003)所获得的福利收益大约是Lucas模型结果的3~4倍。这表明,中国宏观稳定政策的收益主要来源于降低严重衰退状态的发生概率,而不是减少通常意义上的经济波动。(3)在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取值范围内(γ小于6),中国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与美国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相当接近。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存在严重衰退状态的福利成本模型适用于不同的经济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