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根据北京市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分析发现,市内各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差异非常显著,其差异程度不亚于各市间、各省间的差异水平。我们从经济集聚密度的视角对北京市内的劳动生产率差异进行解释,结果发现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劳动生产率对单位面积上产出和单位面积上就业的弹性分别为11.8%和16.2%,高于欧美的4%~5%的平均水平。这一分析结论验证了集聚经济效应的存在,也为解释我国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
运用EG指数模型实证分析了2002—2009年间江苏省纺织业产业集聚程度的变化趋势,并计算分析了2002—2009年间江苏省纺织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基于此,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曲线拟合。曲线拟合结果表明:江苏省纺织业的产业集聚度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确实存在倒"U"型关系,但倒"U"型曲线中临界点的位置与预期有所不同,这可能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江苏省纺织产业在发展中所积累的问题的影响。最后对江苏省纺织产业及其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   总被引:98,自引:3,他引:98  
范剑勇 《经济研究》2006,41(11):72-81
本文从产业集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距相互的紧密联系出发,认为非农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是产业集聚的源泉,并提高了该区域劳动生产率,进而对地区差距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利用中国2004年地级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数据,我们发现大陆地区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对非农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8.8%左右,高于现阶段欧美国家5%左右的水平。同时这一集聚效应在省际之间有存在差异和没有差异两种情况,在非农产业分布极不平衡的情况下,这都扩大了劳动生产率在各省之间的趋异,将地区差距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2001-2007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集聚经济、公共基础设施与城市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住其他影响因素后,一个地区的就业密度和公共基础设施对其非农劳动生产率都有着显著为正的影响,但在忽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情况下,集聚经济的估计值明显偏高了。  相似文献   

5.
制造业集聚与其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互为因果、互相强化的关系,制造业集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反作用于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动态面板联立方程结果显示,考虑被解释变量滞后项作用后,制造业过度集聚产生拥挤效应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就业密度增加仍然对劳动生产率提高具有正向作用,劳动生产率提高仍然有利于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制造业空间集聚存在自我强化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世界银行2003年中国16个城市企业调查报告,对纺织服装业和电子设备制造业是否存在地方经济和城市经济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运用直接估计生产函数的方法判断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行业集聚经济的来源,即集聚经济的外部性是来自于产业内还是产业间,并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方法,消除了内生性.研究表明,两个行业的企业均能受益于本地同行业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产业专业化则无益于知识溢出;电子设备制造业能受益于本地行业多样化,而在纺织服装业则不存在这种集聚经济.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和劳动生产率差异明显的现状,对我国267个地级城市的基础设施情况进行指标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实证分析了基础设施水平、城市拥挤性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和就业密度对我国城市生产率的积极作用,同时两者的合力对城市生产率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通过对城市制造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和城市制造业集聚与地区劳动生产率之间关系的理论及实证研究的相关文献梳理,可以得出城市制造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已经取得共识;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城市制造业集聚与地区劳动生产率时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产业集聚与地区劳动生产率存在着正向关系.但是,在研究城市制造业集聚与地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时,仍有可以探究的空间:引入市场竞争作为门槛变量研究城市制造业集聚与地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城市蔓延与城市生产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9.
以FujitaThisse理论模型为基础对城市群内产业集聚进行了理论分析,理论推导结果显示城市群内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山东半岛城市群制造业行业2003—2011年面板数据,通过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对城市群内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城市群内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表现为"门槛效应"——产业集聚初期推动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过度集聚引起的负外部性会抑制经济增长。针对上述结果,本文给出了理论分析和结论启示。  相似文献   

10.
西安城市产业集聚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粉萍  程建华 《经济师》2008,(5):264-266
文章运用符合中国实际的CES生产函数对西安城市产业集聚经济效应进行实证研究表明,西安市的产业集聚效果都比较差。西安市的集聚经济效应h值历年均小于1.总体上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西安市的城市集聚经济UBE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西安市产业集聚体之间存在许多诸如缺乏专业化分工合作、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度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杭州都市区经济集聚与扩散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以杭州都市区为例.试图揭示都市区经济集聚与扩散的空间过程与机制。首先论述了都市区集聚与扩散的水平与结构;其次分析了都市区经济空间动态发展过程.最后将都市区经济集聚与扩散的激发因素慨括为:①技术革新与产业结构的升级:②区位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③各级政府的行为:④地产市场的建设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京津都市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分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和天津为主体的大都市区,不仅是华北地区的经济核心区,更承担着全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职能,其中制造业仍是区域竞争能力演变的重要驱动因子,因此,增强京津都市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提升本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该研究旨在对京津地区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变化进行结构解析,明晰该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结构来源,为打造新型产业分工提供决策参考。研究表明,自1997—2007年间,北京和天津制造业的总体劳动生产率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大约相当于全国的2倍;研究期内京津地区的制造业生产效率均有显著增长,且自2005年以后天津制造业总体劳动生产率高于北京。采用Laspeyres指数分解法对京津两地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结构分解结果表明:纯生产率效应即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是导致制造业整体劳动生产率变化的主要源泉,由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导致的行业结构调整即结构红利效应并不显著。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行业分解结果表明:京津两地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主要源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技术与规模经济指向型行业。结论主张京津地区制造业要尽快以新型产业分工为基础,根据城市自身优势,实现制造业产品和功能的差异化战略,共同打造全球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十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GMM估计方法研究了产业集聚对经济效率的门槛效应,并对威廉姆森假说和开放性假说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产业专业化集聚对于没有跨越经济发展水平门槛值的城市群经济效率具有明显的阻滞作用,而对其他门槛作用下的城市群没有显著影响;(2)产业多样化集聚对跨越城市群规模门槛和处于所有经济发展水平阶段的城市群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其他门槛作用下的城市群的影响不显著;(3)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加快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将有利于提升城市群的经济效率;(4)在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城市群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中没有找到支持威廉姆森假说的经验证据,但从产业多样化集聚视角验证了开放性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最后,本文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试论经济区划的现实意义及其发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丁四保 《经济地理》2001,21(6):641-644
通过分析经济区划工作在以往的局限性,针对我国今天的经济发展形势,认为经济区划是政府必须坚持的工作,而且对于解决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障碍,经济区划有其特别的重要性。文章提出了认识经济区划工作的新观点和大致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外来人口空间集聚特点,形成机制及其调控对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宋迎昌  武伟 《经济地理》1997,17(4):71-75
外来人口冲击大城市是我国现阶段大城市发展遇到的难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宏观分析和微观调查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北京市外来人口空间集聚的特点、形成机制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6.
The productivity‐driven Mortensen–Pissarides model predicts that labor productivity i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labor market variables whereas these correlations were argued to be much weaker in the data, especially since the 1980s. We first document that the size of these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data and the model becomes substantially smaller if employment data from the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is used in measuring productivity instead of the commonly used employment data from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tatistics. Second, we show that incorporating time to build and a stochastic value of home production helps reconcile the quantitative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with the data.  相似文献   

17.
新疆市县经济发展梯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本文采用区域经济分析中常用的主成分分析方法(PCA),来研究新疆87个市县的经济发展梯度及经济差异.通过计算各市县的经济发展梯度值,总结出新疆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地域分异规律,划出经济发展的梯度分区,为制定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林拓 《经济地理》2000,20(2):57-62
本文通过历史时期长时段的考察,结合其他因素,揭示浦东经济开发与政区设置的相关性特征,并剖析其政区演变的规律及某些不合理性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李孝坤 《经济地理》2007,27(3):413-417
重庆直辖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非常突出,严重影响全民小康建设进程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重庆直辖以来的经济数据为基础,从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劳动生产率、城镇化等方面分析了重庆城乡二元性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城乡二元性结构差异显著,且有不断扩大趋势,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城镇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工业对农业辐射力弱、城乡市场严重分割、传统体制约束和行政区划调整等。最后提出了加快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户是农村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决策单元。因此,农户经济及其经营行为与持续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依据黑河流域中游地区农户抽样调查的统计数据,分析了近5年来农户收入的现状和趋势,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农户经营行为的特点,并运用经济学模型对农户经营行为及其对农户收入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根据得出的结论,对政府部门制定农业政策与农村体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