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分析控股股东是否通过关联交易掠夺中小股东利益,文章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运用我国上市公司2010~2011年的数据分析与控股股东有关的因素对关联交易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控股股东的公司,其关联交易显著高于无控股股东控制的公司;关联交易的数量和程度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成"∩"型关系;此外,其他股东对控股股东的制衡度越高,发生关联交易的可能性越低、金额越小;独立董事在董事中的比例越高,关联交易的可能性越低。  相似文献   

2.
公司股东之间存在典型的利益博弈与制衡机制,但当制衡机制对大股东行为监督失效时,大股东即可随心依据其获利意图,对目标公司实施“支持”或“掏空”的关联交易行为,对公司的盈余质量造成重大影响。本文以2006--2008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来检验股权控制、关联交易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集团型企业时,上市公司发生关联交易的频率提高,并与控股股东所受制衡力显著负相关。我们还发现当集团型控股股东的经济性质为国有时,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将会提高。  相似文献   

3.
我国上市公司非公平关联交易的大量存在会对企业独立生存能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正常的市场秩序以及公众的投资理念产生负面影响.控股股东义利观的倒置会降低企业的独立生存能力,管理机构义利观的模糊则会干扰市场正常秩序,这从内外两方面导致上市公司形成非公平关联交易偏好,而股权分置则是根源所在.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价值理念的冲突是其形成并发展的内生原因,政府习惯性干预市场的思维方式则是外生原因.因此,只有切实提高上市公司股东和政府的经济伦理意识并不断完善以公司治理机制和政府监管为代表的制度安排,才能从根本上治理股权分置进而改变非公平关联交易现象,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呈持续上升的态势。关联交易的发生有其客观基础和必然性,它为上市公司规避税负、转移利润、取得公司控制权、形成市场垄断、分散或承担投资风险等提供了合法的途径,但关联交易有可能损害非关联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进一步对证券市场构成严重危害。应加强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监管:在政策导向上,控制并不断减少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而形成的大量不合理的关联关系和交易行为,抓住源头,综合治理;针对关联交易中出现的新问题,适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法规及监管方式和手段,对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行为进行更加具体和有效的规范。  相似文献   

5.
股东利益的保护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有效保护是经济法效率和公平原则的根本要求。长期以来,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如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上市公司占用中小股东资金等现象普遍存在。为此,2005年公司法的修改,将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在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方面有许多制度创新点。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中中小股东的利益往往受到控制股东和经理人员的侵害,他们通过关联交易套取公司利润及粉饰财务状况,“内部人”侵占上市公司资产;借“资金统筹”占用资金;大股东趁约束机制软弱而为所欲为。因此,应迅速促使上市公司建立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机制,如完善公司章程、建立相应赔偿机制等。同时须完善立法,强化监督及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7.
基于股权结构的内生性视角,本文采用我国沪市上市公司的集合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制衡与控股股东关联交易型掏空的作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外生性出发,股权制衡度能够制约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集团之间的关联交易行为,尤其是侵占型关联交易;考虑到股权结构的内生属性,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额(尤其是侵占型关联交易额)增加比例越大,公司股权制衡度上升比例就越高。  相似文献   

8.
在特定背景和动因下,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手段。而且,随着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会计规范和监管的出台,规避规范与监管的形式也随之出现,关联交易的形式日益隐蔽。这严重地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成熟,侵害了债权人和中小股东的利益,长期来看对上市公司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9.
大股东侵害行为和中小股东权益维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上市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问题。大股东在中小股东缺位的条件下,通过关联交易、挪用甚至侵吞上市公司资金等行为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本文对这种侵害行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就如何雏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提出了若干看法。  相似文献   

10.
杨军 《大众商务》2010,(1):35-35
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是世界各国证券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有积极的一面。然而非公允的关联交易利用非公允的交易价格进行利润操纵,满足不合理的交易动机,损害了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侵占了中小股东的利益,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质量。本文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方式,分析了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危害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上市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盈余管理已成为财务会计领域亟待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关联方交易,作为资本市场成熟后的新型交易,对会计盈余的影响越来越大.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也越来越被管理者所偏爱,本文拟从关联方交易这一角度,来探讨上市公司如何进行盈余管理,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股权分置改革以后,上市公司所面对的市场环境与交易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治理结构、相关利益者行为、信息披露等都有了新的变化。作为上市公司重要交易方式之一的关联交易,其行为特征必然会有所变化。本文通过对比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对外关联担保的行为变化及其与公司治理相关性的关联性,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3.
关联方交易被认为是会计学界的十大会计难题之一,鉴于目前中国上市公司与母公司关联交易现象普遍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低劣的状况,从经济学角度给予了解释,指出了中国关联交易准则的不足之处,并以大唐电信(600198)为例阐述了大量关联交易存在的原因以及判断关联交易的方法和类型,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关联交易会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发展机遇、财务结构、经营能力、运营风险等方面产生影响。通过规范关联交易定价政策、对关联交易行为实施重点审计、完善制度建设等措施可以消除或尽量减少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的负面影响,推进关联方之间正常有序的关联交易。  相似文献   

15.
应用我国沪深两市五家上市银行1999-2004年定期会计报告及相关市场数据,从交易量和股价反应两个角度检验了我国上市银行定期会计报告所披露信息的有用性.结果表明,上市银行的交易量在会计信息披露前后有较大增加,而股票超额回报对意外盈余信息没有明显反应.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或超过市场对它的盈利预期或风险效应,从而提高股票价值。本文从会计政策的选择、经营中关联交易的规划和非经营性损益等方面对上市公司盈余调节的手段进行了分析,其目的是使其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减少上市公司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不当关联交易是以关联者之间的交易之名,一方或多方利用其优势地位,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损害另一方或有关人员的利益,以实现其不正当利益的非正常的交易行为。对不当关联交易关系的公司法律调整,必然要从关联企业、关联者着手,要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身份地位和职责进行规范。本文着重从对企业关联程度的控制、关联企业报表合并、转让定价的控制、从属企业向控制企业上交盈余的控制、关联交易的控制、对小股东、债权人及有关人员利益的立法保护及关联企业的法律责任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对不当关联交易的调整,提出尽量把关联企业、关联者之间的舞弊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18.
关联交易、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在分析我国制度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关联交易的两种竞争性观点;然后,以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了关联方对上市公司三种资金占用方式及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非正常的资金占用显著影响着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最后,考虑到公司治理各种机制的相互关联作用,进一步分析了其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大小股东代理理论,分析了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偏离、隧道行为与企业投资的关系。研究发现,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度越大,终极控制人越倾向于通过掏空性的关联交易来转移上市公司的资源,并且这种隧道行为主要表现在性质为地方政府与自然人控制的上市公司中;进一步检验发现,终极控制人的掏空性关联交易更易导致投资不足现象,而对投资过度没有显著影响。因此,这就在终极控制人影响投资效率的传导机制方面拓展转型国家的投资理论。  相似文献   

20.
2004年河南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问题不少。关联购销额较高;关联方之间的资产转让、收购和股权转让及置换均存在诸多问题;担保数额过高,且有关联方拿上市公司的股权或土地作抵押现象;服务费的收受和费用分担不合理;关联租赁已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手段;资金占用数额很大,且手段隐蔽。总的看,关联交易发生频率高,关联交易披露的相关信息很不充分,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问题仍然严重,而且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独立性不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