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年前,中国银行业曾被外界认为已经到了"技术性破产"的边缘,很多银行由于背负历史遗留的巨额坏账损失,盈利能力也不被看好,再加上违法案件的频发,很多人对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质疑。10年后,中国银行业的变化足以让那些曾经的质疑者为之惊叹:中国工商银行、  相似文献   

2.
10年前,中国银行业曾被外界认为已经到了"技术性破产"的边缘,很多银行由于背负历史遗留的巨额坏账损失,盈利能力也不被看好,再加上违法案件的频发,很多人对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3.
林华 《西部论丛》2005,(11):55-57
银监会不久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银行业开放促进了中资银行管理能力提高和产品创新,今后银监会将促进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深层次合作。这无疑为外资银行争抢中国市场提供了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王尚 《珠江经济》2003,(2):103-105
按照国际标准,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比较,中资银行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正因为这种弱势地位,所以人们曾经普遍认为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且挑战大机遇也大。  相似文献   

5.
“我的终点,就是我的开始。”英国诗人艾略特曾用这句发人深省的格言描绘人生。过去10年间,这句话也成了中国银行业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6.
回顾2006年,中国银行业界最具里程碑意义的莫过于三个多月前的12月11日。从那一天起,中国银行业将全面实行对外开放,觊觎国内人民币业务好久的外资银行被获准正式进入这一领域。中外资间的竞争已从“短兵相接”发展到“贴身肉搏”,对中资银行而言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而对普通百姓来说,则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外资银行并未如预期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对中资银行形成极大威胁,相反,外资银行在业务经营及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也不如中资银行。本文试图从发展本土化的角度切入,分析在华外资银行表现不佳的更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董蔚玉  罗清和 《特区经济》2007,225(10):64-66
在中国银行业实行全面开放的背景下,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各自具有比较优势,中资银行具有便利性强、费用较低以及本土优势,外资银行则具有金融创新、服务、混业经营及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双方只有选择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合作中促发展的战略与策略,才能最终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9.
彭宇 《首都经济》2006,(9):100-101
随着中国金融业改革开发进程不断深化.外资银行进入北京的脚步越来越快,他们和中国银行业并存于中国资本市场。虽然中国即将全面开放银行业将带来激烈竞争,但也给中资银行提供了向外资银行学习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的机会和条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2005年中国银行业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中资银行大规模的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进行市场化改造。本文从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的定位出发,结合外资参股的现状,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难以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原因,进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引资行为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菲 《浙江经济》2006,(5):56-57
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把中间业务发展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已经走过了二十五个年头,外资银行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竞争策略的重点之一是突出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结束,中国银行业开放将在2007年进入一个新时期。对此,中资银行必须未雨绸缨,积极应对国内银行业全面开放后的形势。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银行业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银行业整体面貌也焕然一新,实现了质的飞跃。据统计,从1979年至2012年30多年间,我国银行业人民币信贷余额从2040亿元增加到63万亿元。间接融资在我国金融结构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作为中介的商业银行一直发挥着社会融资主渠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如今的中国银行业,就像一条慵懒的蓝鲸,这是地球上生存过的体型最大的动物(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占全球银行业总利润的20%以上,中国工商银行市值全球第一),靠吃食物链底层的磷虾(银行利润70%以上来源于利差)维持自身一百多吨的身体(2011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达到113.28万亿元,商业银行净利润超过万亿元大关,达到10412亿元)。说到底,银行行长应该"不好意思"的并不是高利润,而是银行体制改革不力造成的垄断乱象:金融业务伪创新、对实体经济不作为、服务质量改进难……老百姓之所以骂银行,也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们"暴利",而是因为他们的钱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些"暴利"不仅开始腐蚀中国银行业本就艰难的改革动力,也在对目前脆弱的中国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元龙  温彬 《西部论丛》2005,(11):60-64
在加入WTO的“后过渡期”,随着保护性安排的逐渐结束,入世的冲击将进一步显现,中外资银行将在“三大领域”和“十大业务”上展开激烈的竞争,中国银行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资银行能否充分利用这最后的时机.借鉴外资银行的经验,加快改革和发展,提高变争力,已成为决定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加入VVTO的“后过渡期”,  相似文献   

15.
邓小东  孙芳 《北方经济》2009,(15):85-86
一、引言目前,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首要战略目标。银行业国际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外资银行"走进来",另一个是中国银行"走出去"。因此,要想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式,中国银行业必须"走出去",进而可以充分利用世界金融资源,发展国际业务,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也是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第6年。6年中,外资银行在中国资产从0增长至超过1.3万亿元。如今,面临着监管、风险控制等一系列战略问题,外资银行不仅要思索"全能银行"是否还能在全球延续,更要直面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命运。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银行业靓丽的财务报表背后,是过分依靠存贷差的经营模式。中国银行业在过去10年成绩斐然。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已达107.41万亿元,资本利润率为22.12%,资产利润率为1.38%,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  相似文献   

18.
孔明明 《新财经》2007,(3):24-26
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对中资银行或许并不感冒,甚至相当反感,这也是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后,便获得了满堂彩的原因。大家都希望,外资银行能够给我们的理财生活带来全新的感受,给我们带来“上帝”的感觉。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由于文化的差异、网点数量的劣势以及市场环境的不同,外资银行目前还很难走进千家万户,也很难完全适应中国市场。不过,这并不影响中国消费者对它的热情,这种热情出于一种期盼,更出于对中资银行的意冷心灰。一方面,我们期望中资银行能从消费者对外资银行的热情中,感觉到刺痛,感觉到孤立无援,继而“痛改前非”,挽救那一点点或许有的、可怜的信任。否则,待外资银行的“月亮”真的“圆”了,中资银行将变得黯淡无光。另一方面,也希望外资银行“本土化”后,莫要被中资银行同化——橘生淮北别为枳!  相似文献   

19.
中国正式加入WTO,作为受冲击极大的中国银行业如何面对新的挑战,已引起国人密切关注。入世后,我国银行体制将面临的冲击突出表现在三个问题上:(1)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问题。许多外资银行原本混业经营,我国《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也允许外资银行从事外汇投资业务,从而形成外资银行混业经营而中资银行分业经营的格局。在混业经营已成为当今世界性趋势的情况下,我国仍严格实行的分业经营如何兼顾防范金融风险和提高竞争力两大目标,值得认真权衡。(2)传统银行业务和现代银行业务问题。外资银行大都已进入现代银行业务阶段,风险小、利润高的中间业务已成为主要利润来源,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已达到40—50%同,而我国商业银行仍以一般存款、贷款和结汇等传统业务为主,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平均仅为7—8%,其中国有商业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中国银行业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进~步提升.在银行所属的众多业务中.负债业务更是实现了超常规发展.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资料表明:2004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额30-32万亿元.2008年末总负债额达到了58.60万亿元.4年间增长93.27%.几乎翻了一倍。现在.笔者就如何开展好银行负债业务审计.提出一些思路和方法.与业内同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