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周边小城镇发展效率直接影响大城市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实现(影响兼具指标属性与内涵品质属性)。选取土地、人力和资本作为投入指标,经济、财政、产业和生态为输出指标,应用DEA模型对2004—2014年武汉市周边小城镇发展效率进行评估,结合GIS地统计分析、趋势面分析探析发展效率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总体变化:综合效率持续下降,技术效率先降后升,规模效率先升后降;(2)分区差异:各区综合效率分化明显,基本呈"西、北偏高,东、南略低";(3)空间分布:圈层断崖式递减与指状向外延伸,中心—边缘差距逐渐扩大;(4)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的空间集聚度下,H-H集聚由边缘向中心演化。通过关键性的发展效率评价,可以精准认知小城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整体化与差异化状况,进而重新识别与赋予大城市周边小城镇当前责任与未来使命,并顺应新形势、围绕新使命、着眼大格局进行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2.
1.中国城镇化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1)要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小城镇建设规模要适度、要增强特色和强化功能。发展小城镇要与引导乡镇企业集聚、市场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繁荣经济、集聚人口。要重点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2)积极发展中小城市。中小城市的发展要挖掘潜力、夯实基础、提高质量、合理扩大规模、适当增加数量。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我国中小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3)合理发展大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大城市的优势是基础设施好,经济规模大,就业机会多,…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中小城市是沟通大城市与小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桥梁,大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小城市。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中小城市是沟通大城市与小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桥梁,大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小城市.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城市对周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日益明显。可是大城市内部区域经济发展和财力差距问题往往被忽视。大城市内部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体现着区域内部的分工合作和相互的竞争关系,这种客观存在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这种差距过大并成为一种趋势,将对大城市的整体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从而弱化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本报告通过实证分析和客观认识大城市内部区域差距,在充分考虑城市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及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从推进市管县的小城镇建设、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适当加大市级财力集中程度、增强落后地区自身发展动力以及建立区域差距预警机制等方面,提出了逐步缩小大城市内部区域差距的对策建议。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城市对周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日益明显。可是大城市内部区域经济发展和财力差距问题往往被忽视。大城市内部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体现着区域内部的分工合作和相互的竞争关系,这种客观存在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这种差距过大并成为一种趋势,将对大城市的整体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从而弱化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本报告通过实证分析和  相似文献   

6.
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世峰 《经济师》2005,(9):80-81
文章在分析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突出特征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成果,从人口迁移政策、市政建设政策、乡镇企业政策、科学规划和政府职能等层面,系统地剖析了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为边缘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途径与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小城镇是中国城镇等级体系中最基层的单元,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文章选择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2004—2017年时段,运用GIS将全国统计数据、空间数据和网络数据等相互融合,构建中国小城镇空间数据库,以探究其时空演变格局及机制。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小城镇数量在短暂下降后呈持续上升趋势,小城镇人口总规模、平均规模不断上升。(2)以“胡焕庸线”为界,中国小城镇发展水平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总体格局,但在研究期内东南部优势略有减弱。(3)研究期内小城镇规模类型以向上转移和不变两种类型为主,其中超大型小城镇在长三角、珠三角的集聚空间不断扩大,中型以上小城镇由沿海和大城市周边分布为主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扩展,中小型以下小城镇由京广—京哈铁路以西密集分布,收缩到“胡焕庸线”两侧和东北部分地区。(4)自然地理条件中的海拔高程、河网密度等内生性变量,区位与可达性中的对外交通网密度、所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外生性变量,对小城镇发展呈现为显著或较显著的影响,初始发展基础对小城镇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检验京津冀城市群不同城市间的经济增长关系,厘清大城市是否有利于小城市经济增长,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128个县级小城市为例,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型中加入大城市地理距离、行政边界、产业结构等因素,估计不同等级大城市对小城市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核心城市抑制了周边小城市经济增长,存在集聚阴影和“环京津贫困带”;小城市之间也存在经济增长负面溢出效应;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内核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功能明显不足,区内城市间发展差距大。最后,从破除行政区经济束缚、强化中心城市辐射溢出效应、科学界定各级城市功能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铮 《经济纵横》2012,(8):8-10
后工业化时代,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日渐式微,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增长极选择面临产业转换问题。大城市郊区小城镇成长需要选择具有较强集聚作用的服务业作为新的增长极。在市场机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的前提下,政府应起到规划导航作用。作为新增长极的服务业,应当具有集聚效应,并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1980年代初所推行的小城镇化战略只是改革开放初期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模式也应适时转变成以大城市为主的城市化模式。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实践来看,大城市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为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服务业基础,更集约和节约土地资源,更易于控制和减少污染;优先发展大城市和城市群,已经成为城市发展政策的必然选择。根据对2012~2050年城市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定量测算,我们发现,与小城镇化模式相比,以大城市和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模式,更有利于节约建设用地,更有利于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本身最终会导致建设用地总量的减少。从农村居民点到小城镇,从中等城市到大城市,从特大城市到超大城市,人均占有的建设用地是依次递减的。所以,为了缓解加快城市化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必须走大城市优先发展的道路。另外,从城市的经济功能和控制污染的能力来看,大城市也优越于中小城市。  相似文献   

12.
研究十大城市群产业集聚和多样化对经济增长的实际作用,对新常态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构造全要素生产率C-D方程,将产业集聚和多样化纳入生产函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对2003-2014年国内十大城市群产业集聚和多样化与第二三产业经济增长实际作用进行评估研究,再通过中观层面产业集聚及区域整体多样化测度对上述评估结果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地理与服务业-内需是否会使城市体系分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考察了到大港口和区域性核心大城市的距离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我们发现,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和到大港口的距离之间呈现出三次型的"∽"曲线关系,随着离大港口越来越远,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下降、上升再下降。相比之下,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和到大港口的距离之间也存在三次曲线关系,但是没有第二波峰,说明第二产业的集聚力比第三产业相对更强,但离散力相对更弱。同时,我们也发现,区域性的大城市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比对第二产业的影响更加明显。本文的含义是,向沿海和大城市周边的空间集聚对于服务业发展非常重要,服务业作为内需增长的源泉并不会使城市体系分散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2013年CHIP数据,发现城市群集聚能够促进城市规模工资溢价上升,这缘于城市群集聚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工资存在异质性作用,即城市群集聚能够提高大城市工资,但会对小城市工资产生负面影响。在克服劳动力空间自选择、遗漏变量等内生性问题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所得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城市群集聚通过强化大城市对高技能劳动力的虹吸效应提升大城市工资,并通过加速小城市高技能劳动力流失对小城市工资产生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切勿重蹈小城镇遍地开花的覆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应以发展大城市为主,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议将城镇化战略改为城市化战略,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改为以发展大城市为主。另外,对"小城镇"发展要做出明确界定和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04~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研究了经济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集聚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将经济集聚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路径分解为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后发现,多样化集聚显著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专业化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进一步将城市按照规模和区位进行划分后发现,大城市经济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中、小城市;东部城市经济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城市;多样化集聚对提升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经济韧性作用显著,专业化集聚对提升小城市的经济韧性作用显著;多样化集聚对东部城市经济韧性促进作用最大,对西部城市促进作用最小;专业化集聚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均不显著。本文的研究对推进差异化的城市化战略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我国2004年制造业企业普查数据,检验了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中得益于何种类型的集聚经济。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力资本的外部性和城市人口规模效应后,小型企业在中等城市和大城市中显著得益于马歇尔外部经济(行业内集聚经济),在超大和特大城市中显著得益于雅各布斯外部经济(跨行业集聚经济);中型企业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中显著得益于马歇尔外部经济,但只在特大城市中显著得益于雅各布斯外部经济;大型企业即使在特大和超大城市中也很少得益于雅各布斯外部经济。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户籍改革按照从小城镇、中等规模城市再到大城市的逻辑顺序展开。大城市户籍改革面临着人口承载能力限制、财政分权模式下的差别待遇、人才与人口可控性等一系列难题。消解大城市的户籍改革压力,涉及均衡区域资源配置、是否保留户籍的工具性,以及筛选机制和户籍门槛等核心问题。大城市户籍政策调整的关键仍然是寻求政策供需的均衡点,未来的政策走向是渐进式改革与福利供给"普惠制"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城乡二元结构下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究竟怎么走?对比东亚韩国、中国台湾、印度和拉美等发展模式,中国过去30年的城市化有很大的风险。城市化过程中,是发展大城市,发展中等城市,还是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方面,决定于创业及劳动者发展和就业机会、工资水平、进入城市成本和在城市中生活的成本等因素。都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怎么布局,应当由市场机制来调节,政府只能是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并且向大城市及其中心区域集聚,形成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本文从集聚经济性和集聚不经济性两个角度出发,阐明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机理,说明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正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