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物志田文科,山东省荣成市西霞口村党支部书记、西霞口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在2008年由《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系列评选活动中,入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农林牧渔业十大领军人物"。心语"社会上总把我说成是新农村建设的模范,是转变农村产业结构的‘先行者’。其实说心里话,我没那么重要,也没想那么远大,我最大的愿望,是让我们的村民都过上好日子。"  相似文献   

2.
2008年,《中国经济周刊》发起主办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系列评选活动。同年12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百余位荣登榜单的时代英雄亲临现场,坦陈心迹,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时代回响。本刊特开辟"‘中国经济百人榜’获奖者系列访谈"栏目,以期记录获奖人心路历程,探寻30年改革轨迹,为新时期改革开放事业提供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3.
谁也没有想到,12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由《中国经济周刊》主办,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特别协办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百人榜颁奖典礼的现场,3位仙逝的前辈以特别纪念奖赫然在榜。当大屏幕报出,荣获改革开放30年影响中国经济30人特别纪念奖的是:王选、荣毅仁、霍英东,容纳了近700人的小礼堂现场,突然变的肃静起来。  相似文献   

4.
旁观     
2008年1月7日,由《中国经济周刊》发起主办,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共同协办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发布暨系列评选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60多家权威媒体出席。在启动仪  相似文献   

5.
2008年,《中国经济周刊》发起主办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系列评选活动。同年12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百祭位荣登榜单的时代英雄亲临现场,坦陈心迹,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时代回响。本刊特开辟“‘中国经济百人榜’获奖者系列访谈”栏目,以期记录获奖人心路历程,探寻30年改革轨迹,为新时期改革开放事业提供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6.
2008年,《中国经济周刊》发起主办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系列评选活动。同年12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百祭位荣登榜单的时代英雄亲临现场,坦陈心迹,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时代回响。本刊特开辟“‘中国经济百人榜’获奖者系列访谈”栏目,以期记录获奖人心路历程,探寻30年改革轨迹,为新时期改革开放事业提供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11月26日,中国幸福城市论坛在广州举行,现场发布了"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系列榜单,宁波载誉而归。这也是宁波第九次获此殊荣。"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由《瞭望东方周刊》、瞭望智库共同主办,迄今已连续举办12年,累计9.98亿人次参与公众调查和抽样调查,是目前中国极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城市调查推选活动。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幸福感城市"推选活动以"改革  相似文献   

8.
2008年12月20日,由《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百人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揭晓,BP集团副总裁、亚太地区总裁、原BP中国总裁德开瑞博士(Dr.Gary Dirks)出现在了“十大跨国企业领袖人物”的榜单上,他也是唯一一个来自跨国能源公司的获奖人。  相似文献   

9.
旁观     
2008年1月7日,由《中国经济周刊》发起主办,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共同协办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发布暨系列评选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60多家权威媒体出席。在启动仪  相似文献   

10.
当我站在2013年最后一天回望时,才发现,我来周刊已经整整5年了。对漫长的人生来说,5年并不算长,但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却蕴含着太多的青春故事。  相似文献   

11.
“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目前社会上很多人用这句话形容这个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时值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2008年5月,《中国经济周刊》随搜狐2008“中国速度全国行”走进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场规模盛大的辩论,2011年6月,多伦多,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时代》周刊国际版主编法里德·扎卡利亚对话中国经济学家李稻葵,美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他们辩论的话题就是"21世纪是否属于中国"。尼尔·弗格森:我认为21世纪将属于中国。过去30年间,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接近10%的年增长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预测,中国在未来5年内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企业已经进入而立之年,已经是不想走出去都要走出去了。”10月15日,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谢韬在“中国企业全球并购:反思与突破”论坛上对《中国经济周刊》如是说。  相似文献   

14.
正2010年,我怀着对新媒体事业的憧憬从电视行业进入杂志社,成为新媒体一名摄像记者。初来之时,新媒体还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从事新媒体工作的只有两人,一名网络编辑和我。网络编辑的工作就是将每期《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的内容"原汁原味"地搬到官方网站——经济网上,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拍摄制作和周刊紧密相关的视频节目,由网络编辑上传到网上。当时,经济网已历经两次改版,但栏目还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多彩,信息量也没有这么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周刊》2013,(27):26-30
"离开这个世界前,我有责任带孙辈们看看中国。"6月26日上午,在与《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面对面之前,已经80多次到访北京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携着儿媳、孙子第15次造访了天坛。基辛格上一次来天坛,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天。在那一次游览过程中,基辛格不止一次地说:我爱这个地方。他在留言中写道:  相似文献   

16.
报刊的新生     
正"如今,默默潜行、期盼了好几年的传媒人,很可能会迎来一场始料不及的局面。"2003年,《中国经济周刊》的前身《中国经济快讯》周刊在年末第46期的封面文章《传媒大变局》中提到,"2003年,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对全国报纸杂志进行了一次力度最大的整顿。敏感的传媒人从这次整顿中,嗅出了‘清理市场、整合资源、集中资金’的味道。中国传媒大变局就在眼前,剧烈的媒体重组、并购全线展开。"  相似文献   

17.
铃……铃……"您好,我是《中国招标》周刊社"。"我是吉林省招标有限公司李绍轶。我看到了你们周刊社的特别策划"我最有感触的一次招标"征文活动启事,非常好,我也非常激动,她一下子触动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闸门……"本刊编辑部接到了吉林省招标有限公司总经济师李绍轶打来的电话,在电话连线的这边,我感受到了李总经济师对"尘封已久第一次"的激动,对"招标第一次"的感动,同时也期待着与大家共同分享由"第一次"牵动的"我最有感触的一次招标"。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对中国来说,注定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份。这一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迎来了30周年。如其他行业一样,中国的摩托车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半个世纪的发展,凝聚了业内人士的智慧和汗水,特别是近30年来,中国的摩托车工业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从当初的年产几万辆,到2007年  相似文献   

19.
正软件业不甘为互联网打工10年前,互联网对于很多人来说仅仅是获取信息的工具;10年后的今天,互联网以摧枯拉朽般的气势席卷而来。然而,同样作为信息技术产业中的一环,软件业却很难像互联网这样光鲜夺目。5月底,由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下称"软交所")承办的2014第十八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下称"软博会)在北京举办。在软博会举办的"软件业互联网重构"论坛上,《中国经济周刊》  相似文献   

20.
正"哦,是《中国新闻周刊》吧,我看过。"这是2005年我刚到《中国经济周刊》做记者采访时听到的最多的话,每一次我都告诉对方,"我们是《中国经济周刊》!"当时,《中国经济周刊》知名度还不高,想要在激烈的报刊市场中突围,靠的是一帮年轻人不服输的劲头。清晰地记得,每次采访,我们都要用精心准备的采访问题和与其他财经媒体迥异的报道角度打动采访对象。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